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春明 《南方文物》2008,26(2):82-92
一.略说民族考古学 “民族考古”曾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有争议的范畴,它的学科定位、性质、方法、领域及学术史等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其实,“民族考古”(ethnoarchaeology)的性质已经明白地表现在字面上了,它就是民族学(ethnology)和考古学(archaeology)的组合,这一组合源于美国的人类学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2.
一、东南亚民族志的拓荒者鸟居龙藏是日本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类学的先驱。在称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的广义人类学的分支上,可以说他有着显著的成就,突出的贡献。在这方面,鸟居对以日本诸民族为主之民族志的调查作了重要的工作。他对千鸟、桦太、东西伯利亚、朝鲜,中国东北部(满州)、蒙古、中国西北部进行了实地考察,不愧有日本民族志、民族学研究史上不可磨灭的拓荒者之称。从明治三十五年到三十六年(公元1902—1903年)所进行的中国西南部调查,以及这次长途旅行,不仅得到许多有趣的知识,且对鸟居学说的形成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行》是从其旅行记——《在人类学上看到的西南支那》一书中集录有关实地调查记录分另行命题而发表的,这是他在六十余年前形成其人类学体系的初期成果。  相似文献   

3.
关于司马光民族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光充分汲取自先秦儒家与他同时代欧阳修等人民族观中的有益成份。他提倡了民族和睦观 ;发展了民族平等观 ;丰富了民族诚信观。司马光将孟子的“气节观”、“大丈夫”精神 ,渗透入其民族观中 ,大力倡导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秦学圣先生,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于1998年9月22日上午8时IO分在成都逝世,享年间岁。秦学圣先生系湖北省光化县人,早年留学美国,专攻人类学及民族学。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抛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研究员,重庆西南师范学院图书博物馆科教授,四J!;省博物馆,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学圣先生在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体质人类学等方面造诣颇深,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秦学圣先生曾任民革四…  相似文献   

5.
西方民族音乐学经过300年的酝酿,以比较音乐学崛起,与其同时出现的还有民族主义和人类学的音乐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对峙,这三股思潮最终磨合成以人类学为主流、音乐学为支流的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之后虽有20世纪60年代末倾向于音乐学的“语言学转向”.但终究未能撼动人类学的主体地位,反而激发了人类学背景下反语言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本文就西方民族音乐学100年来的发展轨迹从四个阶段加以概括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地域作为方法逐渐成为新的人文视角锚点。就西南地区而言,学者们已提出的多种人文研究理论框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西南学”和“苗疆走廊”。本文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切入点,将中国西南地区视作地理学和文化上的整体,进而提出一个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域电影”和艺术作品中有关地域性表达的框架建构的方法论可能。首先,需要明确中国西南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群体的边界糅合在无数小社群中已经非常普遍,因此需要关注文化杂糅的现状。其次,继承“西南学”的学术传统,从人类学视角汲取养分。以达成深描的效果,并拓宽主旨立意。最后,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后的创作中需要更新观念,对“内部流散”个体和生活经验的表达更多的观照。  相似文献   

7.
迄止五十年代末,在台湾与人类学有密切关系的博物馆主要有三处.一处为台湾省立博物馆,在性质上为“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标本是其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处为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考古人类学系附设标本陈列室,是专门的人类学博物馆,其藏品包括人类学几个重要部分(体质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的标本;还有一处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标本陈列室,为一座民族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在近世日本与中国,西方社会科学经历了大致相似的本土化历程.而这一历程都与这两个国家现代民族国家身份的重建密不可分。在致力于对外扩张与殖民的日本,现代社会之开展又与其亚洲意识、大东亚主义息息相关。着重以日本侵华期间满洲国的民俗学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的发展情况为例,检讨了这些学科与日本国家意识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任静 《神州》2012,(29):36-36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利用文化人类学的原理,通过她自己的“文化模式”思维理论成功解读了日本文化形态之作品,其成就成为各国研究日本文化的经典。“菊”与“刀”这两个原本毫无关系的物体,因为日本走到了一起,它不仅仅代表了日本民族中矛盾的民族性格,更是日本民族刚柔并进文化模式的缩影。本文以《菊与刀》这本书为背景,通过文化人类学视角来研究“刚柔并进”的日本文化模式,并论及研究背后带来的重要意义,以及为以后研究所引发更多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许多内部战争,可以“兄弟阋墙”观之,其战争正义与否,不可一言蔽之。但援引外敌、许以割地以奉,则超出“兄弟阋墙”范围,故说,乌兰布统之战,是关系到中国统一与否的战争。  相似文献   

