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關於德藏吐魯番文書的情況,學界已有概述。~(1)筆者在製作這些漢文佛經寫本目録的過程中,~(2)發現了迄今最爲古老的淨土宗寫本。本文的目的,就是對這些寫本進行介紹、録文與考釋。依照藤枝晃先生首創且爲西域文化研究會沿用的書寫年代分期法,這些寫本屬於AA期。~(1)從筆迹來看,爲4—5世紀的隸書風格,結合紙質、界高等要素綜合判斷,應書寫於北朝前期(3世紀末至5世紀前期)。  相似文献   

2.
承襲史學史上“班馬異同論”議題,從史學理論和史學實踐兩個方面,比較、闡釋《史記》、《漢書》之不同,探索造成此種歧異之内在原因,並着重緊扣文本,來梳理前漢經生大臣藉助陰陽災異以黨同伐異之原委。其議對奏疏以至敍事等各種文體,均受此種論政、攻訐理路之影響,此種影響自然也滲透到《漢書》的寫作。因而,構成發端於《易》、《書》、《春秋》學等儒家經典,主要由董仲舒濫觴,劉向推波助瀾,以至蔚爲大觀的經學家譜系和儒學新思潮,向、歆父子於此貢獻尤著,洵爲儒學史留下不可磨滅之印記。  相似文献   

3.
伯倫漢《史學方法論》首度刊行於1889年。它是全球第一部歷史方法學教科書,在史學專業化過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歷史學人才的培養及訓練從此有了一套規範,確保史實的真實性以及敍述的客觀性。伯倫漢《史學方法論》在德國流傳甚廣,他的史料學很快就被轉譯爲歐洲各種語言。二十世紀初,伯倫漢的史學方法論通過譯介也在東亞流傳開來。本文目的之一,就是要重建他的方法學在日本以及在中國出現的過程與流傳的方式,尤其是要彰顯他在中國近代歷史學專業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個目的是要呈現《史學方法論》在德國史學史中原始的位階以及伯倫漢史學思想的特質。這兩個重點彼此相扣:後者的論述有助於凸顯東亞譯介該書所出自的需求,而前者分析中國學者對伯倫漢史學的評價也正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該書的長處與缺失,印證他思想的特質。  相似文献   

4.
雖然秉筆直書是中國傳統對於史官一貫的要求,然而歷史被書寫的過程中始終受到政治的左右,因爲權力需要借助歷史來引導輿論、宣示其合法性,甚至由此規訓一個時代的歷史記憶。出身寒微的武后以先帝嬪妃之身登上后位,並最終締造武周皇朝,這一過程始終伴隨着她對自身、先世以及李唐王朝歷史的改寫和重塑。本文梳理了武后在身爲皇后之時和掌握最高權力之後對歷史書寫的操控,展示了其通過改國史、立豐碑、修唐書等行動來追崇武氏先世,定義李氏前朝的歷史過程,表明在佛教、讖緯、符瑞等信仰因素之外,歷史書寫也是武后宣示其權力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知識和思想不僅來源於上古文書、典籍,也來源於上古圖文獻。上古圖文獻數量衆多,曾作爲儀式器具,用於分辨民族關係、溝通神靈、象徵天賦權利。從《山海經》、《齊諧》等物怪之書和現存上古圖文獻看,當時人對鳥獸草木的記録和描繪,其實是對儀式事項的記録和描繪。因此,從本來意義說,"興觀羣怨"、"事父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等詩學命題,談的不是文學的審美功能,不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不是所謂"足以資多識"的博物之學,而是禮儀政教的技能,是對"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個三段式的形象表述。本文主張結合上古文化史上從儀式中心到倫理中心的思想轉變,結合孔子學禮的過程,認識孔子的知識結構和詩學思想,也了解經典世界和前經典世界的深刻聯繫。  相似文献   

