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矟是中國中古時期騎乘裝備的刺殺性長兵器。漢以後馬上刺殺性兵器由通用的戟向專門化的矟轉變。本文梳理騎矟的戰鬥技巧、與騎射共存的狀況,討論中古時代對矟漆塗、綴幡、編纏等美飾方法及其實戰意義。矟的普遍流行不僅改變了漢代以來的騎兵戰鬥方式,更以獨特的使用技巧成爲軍事審美的組成部分,並且對魏晉以後軍事人員的選拔標準、軍隊的戰術結構、戰爭決策依據等軍事文化層面的要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似文献   

2.
中法戰爭中,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主持軍務,坐鎮後方,指揮調度,取得鎮南關——諒山大捷,爲時人和後人所津津樂道。但是,在這場戰爭尾聲的中越勘界中,他的作爲卻較少被人關注。其時張之洞奉命會勘中越邊界,雖然並非主事者,但敏銳地認識到勘界事關國家安危與領土主權,任務重大,影響深遠,不容有失。他着眼全局,不僅勘界前密陳機宜,建言獻策,而且對於所轄廣西、廣東界務尤爲究心,協助勘界大臣鄧承修較爲順利地完成勘界任務,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情懷。張之洞也見證和體驗了對外交涉的艱辛與無奈,認識到涉外事務與國家的强弱有關,並趨於理性務實。這對其完成從詞臣到疆吏、由清流入洋務的大幅轉身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相似文献   

3.
劉釗 《中华文史论丛》2012,(3):43-60,395
戰國格言璽是戰國璽印中的一類。本文對幾組思想觀念近於黄老道家的戰國格言璽進行了考釋,並結合傳世文獻和其他出土文獻,對這幾組戰國格言璽的意義和藴含的思想觀念進行了闡釋。  相似文献   

4.
論文依据顧氏詩文中的相關線索,試對梁啓超提出的顧炎武終老不歸鄉里的"啞謎"做一解答。顧炎武北遊不歸原因有四:家難和松江獄的雙重威脅是顧氏北遊初期不返鄉里的主要原因;北遊後期經濟上的困窘,是顧炎武不能返鄉的客觀原因;北遊極大地拓展了他的生存空間,對顧炎武生平功業著述的實現大有裨益,這是他北遊不歸的深層原因;此外,北遊不歸亦是顧炎武深心思慮、考量得失之後作出的抉擇,與其遺民心理和清廷羈縻政策下的暮年境遇相關。四點原因之中,後兩點才是顧炎武最終決定北遊不歸的關鍵。  相似文献   

5.
華山 《文物》1950,(10)
穿過首都的大廣場,從氣勢磅礴的天安門走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績展覽會",縱覽着革命戰爭的珍貴歷史文物、圖片、和奪自敵人手中的十三个帝国主義國家的兵器實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第一個周年,當我們面前展現着一系列的陸海空軍的强大國防力量的時候,會場上再没有比"  相似文献   

6.
劉增合 《中华文史论丛》2011,(3):17-56,389,390
戰時財政是一種非常態財政,辛亥鼎革期間,爲配合戰爭機器運轉,清廷被迫放棄預算財政軌道,轉入停辦其他新政,籌措所有潛在財源,力顧國防的戰時財政狀態。在部庫與省庫均近乎告罄的情況下,部省極力籌畫舉借外債,但先後格於列强的中立政策,不具成效;統兵將帥與北省督撫極力獻策發掘内款的各種方案,卻依然難遂人願。因部庫窘困,清廷針對戰時請款不得不流於敷衍,空言指撥,而無實際,戰時財政運籌由此陷入絶境。它折射出財政改制面臨巨大變故後,國省財政應對乏術,内外疏離趨於顯性的極端態勢。  相似文献   

7.
稿約     
<正>《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是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主辦的學術集刊,1979年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先生創辦。本刊注重實證研究,主要刊載有關中國中古史研究的學術論文,適當譯載國外學者相關研究的重要成果,也刊載與本段歷史密切相關的資料整理成果。本刊接受紙質投稿和電子稿投稿,實行匿名審稿制。來稿請附上中文摘要、關鍵  相似文献   

