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塘,一个被誉为“挂”在半山坡上的村镇。以卫星定位来确定其地理位置是:北纬:27度52分094秒,东经:87度24分879秒。曾有媒体形容这里为“中国最后一座陆路孤岛”,是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一侧目前最原始、最纯净、最少受现代文明浸淫的一颗绿色明珠。陈塘是中国夏尔巴人最大的聚居区,关于夏尔巴人的来历,具有多个版本和传说,他们到底是从何而来,又因何留下,由于历史久远说法多语焉不详缺少足够的证据。由于整体人口较少,在官方的统计中夏尔巴人被列为藏族的一个分支,但却形成了与藏族截然不同的民俗与宗教文化。关爱陈塘,走进陈塘,一起领略与感受喜马拉雅深处的这颗绿色明珠。  相似文献   

2.
珞巴族饮食文化于乃昌珞巴族是喜马拉雅东部山区的居民,直到西藏民主改革前,还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以采集、狩猎和刀耕火种为生。珞巴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有着与其他许多民族不同的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如果你有机会在喜马拉雅山区旅行,在热...  相似文献   

3.
纳旺见到的第一批美国人在他们的帽子上别着小小的、银质的鹰。纳旺永远忘不了这些鹰的标记,它们似乎预示着吉祥,是胜利或成功的象征。今天,当他回忆起这些时,满是皱纹的脸上流露出一丝苦笑。他说,这批美国人是乘了一架涡轮螺旋桨飞机抵达这里的,纳旺和其他胆战心惊的西藏人把这架银光闪闪的飞机称之谓“空中飞船”。这批美国人戴着太阳镜,穿着宽松的飞行员服,备有闪闪发光的自动武器。他们通过一名翻译问纳旺是否想杀中国人。这名63岁的地毯商回忆说:“我对他们说,我非常乐意杀中国人。”这名流亡者是在风景如画的加德满都过着流…  相似文献   

4.
藏文的故事     
晋美 《中国西藏》2014,(3):60-63
在1300多年前的某一天,十六位少年携带着大量金银财宝从吐蕃都城拉萨出发,穿越喜马拉雅山麓,前往印度学习文字。尽管风雪交加,但他们毕竟生长在青藏高原,严酷的天气并没能够阻碍他们前行的步伐。只是到了目的地印度后,活下来并学成归来的只有一位,他的名字叫吞弥·桑布扎。他知道此行任务艰巨,但他不知道他这一去一回竟会为人类文明增添新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郑和每次出海的船队不仅人数多,而且信仰各异,有信仰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多个宗教的船员。在远航活动中,一大批回族穆斯林,也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这一永载史册的壮举立下了丰功伟绩。郑和船队的这些回族穆斯林,他们不仅有着娴熟的航海技术,通晓阿拉伯语、波斯等语种,熟知伊斯兰国家的风土人情,同时还有着极其丰富的远洋航海实践经验,因此,这是一支“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船队”:  相似文献   

6.
1956年,当一批又一批日本战争犯罪分子在天津塘沽港登上日本轮船“兴安丸”准备返回日本之际,他们怀着喜悦和感激之情,高唱《东京—北京》、《全世界人民一条心》等歌曲,与前来送别的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着。2000多个日日夜夜,正象他们在告别词  相似文献   

7.
在瑞士有两千多藏族同胞,大概有三代人的样子。第一代人现已六、七十岁了,第二代人是三、四十岁的人,而第三代人是那些在国外生长的一代。 那些第一代人从西藏来到印度,又从印度来到瑞士,其中大部分人在瑞士的一家制作铝锅的工厂做工。听一位认识的人讲,这些人刚到瑞士时,由于文化上的差异,由于风俗习惯上的不同,再加上语言上的障碍,他们在瑞士留下了一串串的故事。 有个朋友给我讲过这么一则故事:当第一批藏族人来到瑞士后,瑞士政府给他们安排了一些工作。同时,也象其他人一样,从他们那儿征收各种税。有一次,有关部门的收税者来到一家藏族人家里,当收税者告  相似文献   

8.
李圣珍现年53岁,从教近30年,是北京通州的一位优秀教师,经她之手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仅满天下,而且最令人称道的是,她作为一位平凡的母亲成功地教育出了一批特殊的“儿女”。她的亲生儿子王远,16岁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20岁又以超群的成绩考入亚洲著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经她领养的50多名被他们的亲身父母视为“无可救药”的“问题孩子”,如今大都考入国内重点大学,多位赴日本、欧美等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未成年的孩子,经她手把手的调教,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全部“脱胎换骨”,由原来的被父母和老师评判为“在教育方面已经没有希望”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环球人物》2013,(21):8
卢森堡,2500多平方公里,约50万人口,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大公国,58岁的大公亨利是国家元首。卢森堡大公府是一幢3层建筑,门前有两个岗亭,气氛轻松随意。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有的拍照留影,有的毫无顾忌地隔着栅栏门向里观望。在大公府旁的广场上,每晚还放映一场免费电影。  相似文献   

