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军崖岩画遗迹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9年11月,在连云港锦屏山马耳峰南麓将军崖发现一处岩画遗迹,画面分成三组,内容有:人面、农作物、兽面纹以及各种符号。我国发现的岩画很多,而东南沿海地区尚是初见。这处岩画无论从内容上或是凿刻上都具有显明的原始性。本文试对这些岩画作些初步探索。解放以来,在连云港锦屏山、云台山周围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处。将军崖下的蚂蟥涧里历年来多次出土骨针、网坠。1979年还出土过磨光石斧。向东二公里处,有二涧村、陶湾、马腰岭、尾圹坝、九龙口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锦屏山北麓至古海州城南郊,即为白鸽涧遗址,多次出土骨针、磨光石斧等新石器时代遗物。锦屏山东十四公  相似文献   

2.
书画     
正中国书法、绘画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矿物颜料绘制岩画,目前已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发现了大量史前岩画。特别是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陶器上彩绘人物、动物和植物图案。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绘画的领域不断扩大,如墓葬壁画、寺观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题材非常广泛,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数千年的漫长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书画家,他们用  相似文献   

3.
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大规模地揭示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并由此确立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或称“半坡文化”。在这之后,又陆续发掘了好些这一类型的遗址,重要的有: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阴横阵、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等地。在这类遗址出土的众多的陶器纹饰中,最引入注目的是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的彩陶盆上所绘的“人面纹”和“鱼纹”,它们是这一类型遗址中最有特色的典型纹饰。  相似文献   

4.
人面像岩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岩画,在中国的北方和面向太平洋的东南部有着集中的发现,著名岩画学者宋耀良在考察多个岩画遗址后,提出中国人面岩画的三大分布带都是由将军崖岩画为发源地向外传播的。"宋耀良假说"一经提出,在岩画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将赤峰地区和将军崖人面像岩画进行收集、分类,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得出了上述两个区域的人面像岩画造型各有特点的研究结论,将军崖和赤峰地区两者间的人面像的联系,尚不能说明人面像岩画的分布是传播的结果,关于中国人面岩画的发展流变以及它的传播路线等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肖永明 《丝绸之路》2014,(18):22-27
本文从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盆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这些器物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认为多人舞蹈盆出现在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型期的农业经济圈西北部边缘。多人舞蹈纹饰源于狩猎经济模式下的岩画题材,多人舞蹈纹盆的出现是刚刚走上农业经济道路的狩猎采集人群将岩画题材转移到彩陶工艺中的一种表现。欧亚之间草原地带的狩猎采集人群以岩画为媒介,将来自于西亚地区的农业部落多人舞蹈纹饰传播到了甘青地区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盆上。  相似文献   

6.
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一些人面陶塑,虽数量不多,但独具特色。文章研究立足于山东地区后李文化时期的人面陶塑,着重对造型特征、雕塑技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陈斯文  刘云辉 《文博》2012,(2):10-16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盛的大一统时代,玉璧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玉璧继承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传统风格并且有新的变化,以其选料精美、工艺讲究、纹饰丰富、使用范围广泛、数量最多堪称经典。两汉时期考古发现的玉璧主要出土于诸侯王及其亲属墓葬中,本文在总结墓葬出土玉璧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结合出土情况和文献资料归纳出汉代玉璧的社会功能,着重介绍其作为葬玉的使用情况,据此分析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所反映的丧葬观念。  相似文献   

8.
"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是仰韶文化早期遗存,其造型和纹饰生动地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精神诉求和日常生活状态。造型方面,它体现了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纹饰方面它再现了原始人类捕杀猎物的生动场景,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卫东 《南方文物》2013,(1):185-187,199
鱼纹,陶瓷装饰的传统纹饰之一,广义上可包含由鱼纹和其它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狭义上仅指纯粹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鱼纹早在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中即已出现,河南临汝出土有鹦鱼石斧图彩陶缸,其后的商周青铜器、玉器,秦汉的漆器、彩陶上,鱼纹均得到广泛应用。到了唐代,鱼纹开始用于瓷器装饰。宋代定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都有大量的鱼纹装饰,明清之际景德镇御窑生产的鱼纹瓷种类繁多,最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0.
2001年6月12日,对于甘谷县乃至甘肃省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国与比利时联合发行了一套《陶瓷》邮票,而这套邮票上的中国陶瓷,就是甘肃省甘谷县出土的人面鲵鱼彩陶瓶。人面鲵鱼彩陶瓶出土于1957年10月,其制造年代距今已有5500多年。瓶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圆腹平底,颈有对耳,小口平沿,口沿上斜,中部有一圈向外突起的纹饰,泥质红陶,瓶上绘有墨彩人面长尾的形象。彩绘生动形象,圆头,颌头有“十”字纹,眉部有数道横纹,一双大眼直射前方。人大嘴圆张,牙齿外露,颈部有“U”字形细纹,腹部是网状花纹。从整个彩绘图案可以确定是鲵,鲵是一种爬行动物,其头、面、四肢乃至叫声酷似小儿,俗称娃娃鱼。人面鲵鱼彩陶瓶充分体现了55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形态,再现了先民们关于人类始祖神话的联想。国家文物局刘志雄先生考察后认为,这是中国远古神话中人类始祖伏羲的原形。1996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鉴定,认为人面鲵鱼彩陶瓶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其图案是传说中龙的形象,是原始龙的雏形,是世界公认的原始氏族部落最早的图腾,堪称“中华第一龙”。人面鲵鱼彩陶瓶@李春  相似文献   

