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朝时期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经历了由文帝时期以“和”为主到隋炀帝时期征伐的一个变化过程。文帝建国以后重点建立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家新秩序,对高句丽采取了怀柔政策,但是两国利益的冲突最终使得和平无望。隋炀帝对高丽诉诸武力。  相似文献   

2.
浅析隋文帝对高句丽以“和”为主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文帝对高句丽的政策一直是隋朝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隋在建国之初的复杂环境;文帝务实、理智的政治作风;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朝贡、册封体制;"四海为家"的天下观等诸多因素,使得文帝在对高句丽的问题上采取了以和为主的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3.
赵文斌 《黑龙江史志》2009,(6):26-27,31
隋文帝对高句丽的政策一直是隋朝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隋在建国之初的复杂环境;文帝务实、理智的政治作风;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朝贡、册封体制;“四海为家”的天下观等诸多因素,使得文帝在对高句丽的问题上采取了以和为主的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上,隋朝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建立了南北统一的政权,统治初期"户口益多,府库盈溢",并下启了唐朝盛世,每每为后世所称颂。然而,隋朝政权实际上只存在了38年,导致其灭亡的原因众多,综合史料来看,隋炀帝不断启动的"大工程"也起了加速隋朝灭亡的作用。一、举全国之力营建都城隋炀帝一即位,就开始了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民为国本,本固邦宁",早期的隋炀帝是有这种理政意识的,对于东都工程特地下诏书要求:"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  相似文献   

5.
许琴 《大江南北》2023,(4):34-34
今天,“真话”是我们社会的一今种稀缺资源,而谎言则屡屡成为一些人的通行证。一个假话盛行的社会,是可怕的。唐初名臣裴矩,旧为隋臣时,善于揣摩隋炀帝的心思。隋炀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建议在东都洛阳举行规模盛大的元宵庆典。隋炀帝渴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裴矩就支持发动对外战争。隋朝灭亡,裴矩降唐。唐太宗纳谏于朝,裴矩像变了个人,诤言直谏。  相似文献   

6.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之一,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有名暴君。隋朝政权是在全国人民以反对封外侵略兵役徭役为口号的农民革命运动中颠覆的,隋朝的土地制度又是一种均田制度。因此在我们学习到隋朝时代的中国历史时,往往容易只单纯的片面的注意到隋炀帝个人的荒淫昏暴,而忽视其社会内部存在的阶级矛盾。笔者在去年本刊十一月号「隋炀帝政权腐化(?)商业的关系」一文中曾经说过那只是从隋炀帝腐化堕落与商业的  相似文献   

7.
王灵善 《沧桑》2015,(2):47-53
隋朝短祚而亡,本文拟从隋朝与山西的关系这一全新角度探析隋之兴亡。建立隋朝的杨坚,与山西渊源极深,杨氏的祖先就出自山西。在隋朝建立过程中,杨坚深谙天下安危系于并州,在篡周过程中争取到并州总管李穆归附,对消除敌对势力起了关键作用。隋开国初年,隋文帝推行宗王出镇制度,命亲信皇子出任并州总管,控制这一"天下精兵处"。隋炀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巡游山西,这与其控制山西的方略改变有莫大关系,第三次巡幸遭遇"雁门之变",隋炀帝不得不委派干将镇御山西,其人正是日后推翻隋统治的李渊父子。山西与隋朝兴衰实有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8.
隋朝短祚而亡,本文拟从隋朝与山西的关系这一全新角度探析隋之兴亡。建立隋朝的杨坚,与山西渊源极深,杨氏的祖先就出自山西。在隋朝建立过程中,杨坚深谙天下安危系于并州,在篡周过程中争取到并州总管李穆归附,对消除敌对势力起了关键作用。隋开国初年,隋文帝推行宗王出镇制度,命亲信皇子出任并州总管,控制这一"天下精兵处"。隋炀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巡游山西,这与其控制山西的方略改变有莫大关系,第三次巡幸遭遇"雁门之变",隋炀帝不得不委派干将镇御山西,其人正是日后推翻隋统治的李渊父子。山西与隋朝兴衰实有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9.
陈良 《文史博览》2014,(6):57-58
隋炀帝杨广无疑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尽管他对隋朝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因此否认他的功绩与才能.魏徵在《隋书》中说:“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意思是隋炀帝在年轻的时候,就很有作为.在几个兄弟之间,是最有名声和成绩的.  相似文献   

10.
当年隋炀帝为了到富庶的江南游玩,开创了几条运河,把黄河、长江连接起来,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可是隋炀帝西游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据史书记载,隋朝自文帝开皇年间以来,河西地区屡遭突厥、吐谷浑人的侵扰,西陲不安。严重地威胁着自两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中段的甘凉大道,使商旅难通,中外贸易阻塞。杨广一即位,便致力于建立以张掖为中心的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基地。大业初年,炀帝命吏部侍郎裴矩往张掖设互市,专主西域贸易,并详细了解西域44国山川、地势、风俗、出产等。杨广“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把西征吐谷浑、开通西域、发展丝路贸易…  相似文献   

