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漳县,位于甘肃中南部,古称武阳,最早建县于东汉建初元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县内遍布从新石器时代到红军长征几千年间的文物遗址百余处,特别是元代“三王十国公”汪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72年在甘肃漳县出土的汪氏家族墓葬的文 物作了简要梳理,并对其族属问题进行了讨论,进一步突出了其研究 价值。  相似文献   

3.
漳县元代汪氏家族墓地是目前国内罕见的元代墓葬群,现在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墓葬之多,墓室结构之特殊,及出土的元代文物之多,国内实属鲜有。从元代汪世显开始的“三王十国公”及众多的达官显贵均葬于此,原有墓葬120余座。葬有200余人(含合葬墓和明代初期重要汪氏成员的墓葬)。  相似文献   

4.
王含梅 《丝绸之路》2012,(10):12-13
汪氏家族以军功崛起于金夏战争之际,兴盛于元朝,延续至明代。史学界对此家族的历史褒贬不一。以军功起家的汪氏家族文化特征大致有三点:文化多元,蒙汉一家;文武兼备,重视文教且数代不衰;同时,对陇右文化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正2014—201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漳县墩坪墓地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并对漳河流域进行了初步调查。考古工作表明,东周时期活跃于漳河流域的是西戎族群的一支。漳县拥有丰富的盐业资源,古往今来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盐业资源在西戎部族分布、扩张中的作用与影响,我们对漳县的盐业遗存进行了调查。一、漳县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漳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南部,东连武山县,西  相似文献   

6.
明代徽州岩镇汪氏科甲蝉联,仕宦如林,商业发达,贾才辈出。汪氏宗族凭借科甲入仕所得的政治、文化资源和商贾所得的财力资源,积极投身地方社会建设。汪氏宗族除了积极参与除道梁溠、修塔建祠、济饥赈贫等地方公益事业外,还通过会社等地方组织参与地方社会秩序的治理,强化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彰显名门望族的身份。  相似文献   

7.
漳县因盐而立,先有漳盐,后有漳县。漳县手工制盐始于商周,战国已成规模,秦在盐井镇设盐川寨,此为漳县建置之始。漳县因盐而兴,东汉章帝元年初置"障县",治所设在盐井镇;漳县因盐而盛,元明之时,漳盐远销陕、川、甘等地,清代仍销及天水、陇南、甘南等地。千百年来漳县商贾云集,百业兴旺,为当时西北最大的井盐场之一。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最近发出通知,公布了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8处,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23处。其中甘肃省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西峰市南佐遗址(新石器时代),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西周至春秋),张掖市黑水国遗址(汉至魏晋),敦煌市悬泉置遗址(汉至魏晋),高台县许三湾城及墓群(汉至唐),武威市白塔寺遗址(元)、雷台汉墓(东汉)和天梯山石窟(北朝至唐),酒泉市、嘉峪关市果园—新城墓群(魏至唐),漳县汪氏家族墓地(元至明),天水市伏羲庙(明、清)和胡氏民居(明、清),宁县凝寿…  相似文献   

9.
刘光煜 《丝绸之路》2014,(24):19-20
巩昌汪氏家族是跨越金、元、明三代的显赫家族,影响巨大。1972年,汪氏家族墓葬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的一件元代釉里红高足杯,色彩艳丽,造型独特,精美绝伦,堪称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10.
漳县在古代曾修纂过县志,但文献实物早已散佚。通过重点考察嘉靖《陕西通志》、乾隆《甘肃通志》和康熙《巩昌府志》3种涉及漳县古县志的上级政区方志,并参稽其他文献,从史籍中明确考知的古代《漳县志》至少有两种,一种至迟在明代嘉靖年间问世,另一种则系清代顺治至雍正间新修,不排除可能还有其他古本漳县志。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7,(1)
汪氏振绮堂以献书四库馆而享有盛名,其献书数目学界多据《进呈书目》之"浙江省第四次汪汝瑮家呈送书目"与《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确定为219种。今发现南开大学图书馆所藏玉笥山房钞本汪諴《振绮堂书目》卷首另载一汪氏进呈书目,收书109种,经考查其实为汪氏第二次进呈书目。其书有100种见于"浙江省第十一次呈送书目",但未被明确标示系汪氏进呈之书。《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则记此次浙江进呈书系"零星觅获",亦不言具体来源。这使汪氏第二次进书的贡献长期湮没。此一发现为研究浙江藏书家进呈书提供了新材料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刘光煜 《丝绸之路》2014,(10):17-19
巩昌汪氏家族是跨金、元、明三代的显赫家族,传世最久,影响巨大。1972年,汪氏家族墓葬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南宋官窑粉青釉葵口长颈多棱瓶尤为珍贵,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认识汪氏族源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山,原本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由于走的人多了,后来才有了路。明代早期,大陈原较荒僻,自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汪氏后裔迁居而入,这里才有了人间烟火,大陈由于是江山至常山的必经之道,后来才渐渐成为商贾集散之地。古村落随汪氏裔孙开设私塾、行医,以及江山至常山商贾等来往兴盛的贸易,才渐渐发展成形。  相似文献   