8.
徐暢 《中华文史论丛》2011,(2):255-291,405,406
正史中首次明確記載的丁中制是西晉武帝平吴後"户調之式"的"丁中老小"劃分,而最爲完整的"黄小中丁老"之制,傳統認爲形成於隋朝。據傳世史書的記載,我們只能了解丁中制發展中的幾個關鍵點,而借助敦煌吐魯番新舊出土的户籍類文書,即可發現晉以降的丁中制在十六國、北朝等不同時段的發展脈絡。西晉制度向隋唐演進之主流,在北朝而不在南朝...  相似文献   

9.
李碧妍 《中华文史论丛》2011,(2):157-205,404
唐代的東南藩鎮一直是以養兵少、實力弱的形象示人,但成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鎮海軍、浙江東西道,卻乘借"涇師之變",在節度使韓滉的經營下成爲當時南方最强大的藩鎮,並在德宗朝的削藩戰爭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衍爲當時唐廷得以生存的基石。韓滉並藉此而成爲唐後期權勢最重之宰輔,而其與唐德宗的矛盾由此産生。韓滉死後,德宗爲弱化江東的藩鎮勢力,遂進行了改革。對韓滉這個歷史人物形象的探討,有助於我們了解中晚唐時代政治形勢變化對當時士人價值觀的衝擊,以及後人對東南藩鎮與東南藩帥特定認知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梁萬斌 《中华文史论丛》2013,(1):127-154,394,395
在羣雄逐鹿之時,光武帝建都洛陽,既有河北是其賴以爭奪天下的基地這一原因,也是割據之形勢使然。天下一統後,面對新的形勢與問題以及洛陽本身的地理局限,劉秀的一系列舉措清楚地表明,"國家亦不忘乎西都",而有遷都關中的願望。但朝廷最終未能遷還舊京長安,這在很大程度上既與關東豪强大族的反對有關,也與儒學及儒家政治勢力的影響有關。東漢建都洛陽一事之始末,不僅反映了朝廷與豪族的複雜關係,關西與關東的畛域之分,王道與霸道的政治理念之爭,也折射了兩漢政治、社會時代變遷的實況。  相似文献   

11.
林彪 《文物》1953,(Z1)
關於各地古代墓葬應予保護,以待科學的發掘研究,為祖產受到損失,這不僅與政府法令有違,亦為羣衆所不滿。有關方面針對以上情况必須進行檢查,  相似文献   

12.
《■羌鐘》銘文記載■羌隨其主君韓虔征秦、伐齊、會平陰、入齊長城、襲奪楚京的戰功,時間是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學者對銘文文字訓釋不一,聚訟紛紜。近年出土楚簡《繫年》對《■羌鐘》銘文的正確解讀帶來了契機,也豐富了戰國初年的列國史料。本文訓讀銘文的目的在於考史,對《■羌鐘》及楚簡《繫年》的事件與時間的考證,對修正《史記·六國年表》有一定的幫助。在史文缺佚的戰國初年,《■羌鐘》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相似文献   

13.
陶詩與對話     
陶淵明所體現的"自然"是建立在人的"關係性"本質上,以田園爲場域,所開展出的"人境自然";"對話"則是陶淵明基於人境關係表陳存在體驗的自然傾向。他的"對話"反映了三個向度的多重主題:一是空間向度的社會與自然場域,二是時間向度的歷史與未來意識,三是深層向度的主體與精神的掘發。經由這三個向度的對話,不但使他成爲最善於透過藝術形式呈現深度哲思的詩人,也使他所塑立的人格典範與桃源理想受到讀者最爲廣大的迴應。  相似文献   

14.
閻步克 《中华文史论丛》2012,(1):29-51,394,395
本文披露了北京大學藏竹書《周訓》中的一個片段,事涉晉文公入曹後"夷其宗廟",得到一個金匱,其中有書云"非駿勿駕,非爵勿■"。隨後晉文公與咎犯對此語進行了討論。本文對"非駿勿駕,非爵勿■"加以考釋,並將"非爵勿■"與《易·中孚》中的"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相聯繫,進而對"羈縻"理念與早期君臣關係作出了若干推論。  相似文献   