6.
<正>張鷟《朝野僉載》是一部重要的唐代筆記,其中記録的唐代前期朝野史事對於研究唐代歷史、文化、文學都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歷來受到學者重視。可惜的是,此書原本亡佚已久,傳世版本中以明陳繼儒輯《寶顔堂秘笈》普集即第四集所收六卷本(以下簡稱"寶顔堂本")較爲通行,目前學術界出版的多種點校本均以此本爲底本進行整理~①。此本之性質乃是輯本,余嘉錫在《四庫提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過梳理存世西夏韻書和字典的編排體例以及對漢語音韻學術語的翻譯與運用,論述了西夏對漢語音韻學的繼承。同時指出西夏人對漢語音韻術語的理解和韻書編排的某些"疏失",實際是基於西夏語特點的一種創新,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十二世紀河西方音的語音特點。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過對遼代《耶律曷魯妻掘聯墓誌》與敦煌文獻《記室備要》的對比分析,發現墓誌的主要內容大多抄撮改編自《記室備要》一書。由於此方墓誌極有可能出土於遼上京臨潢府附近,筆者推測唐代《記室備要》等掌記文書早在遼朝初年即已向北散佈至契丹的腹心之地。遼初對於中原人才及藩鎮制度的吸納、繼承,爲記室文學向北傳播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長編紀事本末》原名"皇朝通鑑長編紀事本末",是研究北宋晚期歷史的基本文獻。廣雅書局本作爲該書唯一刊本,其編校情況十分值得重視。廣雅書局本底本爲國圖藏王灝本,編校中經過了繆荃孫、廖廷相等細緻校勘,《藝風堂老人日記》詳細記載了該本校勘情況。校勘主要利用浙江書局本《長編》和《長編拾補》進行。《長編拾補》源自陸心源本《長編紀事本末》,陸心源本源自乾隆四十一年抄寫完成的王鳴韶本。而利用《長編》對《長編紀事本末》進行校勘補綴,則導致廣雅書局本距宋刊原貌頗遠。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來,歷史學界青年學者之間流行舉辦讀書班、研究班、聯誼會或工作坊,藉以方便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之間的青年學者之互相交流。其中讀書班以某一部經典著作或史料作爲研讀對象,通常有時間期限,讀完後即解散或轉爲其他形式,較有名的如北京大學中古史中心榮新江先生曾經組織過的長安學讀書班,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天聖令》讀書班等。~①研究班則並不局限於此,比如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余欣老師組織的中古中國共同研究班,即以中古史爲範  相似文献   

11.
正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一○揭出《舊唐書》前半襲自唐國史原文,中外學者合力證成其説,遂成學界定論。然唐國史本非成於一朝,其形成过程,學界雖多有討論,然於其各部分之本源尚有未明之處。頃讀《舊書·高宗紀上》,其記龍朔二年六月事云:"六月己未朔,皇子旭輪生……秋七月丁亥朔,以東  相似文献   

12.
<正>中華書局標點本《北史》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陳仲安先生主持點校,在二十四史的標點本中,堪稱校勘學典範,廣爲海内外學者所稱引。但是,由於原點校本成書於20世紀70年代,近幾十年新出墓誌文獻等皆未能利用,並且受檢索條件及校勘體例等局限,偶亦存有錯漏情況。現將筆者所見,可堪補正原校記缺漏或)誤者條列如下,敬  相似文献   

13.
<正>中華書局標點本《北史》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陳仲安先生主持點校,在二十四史的標點本中,堪稱校勘學典範,廣爲海内外學者所稱引。但是,由於原點校本成書於20世紀70年代,近幾十年新出墓誌文獻等皆未能利用,並且受檢索條件及校勘體例等局限,偶亦存有錯漏情況。現將筆者所見,可堪補正原校記缺漏或)誤者條列如下,敬  相似文献   

