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和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西和方言第三人称代词有“非他”型,复数的表示在单数人称代词后加“几”;指示代词为二分的;疑问代词的形式比较复杂;非“他”型与旁称代词有关;“几”有表多数的意义,所以可以成为复数词尾。  相似文献   

2.
甘肃中原官话方言内部分为秦陇片、陇中片、河州片。甘肃中原官话人称代词中三身代词的复数形式构成各有特色;指示代词的类型较为复杂;疑问代词“阿+X”的形式分布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3.
宗燕  杨生善  于欢 《丝绸之路》2013,(22):38-39
甘肃兰银官话属于官话方言。第三人称代词有“他”型和非“他”型之别,非“他”型的来源与旁称代词有关。人称代词复数的形式是在单数后加“们”。其他代词都与古汉语有渊源关系,指示代词为二分的,疑问代词形式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4.
天祝和古浪方言均属于兰银官话河西片。两地方言第三人称代词都有非“他”型,复数的表示在单数人称代词后加“们”。指示代词为二分的。疑问代词的形式比较复杂。非“他”型与旁称代词有关。“们”表多数的意义,所以表示复数词尾。其他代词都与古汉语有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5.
甘肃方言主要指分布在甘肃省境内的汉语方言。甘肃方言的指示代词一般是二分的,有的方言中远指代词内部又可分出两个层次。指示代词的形式大多为基本型再加词缀语素,形式复杂多样,且在使用中具有随意性。“兀”系的远指代词可能受蒙古语的影响,还可以用来做第三人称代词使用。  相似文献   

6.
处所代词指的是表处所的代词。先秦汉语处所代词包括两类:指示类处所代词和疑问类处所代词。指示类处所代词主要有"此"、"是"、"之"、"斯"、"兹"、"彼"。疑问类处所代词主要有"恶"、"安"、"焉"、"何"、"曷"、"奚"、"胡"。先秦汉语中"於"、"爰"、"于以"也可以用来询问处所。"于以"既可用来询问处所,又可用来询问方式,它是"于何以何"的省略格式,主要用于《诗经》之中,出现的原因是受到《诗经》韵律格式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甘肃方言主要指分布在甘肃省境内的汉语方言。第三人称代词大都有两套。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复杂多样,有附加型、变音型、合音型三种。第三人称代词非“他”型的来源是多源的。大多数复数词尾的语义都与人集居之所有关。  相似文献   

8.
她和伊     
在中国古代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以往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的地域性和时间性问题,认为其时间性主要表现在一些代词的新陈代谢和“我”在称数方面的变化;其地域性主要表现在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在殷商、西周早中期是殷方言,在西周晚期、春秋时代主要是宗周方言。  相似文献   

10.
临夏方言在语言接触的背景下,形成了与其他汉语方言截然不同的人称代词体系。本文试从语音、语法等角度对临夏方言第一人称代词“我”进行探究,并通过语言接触的视角探讨“我”的格范畴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路奋儒 《丝绸之路》2013,(20):77-80
本文从语言事实出发,把镇原方言人称代词分为三身代词、己称代词、旁称代词、统称及分称代词四大类,描写了每类代词的用法,尤其对三身代词中第一、第三人称代词的各种形式作了对比分析,就其语音演变进行了追溯。  相似文献   

12.
张巍 《丝绸之路》2013,(22):48-49
兰州方言是兰银官话的代表方言。本文主要通过对金城片三个方言点代词的对比探究来揭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代词是古汉语中充当定语的重要角色,其类型包括三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本文以《列女传》为蓝本,探析代词在该书中充当定语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文史精萃     
她和伊她和伊在中国古代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  相似文献   

15.
王焕平 《神州》2013,(23):201-2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探究的重要方法,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提问似乎是教师的“专利”,课堂上只有教师的问学生的答,而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并不能自主地提出问题。这是教学的失败之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进步的向导,一切发明与创造始于疑问,源于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方言词语,指流行于个别地区而没有在民族共同语中普遍使用的词语,它是同一民族语言里的地域分支。当然,不是所有在方言中使用的词都是方言词。只有在语音、结构形式或同一事物的指称都与民族共同语词不同的,才是方言词。例如:普通话中的“怎么”,遵义人说成“朗呢”(墙壁朗呢弄脏了)。另外,方言地域的概念,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说的,有的方言词可以在同一方言区的次方言区里流行,如贵州说“赶场”,四川也说“赶场”。有的方言词可以在彼此对立的不同方言区里同时出现,尽管其读音随各自的音系而有所不同。如贵州、四川说“拢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胡厚宣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卜辞和铜器铭文的考察,重新探讨了商代卜辞中的“”字,指出它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异体形式,加“王”符以别于复数“我”所表示的殷商集体,是一个用于特定场合的异体专用字。  相似文献   

18.
()字补释     
本文在胡厚宣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卜辞和铜器铭文的考察,重新探讨了商代卜辞中的字,指出它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异体形式,加“王”符以别于复数“我”所表示的殷商集体,是一个用于特定场合的异体专用字。  相似文献   

19.
秦安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本文在描写和考源的基础上揭示秦安方言代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走马楼简“(并刂)(创)”字的释读谈到户籍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有一个从并从刀的字,或写作“刑”,因此也就被释读为“刑”,在简文中以“刑右足”、“刑两足”等文例出现,过去被解释成是一种令人致残的刑罚,但学者多有疑问。本文指出此字应当读为“剏(创)”,并从形音义几方面作了考证,指出简文之“创”,可能有东吴方言的特点,并推想竹简所举“创”手足者可能是在对敌作战中受伤致残并获得爵位的退伍兵士,而不是旧说所认为的是受刑的罪徒。本文还对过去被列为“户口簿籍”的走马楼竹简的性质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大部分都不是户籍。过去有的整理者将走马楼竹简户籍简分为民籍、吏籍、兵籍是没有根据的。本文引用例简对这些简册的簿籍性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