11.
宋文龙 《丝绸之路》2011,(12):29-3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隋朝灭亡原因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的剖析,研究主要集中在隋朝社会矛盾、隋文帝和隋炀帝个人因素等问题与隋朝灭亡的关系上。尽管在许多问题上还存在分歧,但比较趋同的观点是隋朝灭亡是多重矛盾因素的合力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辽东或称辽左、辽海,泛指今辽河流域及其以东广大地区。自战国燕置辽东郡始,辽东地区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成为其领土重要组成部分。5世纪初,前汉末年兴起于浑江中下游一带的高句丽逐渐强大,趁中原王朝衰弱之机,逐渐占有辽东地区。在汉代郡县区域内发展起来的高句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和南北方的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政治上,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为其藩附;在经济上,向中原王朝纳贡。隋朝建立后,用兵东北,意在收复高句丽地方割据政权统治下的辽东。隋朝灭亡后,唐朝初年继续用兵辽东。这是隋唐统  相似文献   

13.
吐谷浑是中古时期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其本为辽东慕容鲜卑的一支,永嘉乱时,"始度陇而西",通过"兼并羌、氏",形成一个地处西北边陲,"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的政权,其政治中心是伏俟城,即东距青海湖约15里的今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乡菜济河南的铁卜加村。本文以临津关为切入点,探讨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对吐谷浑的政策以及隋朝和吐谷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高句丽服饰史料辨析基础上,结合高句丽壁画图像,推定高句丽民族传统服饰"折风"的具体形制,通过对前人观点的逐一剖析,指明问题所在,并进一步探讨名称由来,装饰与等级,时空变迁及文化内涵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内城体育场地点遗址是吉林省集安地区一处重要的高句丽建筑遗迹,通过对出土遗物和相关文献等的分析可以发现,体育场地点遗址可能是高句丽时期一处与"御膳房"相关的仓储遗迹,它为寻找国内城时期高句丽的王宫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体育场地点遗址的年代上限应不早于371年,在高句丽迁都平壤(427年)以后逐渐废弃。  相似文献   

16.
关于高句丽的族源,学界多认为《逸周书·王会篇》中的"高夷"即为"高句丽"之前身,但经考证可知,高夷之称虽音似句丽,但实与"句丽"无涉。高夷是以嗛羊(四角羊)为特产,而句丽是以弓箭猎鹿取皮而闻名,双方在经济生产上就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迨至汉整合东方四郡,第二玄菟郡下辖三县,以"句丽人"所在地区设高句丽县。"高"字为汉字标记这支句丽专有属性的名词,其意为"仓舍",即特指该支句丽人特有设施"桴京"而言,"高句丽"是"高"与"句丽"组合而成,意指"建有小仓的句丽人",以区分于其他"句丽"部落,即其他"貊"人。  相似文献   

17.
隋炀帝大业年间编纂了《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诸州图经集》3部大型地理图书。前后参与其事的编纂《区宇图志》者近50人,现在可考者约10人。隋炀帝时,《区宇图志》多次重修,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修撰者的文体繁复,二是体例失当,三是修撰者狭隘的民族观、区域观念。而隋炀帝时编纂多种地理图书的条件之一,是隋朝对全国各地吏治、民情、风俗、物产的调查。其直接原因,则是隋炀帝的文化素养,以及实际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即地理图书作为国家征收赋税土贡的根据,以地理图书来记载其统一华戎的功业、以地理图书归美隋炀帝的政治目的。隋炀帝对地理学有其贡献。  相似文献   

18.
赵俊杰  马健 《东南文化》2012,(1):116-122
禹山41号墓的形制、壁画与随葬品表明以该墓为代表的积石墓的下限年代应为5世纪末;目前学界认为的所谓"高句丽早期封土石室墓"应最早出现于5世纪前叶晚段,二者之间的时间段即为高句丽新旧墓制过渡时段。高句丽对于原乐浪、带方二郡故地汉人集团的统合,对汉文化的吸收是此时期高句丽墓制出现重大转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2010,(10):32-33
如同提到万里长城就会想到秦始皇一样,每当人们说起京杭大运河时也自然地要联想起隋炀帝,甚至有“隋炀帝开运河”的说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今天我们习惯上所称的“大运河”指的是京杭大运河,而非隋朝大运河(也称南北大运河)。  相似文献   

20.
高句丽“加爵”与“食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史记>所载"加爵",是指破格授予平民或五部低级官员以部长即大加的身份,以便其拥有出任高句丽中央官的资格.所谓赐"食邑",是将尚未得到开发的王室所有的山林和荒野赐给立有军功的人,作为他们的猎场.在高句丽早期并不存在封爵和食邑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