11.
日本儒教中的家族孝主义是家族国家观的重要基础。但是作为幕藩体制下封建武士之间的道德,它无法直接为明治近代化的目标服务甚至形成阻碍。因此家族国家观虽然植根于传统的儒教家族主义,但又是对其不适应时代课题的部分进行修正后,重新建构起来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带有两面性,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儒教家族主义道德的简单复活。虽然家族国家观在统合民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其原理与近代国家原理之间存在抵触,致使家族国家观自身蕴含着重大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朱熹著名哲理诗《观书有感》有“半亩方塘一鉴开”之句。这“半亩方塘”在哪里?众说不一。或说在尤溪南溪书院,或说在建阳文公故居.或说在武夷山五夫紫阳楼。本文拟就《观书有感》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诗中“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所指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饮食人类学自二战后兴起以来,得到了较快发展。20世纪70年代,饮食人类学在美国已颇为流行;而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饮食人类学甚至被喻为“成果丰富、不胜枚举”1。但作为一门学科,饮食人类学在中国还很落后,“其研究内容尚不明确,理论和研究方法等还不成熟”2。饮食人类学作为人类学分支之一,其关心的问题不局限于饮食本身,而是要“阐明人们通过饮食的生产与消费行为生产并实践何种意义,即权利、地位、认同感、对目前以及未来生活的解释、回顾历史等等是通过饮食的生产与消费实践的”3。具体来说,其内容涵盖食物研究、饮食习俗…  相似文献   

14.
文化形态史学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形态史学对 1 9世纪的“科学”史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 ,同时也对2 0世纪的史学有开启之功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从显在的欧洲中心史观到隐蔽的欧洲中心史观、从局域主义到整体主义、从“脱魅”到“复魅”、从单线时间观到多元时间观  相似文献   

15.
宛西自治"三自主义""理论群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新芳 《史学月刊》2002,(10):64-71
彭禹廷作为“自卫”、“自治”、“自富”“三自主义”自治理论的创立,不仅在家乡镇平率先示范,而且还倡导、推动宛西地区联防自治。虽其本人不幸遇害,但自治并未“人亡政息”.而是继续下去并有所发展。穷其原因,有赖“三自主义”“理论群体”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我国门巴族的祖先在西藏高原繁衍生息,为开发.建设祖国西南边陲做出了贡献。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门巴族创造并形成、发展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门巴戏”和“拔羌姆”便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西汉南越王相吕嘉遗族入滇及其历史影响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西汉“不韦县”地名的由来 ,无论从中国古代传统礼法、该县设立的时间或二论首倡者的学术专长等方面 ,均可证明常璩之“吕嘉说”为是 ,而孙盛的“吕不韦说”为非。以吕嘉遗族为代表的大批南越人被迁徙入滇 ,引起了当地的民族变动和户口猛增 ,有利于封建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汉武帝迁徙大量南越人入滇的目的是扫除从西南方向通往大夏道路上的障碍 ,但在客观上开辟了从东南沿海通往西南腹地的交通 ,加速了西南夷中农耕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增强了他们的向心力 ,有利于古代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土司制度的进步作用和走向反面的过程就是改土归流的社会背景。 中国西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元明清时期,西南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同时,西南各民族在政治等方面,又与内地封建地主政治存在重大差别。于是,元、明、清政府对西南多数民族地区采取了有别于内地的不同的政策——即“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这种政策即适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又服务于封建中央王朝的统治。成为元、明、清各朝解决西南地区民族问题所施行的基本政  相似文献   

19.
我说过“人类学,至少对我来说是对我们过分标准化的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然而补救的办法近在咫尺,如果允许我再引述我的一些其它看法的话,我认为“那面向人类社会、人类行为和人类本性的真正有效的科学分析的人类学,它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为达到这一目的,研究人的科学必首先离开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应进入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地位的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华人在印尼的历史已有上千年。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 ,华人与原住民一向和睦相处 ,对繁荣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荷兰殖民统治后 ,大批华人到印尼谋生或被掳掠当劳工 ,他们全面参与了印尼经济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2 0世纪 ,在印尼出现了华人和原住民两种民族觉醒和双轨的民族运动 ,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过程中二者逐渐汇合并轨。印尼独立后 ,原住民中的“原住民主义”思想抬头 ,曾出现大规模的经济排华。“新秩序”时期 ,“原住民主义”思想变本加厉 ,对华人采取强制、快速和彻底的同化政策 ,企图通过消灭华人的“一切特性”以实现完全的“原住民化” ,导致 1 998年的“五月骚乱”和“新秩序”政权的垮台。印尼进入民主改革时期之后 ,对华人的历史地位、作用和贡献才有了比较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