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过黄河,从乌鞘岭往西,是东西长约1000公里、宽十余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的狭长地带,位于南、北两山之间,形如走廊,因在黄河以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2.
2005年8月下旬,我有机会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的赴西北的学习考察活动,同行的还有民革贵阳市委组织部长余宽和机关工会主席张焕霞。我们民革市委会的3位同志是第一次到祖国的大西北,杨永楦主委千叮咛,万嘱咐:注意安全、注意身体、注意休息……。此行会看见什么,会听到什么,会有什么事呢?带着对那片神秘土地的种种猜测,我们出发了。第一天到西安时已是半夜时分。从咸阳机场往住宿的途中导游指导我们看一路上的小土堆说有9个是帝王的墓地,由于天太黑,只看见似丘陵状,与周围的山也无特别之处,看来国君昔日的威武高大,故去也是想融入民间,成为百姓…  相似文献   

3.
叶舒宪 《丝绸之路》2012,(12):12-16
本文引经据典,结合实地考察和新发掘考古资料,对河西走廊文化历史进行梳理,视角独特,观点新颖。  相似文献   

4.
河西三关     
汪玉萍 《丝绸之路》2005,(12):41-42
河西走廊多雄关。 玉门关、阳关、嘉峪关通称河西三关,都是“一夫荷戈,千军束手”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在甘肃工作多年尚未去敦煌一带看看,心中一直有所期待。汽车清晨从金昌出发,过张掖、临泽、高台,下午到达酒泉。先去城东1公里的酒泉公园,园内有清宣统年间立的一块石碑,上刻“西汉酒泉胜迹”六字,碑侧一泉以护栏围之,名酒泉。史载公元前121年汉武  相似文献   

6.
河西往事     
离开金城兰州,西渡黄河,沿着清晰可见的汉长城遗迹,翻越祁连山的余脉乌鞘岭,出险峻的古浪峡,就进入了一马平川、绿洲相连的的河西走廊。这是夹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间一条狭长的联结中原和西域等地的陆路通道。这条天然通道,作为人们东西往来的交通线,大约滥觞于商周玉石之路时期,后为西汉张骞通西域时所开,之后就成为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联系的必经之地和官马大道,是中原进入西域的一条最便捷、最安全的陆路通道。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在今天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了,它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总称。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和探秘者来到这里,寻找历史存留的记忆,千方百计挖掘曾经淹没在茫茫史海中的点点滴滴。人们渡过滔滔黄河,越过高高的乌鞘岭来到河西走廊,发现着这里新的秘密。  相似文献   

8.
在甘肃河西走廊古郡酒泉北部50多公里处的大漠深处,有一片连绵起伏的绿洲盆地,古老而文明的金塔,就镶嵌在这片绿洲上。它与祁连山支脉南夹山遥遥相望,闻名河西走廊的丝绸古道驿栈高峡平湖鸳鸯池,就坐落在夹山龙口之间。  相似文献   

9.
河西三关     
河西三关是指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控扼进出西域交通要道、管理丝绸之路的三个著名关口,它们是玉门关、阳关和白虎关。  相似文献   

10.
河西长城     
胡杨  王金 《丝绸之路》2003,(9):29-33
长城是河西走廊无处不在的象征。河西长城有代表性的可以分为疏勒河流域的汉长城、嘉峪关以东的明长城。自汉以来,河西就是古代中原王朝西北边防的战略重地,因此有“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的说法。从那时起,伴随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凿通,河西广阔的土地上,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     
<正>河西走廊是夹峙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的一块狭长平坦地带,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全长1100公里,最窄处数十公里,因地处黄河以西,史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不但是一条地理上的走廊,更是一座纵贯历史的长廊,自西汉开通丝绸之路至今,河西走廊已走过了2000年的历史。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两关是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传统史料和出土文献的钩稽考证,指出,先秦汉初,河西就有造酒的传统。汉唐时代,河西美酒融合中外,品种多样,质量上乘,为皇家巨宦、文人骚客所击赏。直至清代,酒泉酒还被大学者洪亮吉赞为天下一等名酒。文章详尽地考实了历代河西诸种美酒的名称,及其来历传说、制作工艺、口味特色,是一篇全面考论河西走廊酒业发展史的专文,希望能对新时期河西酿酒业再创辉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西北多民族多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整合持续发生。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动因及机制的分析,认为异质文化因子的不断介入,使河西文化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取得一致。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形成河西走廊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复合体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王牧 《旅游》2002,(5):40-43
今天的河西走廊有如一场洪水过后的景象,所有的历史都被冲刷得很干净,消失的古城从人们的记忆中蒸发,然而有些源自于汉代的传统仍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就好像深藏在祁连山脚下的山丹军马场。  相似文献   

15.
当你乘汽车或坐火车经过河西走廊,常常会看到一座又一座的桥涵从你脚下闪过,桥涵的上游和下游是鹅卵石铺底的扇形河床,无论旱季、汛期,这些河床总是干涸的。这些公路桥铁路桥总给人多此一举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历史上曾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的必经孔道,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本文通过敦煌文献,对唐代河西走廊交通道路加以考证,认为唐代河西交通道路达到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17.
地名与河西的民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名作为语言的活化石,是研究民族分布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历史上河西走廊为多民族、多部落分布之地域,民族变动极为频繁,不同民族都曾以自己的语言命名过地名。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有关地名的追索研究,初步探索了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民族演替及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8.
李海军 《丝绸之路》2011,(14):50-51
可持续发展关注自然与人文生态,重视传承,这样的发展观适合生态脆弱的河西走廊地区。本文根据资源的重要性、现状、承载力现状,将河西走廊的旅游资源归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类,省、市、县级常规保护类,非重点经营类,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生活在新疆的哈萨克族分多批迁入河西地区,因寻觅草场、内部纷争、军民冲突、民族摩擦等原因,在甘青新之间又不断流迁.哈萨克族入迁给当地的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了加强对入迁哈萨克族的有效管理,民国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官吏采取了封官笼络、划定牧场、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军事弹压、改变生计方式、遣返回疆等措施以消除哈萨克族迁入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缺乏正确的民族政策作为指导,官民之间、民族之间互信不足,政策难以有效执行,哈萨克族与政府、其他民族的关系没有实现和解,直至民国末期,迁入的哈萨克问题一直困扰着民国各级军政官吏.  相似文献   

20.
河西通西域     
王蓬 《丝绸之路》2014,(5):12-13
一 也许,对长长的河西走廊来说,最重要的地理事件是约在3亿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这条夹在与蒙古高原之间长达1200余公里的世界上罕见的地理走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则为公元前121年,西汉青年将领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击败匈奴,不仅使河西走廊首次归于中原王朝版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