10.
"30年前这些都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为什么现在成了顶尖的一批人?"留学中国最早的非官派留学生是随外国传教士走出国门的。1872至1875年,大清王朝分四批共派出120名9岁至12岁的幼童留学美国,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  相似文献   

11.
2009年8月1日,倪光南刚过完70岁生日。他依然穿行在中关村,骑着自行车,像25年前那样。25年的时间,成就了一批明星企业,也成就了一批明星级企业家,如联想的柳传志、四通的段永基、用友的王文京等;也有一些人,他们的身影已经  相似文献   

12.
30年代的丝绸之路上,曾经上演了一场悲壮惨烈的历史活剧,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兵败祁连、喋血河西。两万多将士伤亡过半,几近全军覆没;数千名官兵不幸被俘,受尽折磨和屈辱。但失败的只是一场战争,而不是红军的事业和精神。就在西路军溃败的战争废墟上,仍然崛起了一个个坚强不屈的灵魂,锻炼出了一批批执着于事业和人生的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他们像荒原上的春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们像激流中的砥石,历经颠沛沧桑而痴心不改;他们的生命或许已经凋谢了,但他们却用自己的牺牲和奋斗谱写了值得后人铭记的辉煌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正岁末年初,一场关于喜马拉雅艺术的《缘起》展览在北京拉开序幕。谈及喜马拉雅,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只是皑皑白雪覆盖的高山,然而,事实上,那些大大小小的佛和法器、艳丽多姿的唐卡、宏伟的庙宇、欣欣向荣的生命,还有千姿百态的繁华……都是喜马拉雅所蔓延开来,最珍贵的人文风貌。自从公元7世纪佛教进入西藏这片神圣境地以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周边多元文化的滋养,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特征鲜明、谱系繁杂的藏传佛教艺术。在佛教艺术的背后,支撑其发展演进的根本动力,是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和兴盛。这也造成了佛教艺术内涵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无论是从艺术、宗教、或是历史等各个角度,西藏佛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东行     
正1246年8月,虽然已进入盛夏时节,祁连山顶上却还挂着皑皑白雪。一队步履蹒跚的人马已经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长途跋涉了2000多公里,只要翻过这最后一座雪山,就会到达古都凉州,一位蒙古汗王正在等待他们的到来。在这支队伍中,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八思巴,当时只有12岁,另一个叫恰那多吉,只有10岁,他们兄弟俩是跟着自己的伯父,西藏当时最有学识的佛学大师萨  相似文献   

16.
龙虎林  吕玲珑 《西藏人文地理》2009,(4):32-64,I0001,I0002,65-93
阿里的地理魅力多源自其海拔高度。 这是被称作世界屋脊之屋脊,喜马拉雅、岗底斯、喀喇昆仑和昆仑等伟大山脉在此聚首,稚鲁藏布江、狮泉河、象泉河以及孔雀河等繁衍辉煌文明的大河在此横流,玛旁雍错、拉昂错、班公湖、扎日南木错等高原大小湖泊在此星罗棋布。  相似文献   

17.
消失在黄昏中的影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七个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时走时停,气喘吁吁地跋涉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他们中年纪最大的90岁,最小的76岁。走在前面用六根五尺长的油亮斑竹,挑着一个两尺见方包袱的赵永森老人,年纪最小,他是这个皮影班的班头。望着这群风烛残年,疲惫不堪的老艺人的身影,我不知道,皮影这门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戏剧艺术,伴随着他们闪烁着太阳余晖般的生命,还能坚持行走多远……  相似文献   

18.
贾宇红 《纵横》2008,(1):52-55
抗美援朝战争迄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在这场战争中有一批人不幸成为"志愿军战俘",他们在被俘期间的斗争经历和生命沧桑却鲜为人知。停战协议签字后,7000多名志愿军战俘誓死选择回  相似文献   

19.
1937年冬,由金陵大学董事会董事长杭立武发起,邀集了一批侨居南京的外国商人、教授、牧师、医生共15人,组成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将城区西北部一片3.84平方公里的地方辟为安全区,收容难民。由于这一组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日军的暴行,保障了南京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解决了难民们生活上的困难。“华小姐”即是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中的一名工作人员。 “华小姐”是美国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一个小小的农业社区。她的美国名字是Minnie Vantrin,译成中文叫魏特琳或沃特琳,她虽已50多岁,因为没有结婚,中国难民都称她“华小姐”。华小姐瘦长的个子,她从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设立参事室。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第一批参事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共和国政务院参事室的第一批参事》讲述了其中五位“参事”的传奇故事,他们的经历会使读者了解,由总理直接任命的参事,是一批为人民做过有益的事而受到党和政府礼遇的各界知名人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