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卢沟桥事变后,亲日分子活动更加猖獗。汪伪汉奸集团在东洋刀的庇护下,积极活动。1940年3月底,大小汉奸在南京粉墨登场,宣告成立汪伪傀儡政权,与蒋介石的重庆国民政府唱开了对台戏。  相似文献   

2.
汪伪政府成立初期,即积极筹划伪海军建设。在中央设海军部,同时在地方相继成立南京、威海卫、广州要港司令部和汉口基地部。本文在汪伪海军机构、军官群体、舰队实力、海军学校与伪海军接收等方面进行了考证,旨在厘清汪伪海军的兴亡历程。汪伪海军配合日军扫荡和维持日战区治安,事实上是日本海军附设的一个庞大的水上武装警察特务部队。汪伪海军为虎作伥,使中国人民倍受劫难。  相似文献   

3.
崔巍 《民国档案》2007,(3):120-126
抗战爆发前,南京是全国的文化学术中心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日军攻城的炮火一夜之间使南京成为"文化沙漠"。汪伪建政后,在南京建立了若干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并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知识分子群体也重新在南京出现,并形成了短暂的结社热潮。但这些都打上了很深的殖民文化的烙印。汪伪政权后期,日伪加强了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此外,由于沦陷区经济状况的恶化和伪政权的内部矛盾,汪伪在南京"恢复"中央研究院的计划流产,标志着日伪主导的学术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4.
汪伪特工总部南京区(简称:南京区)成立于1939年9月,是继“76号”汪伪特工总部之后,伪政权最大的特务组织。在伪政权“还都”后,它是维系其统治的重要支柱。南京区先后以“警政部政治警察署”和“调查统计部政治警卫总署”等公开名义,作为其对外的掩护机构,1943年10月改为“军委会政治保卫局南京直属政治保卫分局”,1945年1月,又改为“军委会政治保卫总监部南京直属区”。直至日军投降。  相似文献   

5.
学校筹建和机构设置1940年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培养适应日伪统治的人才,曾恢复或创办了一些高等学校,其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当属伪中央大学。汪伪中央大学名义上是恢复原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的前身曾先后称为三江师范、两江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及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1928年5月改名为中央大学,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全国最高学府。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随国民政府西迁。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伪教育部长赵正平提议恢复中央大学,经4月9日汪伪行政院第二次会议通过,设立了由伪教育部部…  相似文献   

6.
南京汪伪国民政府宣传部接管南京中央广播电台后,我被派任该台广播科长,后又担任编审科长,在电台工作4年。兹就亲历目睹,将该台活动概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周佛海,湖南人,南京汪伪傀儡政权的第三号人物,迭任汪伪上海市长、中央财政部长等高职,一度权势显赫。此人闲暇爱好古字画收藏,几至痴迷。他的藏品中颇有价值连城的珍品,多系利用权势巧取豪夺而来。如《史可法绝命书》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胜利后,"汪伪第一夫人"陈璧君于1945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诱捕,关押在南京监狱。1946年初春,军统局将陈璧君连同褚民谊、陈公博等巨奸一齐押解  相似文献   

9.
“李士群死了!”“李士群被日本主子毒杀了!”“该死,该死!”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汪伪江苏省主席、汪伪上海极司菲而路76号特工总部头子李士群死亡的消息被当作一个喜讯,从苏州城传到上海、南京,传遍沦陷区的每一角落。时间是1943年9月,这是主子杀死奴才的一桩公案  相似文献   

10.
汪澄 《炎黄春秋》2001,(3):60-61
1943年冬,在日伪统治中心南京爆发的持续近一年半的清毒运动,不仅给日军和汪伪以重大打击,还使许多进步学生在斗争中受到磨炼,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屠益范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夏刊汉文版大藏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际宁 《文献》2000,(1):139-154
有关西夏时期以及夏灭入元以后用西夏文字雕印的佛教大藏经,中外学者已经多有论述,如罗振玉①、王国维②、聂斯克和石滨纯太郎③、王静如④、常盤大定⑤、罗福苌⑥、小川贯弌⑦、西田龙雄⑧、野村博(松泽博)⑨、史金波⑩等.然而,关于西夏时期的汉文刻本佛教大藏经,限于资料,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社会文书残页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金波 《文献》2004,4(2):138-151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大批七八百年前的珍贵西夏文文献,是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藏品:其中主要是1917年出土于宁夏灵武县的西夏文文献①,其大部分于1929年入藏当时的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少部分辗转传藏于甘肃、宁夏,一部分流失于日本;另一部分是原为俄国探险队从黑水城掘获的西夏文献中的21卷佛经.  相似文献   