14.
章毅 《安徽史学》2015,(3):129-134
文章利用《汪氏渊源录》和《回岭汪氏宗谱》以及相关元代文集为主要参考资料,研究了元代徽州路的军功家族群体,尤其是其中的典型个案———婺源回岭汪氏。作者认为婺源回岭汪元龙、汪元圭兄弟在宋元易代之际,因为归附蒙元及“保障乡里”之功走上致身荣显的仕宦之路,他们不仅自身建立了可观的权势,而且有效地将之世代传承,以与元朝统治相始终,最终使婺源回岭汪氏家族成为“朱紫满庭”的“新安巨室”。在元代的徽州,类似的军功家族分布广泛,人数众多,深具影响。他们的出现,与元代统治者重视“根脚”的政治铨选原则紧密相关,与那些在蒙元征服战争中出现的“汉军世家”具有相似的来源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2009年11月中旬,我们来到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目前国内最大的元代墓葬群就在这里。1972年至今,此墓葬群已经出土了700多件元代文物,给我们展示了元代贵族生活的细节。漳县自古以来以盛产食盐而闻名,人们把漳县出产的食盐称为"漳盐",至今,这里每年还能生产近30万吨食盐。  相似文献   

16.
清嘉庆、道光朝以来,随着广东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外地来粤入幕者逐年增加,其中浙江籍幕客颇为著名,粤人称之为“浙江师爷”,浙江山阴汪氏不少人先后在安徽、湖南、江西、广东等地以充任幕僚为生,其中入粤者事迹颇难觅寻。2000年8月,朱秩如先生(朱执信之弟)后人捐赠给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一批古籍,内有清稿本《汪氏族谱》一册,它是孙中山文献馆藏汪兆镛编撰《山阴汪氏谱》(1947年汪敬德堂印行)之祖本。从上述两部《汪氏族谱》以及汪氏族人诗文集中的记述,我们可以看  相似文献   

17.
籁辰 《文史月刊》2012,(1):21-21
郑板桥三岁的时候,母亲汪氏积劳成疾,抛下小板桥,撒手人寰了。板桥祖母年迈,板桥幼小,毫无持家能力的父亲郑立庵忙于私塾教学、养家糊口,汪氏病逝,使郑家陷于困顿之中。在这关键时刻,板桥祖母的丫鬟费氏挺身而出,撑起了这个家。她一边侍候老祖母,一边担负起抚育小板桥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贵清山之旅     
苏静 《丝绸之路》2013,(3):40-43
贵清山,在甘肃漳县。听说,贵清山的风景很美,所以,我一直渴望能一睹它的风采。壬辰年深秋的一天,听朋友要去,便迫不及待地跟随她们乘坐大巴从秦州出发,去漳县贵清山观光旅游。  相似文献   

19.
朱万曙 《文献》2007,(4):111-118
《丛睦汪氏遗书》现存光绪丙戌(1886)刊本,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均有收藏.  相似文献   

20.
《云山墨戏图》卷,即云山小卷。此卷纸本,纵22.2厘米,横194.8厘米。墨笔画。汪氏《珊瑚网》画跋卷四著录。云: 余墨戏气韵颇不凡,他日未易量也。米元晖书。兰隐。至乐轩画卷妙品第一(按应为“三”字)。刘珍、庭玉。 汪氏自记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