14.
《五行大義》是中古五行學的集大成之作,對於中古知識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由於其大量徵引早期文獻,因此也具有重要的輯佚學與校勘學價值,自回傳中國以來,向受學者關注。但值得注意的是,日傳本《五行大義》並非一般轉寫本,而是一種正文與注文合寫的注釋本,由於中村璋八等早期整理者未能注意到這一問題,因此在其整理過程中出現不少點斷、讀破的現象。該文在釐清日傳本《五行大義》正文、注文合寫的文本結構後,對其所引隋人所見本《春秋繁露·治順五行篇》正文部分的文本形態及其輯佚學、校勘學價值進行了論述。  相似文献   

15.
<正>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藏書家、版本目録學家。他在故宫博物院圖書館任職期間曾積極籌劃影印故宫所藏善本並編有一部書影。但由於學界長期以來對故宫建院之初的史料缺乏足夠的了解,對傅增湘在此期間的活動認識還不明晰,從而導致一些著述在傅增湘擔任故宫圖書館館長的時間、《故宫善本書影初編》的成書過程等方面的論述產生了錯誤。其實,《故宫善本書影初編》出版時傅增湘已經離任,此書是後來的繼任者根據傅  相似文献   

16.
<正>引言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常以"奇書"來形容某些小説作品,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四大奇書"之稱。求諸文獻資料,不難發現奇書之稱並非自古已然,而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發展,最後於明清時期得到文人的廣泛使用,影響至今。其源流始於何時?其涵意及發展如何?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因此,本文擬詳細梳理及分析中國古典小説中"奇書"概念的源流、發展及内涵,俾使讀者及學界對此有一個清晰而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翁同龢日記》作爲"晚清三大日記"之一,歷來被認爲於晚清歷史研究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意義,自上個世紀以來,利用《翁同龢日記》來窺測晚清政治風雲的研究成果已汗牛充棟,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晚清歷史的研究進程,其父《翁心存日記》於2011年由張劍整理出版,同樣被學者認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①,不過現存大多數成果也多以歷史文獻或其他角度來對其進行研究。但事實上,除了顯而易見的歷史層面的價值以外,翁氏父子日記  相似文献   

18.
<正>《佛法大明録》是南宋圭堂居士編著的一部禪宗典籍。該書中土久佚,僅部分文獻有所徵引,因此尚未引起國内學者重視。而日本學界對此書關注較早,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開始~①,陸續有論文發表,其中椎名宏雄氏的《佛法大明録の諸本》~②,是有關該書版本、文獻研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近年來,荒木浩氏又從該書對《沙石集》的影響角度作了一系列深入研究~③,極大地推動了  相似文献   

19.
1914年美國公使芮恩施代表卡内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約請陳焕章就"中國人對於和戰之學説"主題撰寫一著,《孔教經世法》一書即應此約而作。該著全面介紹孔教教義,系統闡釋儒家的和平觀、戰爭觀和睦誼外交之道,並結合中國歷代和平論、諸子和平論説明中國人歷來是熱愛和平之人種。《孔教經世法》對中國傳統和戰觀現代意義的創造性發掘,使之成爲一部具有思想價值的經典之作。  相似文献   

20.
張雨 《中华文史论丛》2023,(3):79-102+392
唐代尚書省符是以“尚書省”爲發文機構,由諸司郎官署位的下行文書,用以指揮公事或轉發制敕。宋元豐改官制以後,尚書省符雖然延續由諸司郎官署位的慣例,但其發文機構已變爲“某司”,故宋人一度沿唐制將省符稱爲諸司符。不過,與唐代省符運作以省、司爲中心不同,元豐以後省符運作以省、部爲中心。而且,就現有資料來看,進入南宋不久,諸司符就已不見於史籍。因爲在當時人,尤其是南宋後期人看來,省符的主體應是尚書六部,所以徑稱之爲部符。與此同時,六部印也從原來唐代尚書省諸司印中逐步分化出來,以區别於諸郎官廳印記。這都反映出唐宋之際六部在尚書省政務運行機制中走向實體化的轉捩點爲元豐改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