13.
出使官员在西夏政治与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夏对外出使情况可概括为两个阶段:西夏政权建立初期,出使官员主要为入仕定难军政权进而后仕西夏的汉人官员;元昊以后,包括汉人官员在内的汉姓官员逐渐成为使臣主体并在出使活动中发挥诸多作用。使臣从汉人官员渐变为汉姓官员,出使官员所任官职、所担使命及其族属成分为我们研究西夏与周边政权的关系提供了鲜活多样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崔宁  姜欧 《西夏研究》2020,(2):49-55
西夏文字以其字形方块平整、类似汉字、主要使用毛笔为书写工具的特点,使其具有了少数民族文字书法的独特魅力。目前存世的西夏文文献以佛经为主,故写经书法是西夏文书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中国境内收藏的西夏文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及与其一同出土的佛经写本残片入手,对比得出西夏文写经书法具有传承自唐代楷书写经并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的结论,分析了形成这一风格的的原因,即受到河西走廊佛教传播与写经传承、西夏文化教育制度、宋人尚意书风、西夏境内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风格等四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夏是党项羌人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中心所建立的政权,其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鞑靼等多种民族。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自德明开始,先后六次从中原宋朝求得大藏经,并据之用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进行翻译,现传世的百种西夏文佛经,大部分都译自汉文。西夏境内尽管民族众多,但无疑应以汉族人口居多,在前期的译经及后期的校经施经活动中,都有许多汉僧参与其中,加上中原佛教发展水平较高,故而汉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史料中对西夏汉僧的记载却远远少于吐蕃僧人。从黑城出土的西夏佛教文物与文献,尤其是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文献的记载,结合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僧在西夏社会中的地位既不如回鹘僧人,也远逊于吐蕃僧人,更无法与西夏僧人相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首先是由汉人在西夏境内社会地位低下这一因素决定的,其次应与西夏长期与宋朝为敌。西夏统治者对汉人僧侣怀有戒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试论西夏分立的地缘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西夏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空间环境进行考查之后,文章提出了西县长期分立的三大地缘条件。第一,自唐至宋,中国西部两个最强大的少数民族力量─—回纥(回鹘)和吐蕃的衰落为西夏扩张立国提供了“舞台”;第二,两宋时代的三个政治地理特征,即长城体系被夏、辽、金所打破、中国经济重心及伴随的文化和政治中心的南移、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有利于西夏的分立;第三,西夏疆土广袤、袤,含有西部发达的农牧区,边界地文特征显著,易守难攻。这种国土条件时其延柞发挥了潜在的、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最新的西夏语文学成果重新考察西夏谚语集《新集锦合辞》,发现第167、241条旧译错误。原句分别反映了西夏人对身处顺逆境的态度和对智勇者的崇尚,"(?)"一词是对比连词而非转折连词,原文应当译为"一时和合,莫贪乐,不行仁德损中损;福缘未到,莫嫌苦,常持净道益中益"、"军急,除闹男莫能拒;语急,除智人莫能对"。  相似文献   

18.
莲花纹因其独特的造型、丰富的美感、高尚典雅的品格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中。西夏时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新时期,其装饰纹样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石窟藻井装饰中莲花纹样的流变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是在样式上由平瓣和卷瓣莲花纹逐渐向写实风格的莲花纹演变,二是在位置上由藻井井心逐渐位移到藻井边饰和四披,三是在技法上由以重线辅色向重色辅线演变。藻井装饰中莲花纹样的流变体现了西夏佛教石窟艺术在前期深受唐宋石窟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西夏自己的石窟装饰风格,这种变化也是西夏社会历史特别是佛教流派思想在艺术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西夏疆域,地形狭长,东西倍于南北;地势高亢,坐西北而瞰东南。东南部是黄土高原,以横山、六盘山为屏障;北部是鄂尔多斯和阿拉善高原,以沙漠为主,有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间有草原,以阴山山脉为塞垣;西部是青藏高原的北缘,有绿洲曰河西走廊,以祁连山为庇护,河湟环带,山峡迂回;中部为"几字形"河套平原,以黄河、贺兰山为天堑。西夏存立之所以长久者,天时在于大国对峙的夹缝中求生存,地利在于形势要害之地置监军司,人和在于国小则无所恃而有畏惧,军民之事犹如一家。  相似文献   

20.
白雪 《敦煌学辑刊》2007,3(3):134-146
西夏母党干政现象较为严重,仁孝皇后罗氏便是其中的一位,对西夏后期的历史影响颇大.本文通过传世史籍、黑水城出土文献,考察了罗氏的崇佛活动与西夏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