15.
元和三年制舉,牛僧孺因反對削藩被選爲對策第一,是"放棄河北"的集體意識與反對削藩勢力對主戰派的抗爭;因此引起主戰的憲宗以及李吉甫、吐突承璀等人不滿。《舊唐書》此案相關記載中,憲宗態度比較曖昧;《通鑑》則對憲宗形象進行維護,將一切都轉嫁到李吉甫身上;《舊唐書》、《通鑑》遺漏、改寫了一些重要細節;《新唐書》則明確書寫了憲宗的不滿,代表了修史者的看法,是較爲合理的。《唐會要》、《太平御覽》、《册府元龜》的記載,較爲真實地還原了事件的經過。  相似文献   

16.
<正>林慎思,福州長樂人,唐懿宗咸通十年進士,官至水部郎中守萬年縣令,死于唐末戰亂,著作流傳後世者有《伸蒙子》、《續孟子》。林慎思是晚唐時期一位重要的儒學思想家,王雲五先生《晉唐政治思想》共論晉唐間十六位人物的政治思想,即辟專章從爲政、用賢、明人性、維持秩序等幾方面對林慎思的政治思想加以詳細介紹1。蕭公權先生則對林慎思思想有極高的評價。蕭先生名作《中國政治思想史》中,能列於目録者整個唐五代時期不過儒家韓愈、柳宗元、林慎思及道家元  相似文献   

17.
李氏朝鮮王朝與明王朝維持着密切友好的宗藩關係,尊行共同的儒家華夷觀念,並在華夷框架下對周邊國家及民族進行了相應定位。因此,在明清交替之際乃至清朝建立很長時間之後,儒家華夷觀都深深影響着朝鮮對待明朝、清朝的立場,並在相關的"胡亂"小說中有大量體現。本文梳理不同時期"胡亂"小說的創作特點,由此探尋古代朝鮮社會對儒家華夷觀的接受與發展過程。  相似文献   

18.
韓愈晚年是否服食硫黄以及爲何服食硫黄,是韓愈生平研究與品格評價中仍無定説的關鍵問題。以韓愈自述的"足弱不能步"、張籍的《祭退之》詩、白居易的《思舊》詩與隋唐相關醫籍相比對,韓愈確實服食了硫黄類的"藥湯";但服此藥湯的目的,是對症下藥地治療腳氣病中的"足弱"之症,而非喜好聲色的壯陽之需。韓愈罹患"足弱"的病原,則與其長期的南土經歷、豐肥的體型、遠貶潮州的沉重打擊有關。韓愈之卒,亦因"足弱"病症,而非硫黄中毒。  相似文献   

19.
李勣,曾用名李世勣,是唐初傑出軍事將領。傳統史學對李勣的評價很低,有的甚至徑直以"姦臣"相稱。關鍵是在唐高宗"廢王立武"事件中,李勣采取了支持唐高宗的立場。陳寅恪先生不以道德觀念評價歷史人物,認爲李勣支持武則天當皇后是因爲他們同屬於一個地域政治集團,這一觀點影響巨大。有學者棄用地域集團概念,轉用階層概念,認爲李勣與武則天同屬於"庶族地主"階層。考察李勣與唐高宗的關係發現,唐高宗長期信任李勣,在高宗的故臣中,李勣、李義府、許敬宗都是廢王立武的支持者。以李勣爲代表的高宗故臣在唐高宗與長孫無忌的政治鬥爭中的立場與作用,具有必然性。研究"廢王立武"事件,地域集團説和階層集團説,都有過度解釋之嫌。  相似文献   

20.
從朝鮮人民反抗美帝侵略的正義战爭發生以來,瀋陽東北(宀博)為了加强中國人民對朝鮮的認識與同情,特於庆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开國一週年同時舉辦朝鮮民族反抗侵略戰爭史蹟展覽。展出地點在本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