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朝统治者在建国初期就关注养济院的建设问题。顺治五年(1648)曾下谕:"各处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及残疾无告之人,有司留心举行,月粮依时给发,无致失所。"1因而各地方官府开始对旧有的养济院进行检查、修复,在没有养济院的地方新建了养济院。到康雍乾时,养济院建设达到了高潮。新疆养济院是乾隆后期开始设立的。乾隆四十四年(1779),清政府为了解决乌鲁木齐地区的孤贫问题,于"乌鲁木齐所属之迪化、宜禾、奇台、昌吉、阜康、玛纳斯等处,  相似文献   

2.
付琼 《黑龙江史志》2013,(21):43-44
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争取民心,往往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救济,而养济院制度就是这种社会救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统治者在治国安邦的过程中总结吸取了前代抚恤孤老废疾之人的经验教训,从而使养济院制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清代养济院从恢复重建到蓬勃发展再到衰败毁坏的三个阶段进行具体考察,评估其利弊,使读者全面的了解清代的养济院制度,不仅为读者清晰的呈现了清代国家社会救济的主张与实践,更为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福利和救助事业提供了一些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冯筱才  夏冰 《史学月刊》2003,76(1):87-94
民国初年,随着政治、经济变迁的演进.以及西力东渐的影响.江南的民间慈善组织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苏州隐贫会的发起、组织及其活动具有代表性。与苏州其他慈善团体的活动作比较,民问慈善组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及文化道德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周秋光 《史学月刊》2020,(8):105-113
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生命力的延续和再现,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文化应有的物的(表层)、心的(里层)、心物结合的(中间层)三个层次。古代慈善文化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以政府救助为主体。到了近代,形成了新的思想理念,救助主体也转向了民间,而且出现了慈善家群体,且其救助机构多样,善款来源广泛,救济范围广阔,有了一定的慈善法制建设,体现出浓厚的民族性和文化精神。到了当代,慈善文化曾一度断层,但出现了政府主导的官办慈善与民办慈善并存的局面。慈善史研究应注重弘扬慈善文化的优良传统,坚持慈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生命力的延续和再现,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文化应有的物的(表层)、心的(里层)、心物结合的(中间层)三个层次。古代慈善文化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以政府救助为主体。到了近代,形成了新的思想理念,救助主体也转向了民间,而且出现了慈善家群体,且其救助机构多样,善款来源广泛,救济范围广阔,有了一定的慈善法制建设,体现出浓厚的民族性和文化精神。到了当代,慈善文化曾一度断层,但出现了政府主导的官办慈善与民办慈善并存的局面。慈善史研究应注重弘扬慈善文化的优良传统,坚持慈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上,对于生活无告、无人侍养的孤老、残疾、嫠妇,以及无人照料的弃婴等弱势群体,通常由养济院、善堂等对其进行供养。晚清时期,西方救助理念东来,游民等也被纳入到弱势群体中,得到救助。但在救助方式上,却异于前者。因为游民多有劳动力,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救助的过程中,往往授以技艺。民国时期,从事此类救助工作的机构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由国民党中央与地方政府举办的救助设施。第二类是接收国外津贴或直接由国外慈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难民收容所的设立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抗战时期的难民收容所,是专门收留救助战争灾民的慈善福利机构,由政府救济机关及中外慈善团体和社会组织协同开办,是中国战时社会救济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存在与抗战进程相始终,虽具临时性、被动性,但其形式简捷灵活、数多量广,较为有效地救济了上千万难民。本论述了战时难民收容所的建立、数量与规模,以及特点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乾隆年间,养济院在新疆设置。至民国初年,养济院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建立起了相对严格的管理制度,为解决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的生存及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受当时条件的影响和限制,新疆养济院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黄鸿山 《史学月刊》2008,19(2):48-59
清代的栖流所是以收容流民为职能的慈善组织,但其中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在职能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不能一概视之.江浙地区在嘉庆、道光年间出现的栖流所,主要是作为地方社会应对胥吏滋扰的手段而出现的,其救助对象和救助手段均非常有限.但随着近代以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和西潮的冲击,栖流所救助对象的范围有所扩大,救助手段也颇显积极,已开始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正义演是出于某种道义或公义、公益的文艺、娱乐表演,组织者和演出者不取或少取报酬是义演的基本特征,出于慈善动机而进行的义演活动,可谓慈善义演。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慈善义演,天灾人祸的受难者或弱势群体得到某种程度的物质救助或精神慰藉,是艺人或娱乐人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按慈善目的不同类型划分,慈善义演可分为赈灾义演、社会公益筹款义演、爱国募捐义演、扶危济困义  相似文献   