11.
黑山人面岩画遗址位于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查布嘎吐嘎查西南海拨300米高的大黑山山脉东端,该岩画1975年被发现。岩画主画像面朝南,采用阴刻手法刻在山顶的立石上,岩画为高130厘米,宽110厘米人头像。关于扎鲁特旗大黑山岩画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黑山岩画为辽代时期,代表人物为盖山林;另一种观点认为:大黑山岩画为鲜卑时期刻画的。代表人物为:郝维彬郭浩等。综合各种资料,我们认为大黑山人面岩画应为辽代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2.
《四川文物》2021,(2):4-14
2019年,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调查队在青海省民和县寺沟峡内发现了4幅6组个体102个岩画,并对岩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测绘和数字化扫描。从整个岩面的制作技法来看,有直接磨刻法和敲凿法。岩画主要以抽象图案为主,有少量人像、持物人物、鸟等具象形象。其形象与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彩陶图案纹饰相似度较高,与中原地区岩画有着密切关系,为研究官亭盆地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宁夏地区的古人骨材料较为丰富,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均有发现,为探讨该地区古代居民体质类型的时空分布和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从宁夏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材料出发,在梳理人骨材料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各时期古代居民的体质类型的分类,进而对不同时期人群的构成问题进行了讨论,为解决宁夏地区历史时期各部族或民族的渊源和流向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14,(4):65-71
<正>在中国历史上,虎纹是一种重要的纹饰,很早就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到了后来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铜镜、瓦当、画像石、漆器、砖瓦等制品上。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中,虎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①。汉代画像石、画象砖也常刻虎纹。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六朝建康宫城(台城)的位置,廓清都城布局,自2001年5月起,南京市博物馆对珠江路以北以及大行宫地区的近20个地点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六朝时期的城墙、城壕、道路、砖井、房址、木桥等遗迹,并且出土大量文物。出土遗物中,仅各类瓦当就有近600件,依当面纹饰可分为云纹、人面纹、兽面纹、莲花纹四大类。其中云纹瓦当、人面纹瓦当尽管数量相对较少,但时代跨度小,演变  相似文献   

16.
岩画是史前时代的作品,是人类童年的艺术。岩画的出现很早,欧洲伊比利亚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澳瑞纳文化中就发现了许多以“奔跑的群兽”为主题的岩画,各类岩画、岩刻艺术作品在新石器时代几乎遍布五大洲,在青铜、铁器时代的边缘文化中还延续得很晚。无论如何,岩画是出现文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临沧市的那蚌遗址,位于澜沧江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与陶片。石器有打制的石斧、刮削器、石锛、石凿、石刀、石铲和石锤等。陶器纹饰以细绳纹、粗绳纹、刻划纹和戳印纹为主。那蚌遗址的发掘,对了解澜沧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花石遗址位于云南保山市龙陵县怒江畔,出土有打制石斧、石锛、石刀等石器,出土陶片有红、褐、黑三种色素,纹饰比较丰富,器形有罐、钵、纺轮、豆四类。该遗址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滇西南地区的文化面貌,揭示了与西北、岷江上游同类遗址存在着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9.
"水珠形"眼睛的人面像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俄罗斯远东以及西伯利亚中南部地区。其产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早中期,经过若干发展阶段,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向北境扩散。向东到达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向西通过外贝加尔、安加拉河到达叶尼塞河中游地区。西线人面像岩画的传播路线表明,在中西方的古代交通中,存在着一条比草原丝绸之路更为古老的森林岩画之路,其存在年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铜石并用时代。  相似文献   

20.
青墩遗址出土的一些带卦属带占卜形式的麋鹿角刻纹,被专家们认为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号,进而被称为是“东方第一卦”。无独有偶,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发现的几组远古东轰人刻画的岩画,由于寓意神秘,难以破译,则被考古学家们称为中“东方天书”。这“东方第一卦”与“东方天书”同为新石器时代的古人所为,而又都存在难以解释的地方,那么这两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笔曾赴锦屏山将军崖卖地辩察岩画,并在岩画东侧的桃花涧商周新石器遗址附近的山谷作了认真的考证,觉得青墩麋鹿角刻纹与将军崖岩画之间有着许多令人瞩目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