11.
郑观应社会慈善思想,即社会救助。一方面是郑观应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弱势群体包括流民、女婴、妇女;另一方面是叙述郑观应赈灾救荒的思想,介绍郑观应在对待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方面的看法及其社会慈善思想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纵横》2010,(3):I0014-I0014
北京市慈善协会成立于1993年11月6日。宗旨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募集慈善资金,大力开展社会救助,为酋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居养与宽疾之政,是指北宋、南宋时期创办的居养院、安济坊,养济院、安乐庐之类的设施,其以“恤贫疗疾”为目的。《宋史·食货志·赈恤》云:“水旱、蝗螟、饥疫之灾,治世所不能免,然必有以待之……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  相似文献   

14.
宋代的"漏泽园",是我国古代国家官办慈善救助性质的公墓设施,解决国民"贫无以葬"的问题,形成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行,影响深远,一向为学界所关注.据文献记载,漏泽园葬墓,要用两块砖刻上尸体来源、死者和有关家属姓名、送检、葬埋日期和编号等内容.故漏泽园铭砖是研究漏泽园制度等问题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料.除了一些偶然发现的传世品之外,还有大量材料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娟 《史学月刊》2006,280(2):96-104
北京地区的传统慈善组织在清末民初发生重大变化:数量上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趋势;救助功能方面普遍地由施养向教养转化;操作管理方式逐渐走上联合统一的道路。这些变化与北京地区在近代所具有的典型社会特征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一定程度上本文是对慈善事业研究的一种区域性探索。  相似文献   

16.
论晚清基层民间慈善组织的筹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民间慈善组织,是指晚清时期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义赈组织的分支机构,它归义赈组织所领导,并为之筹募慈善款项。围绕善款筹措这一基层慈善组织的中心工作,它们积极主动地设立组织、展开宣传、营造舆论,并且想方设法拓展善款筹措的渠道。为了更多地吸引各阶层人士的慈善捐输行为,基层民间慈善组织和义赈组织还运用了激励机制。这一慈善激励机制,主要由民间社会来运作,也有政府部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并形成了以私人慈善、自助互助和政府救济为主要形式的多元救助体系。但由于政府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私人慈善便承担起了大部分的社会责任,中产阶级成为私人慈善活动的主力。私人慈善尽管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但它却是英国社会转型的润滑剂,发挥着政府救济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4年5月16日,对于居住在常熟市虞山镇方塔管理区近千名群多弱势人员来说,是个极不寻常的日子。常熟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首创的"方塔爱心超市"就在这一天问世了。爱心超市给每一个该救助的弱势百姓慈善救助生活用品,从根本上改善了他们低保生活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后,中国红十字会进入复员时期。实际上,复员的准备工作在抗战期间即已开始,在美国红十字会的帮助下,中国红十字会拟具复员救济工作计划,在会内进行宣传发动,同时在组织机构、人员训练等方面也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抗战胜利后复员时期慈善救助工作的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正在明代,养济院曾被称为孤老院,遍布全国,这得益于明太祖的一道法令。明代的养济院收养的并非社会上所有的鳏寡孤独以及废疾之人,而是"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