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玉霞 《民俗研究》2010,(1):217-224
民俗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遗存,孕育并滋养了现代影视艺术。影视对民俗进行了艺术整合,民俗元素不但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提供了一种独具民俗氛围的生存环境,为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情感化的民俗事象成为一种审美意象参与叙事。由此,影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既改变了影视的叙事机制,突出了影视艺术的影像性;又削弱了影视的理性成份,提升了审美娱乐性。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起源就有了艺术,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是人们根据社会生活,运用一定的物质文化实体,遵循一定审美或反审美规律,创造出的极具大美学特征的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行为或后果。  相似文献   

3.
民俗艺术作为传承性的艺术,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生活需要的反映,其认知的基础是观察和体悟,而认知的取向涉及知人、知物、知事、知艺等基本方面。民俗艺术的认知借助符号而展开,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声响符号系统、文字符号系统、图像符号系统、造型符号系统和动作符号系统等。民俗艺术的认知具有启迪当代教育、促进传承保护、美化现实生活、推进创新发展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巴蜀史志》2011,(5):63-64
《中国民俗志》(县卷本)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重大项目,是我国第一部以县立卷的民俗丛书,该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5.
苏晓非 《神州》2020,(5):49-49
随着当代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改变,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中国玉雕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征,发展到当代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所折射出来的美学思想,赋予了当代玉雕艺术全新的精神内涵,彰显出当代玉雕艺术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史世任 《南方文物》2007,(4):172-174
汉民俗图像艺术是中华传统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代化社会的城市化扩展,使得"民间乡土文化圈"日益收缩,世代沿袭的民族文化艺术将有被退化的危险,研究和保护这一艺术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赵跃 《民俗研究》2017,(3):150-156
四物游戏作为韩国代表性的民俗艺术可以从最初的祭祀活动中找到雏形,从田间的乡村娱乐活动到舞台剧院的民俗文化表演,其传播经历了从实用艺术到欣赏艺术的转变.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传播既要保持文化本体的主体意义,又要赋予文化本体更多的世界化基因.传播方式的推陈出新有利于主体意义的传承与文化价值的增值.探讨韩国四物游戏演变轨迹,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与再生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仪卫性陵墓雕刻是古代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标志。明初仪卫性雕刻传承前朝陵墓雕刻文化,饱含着自身的思想基础、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根源,在伴随着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江南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向世人展示出明初江南的文化真谛和艺术生命的延续,形成了明初雕刻的主导。仪卫性雕刻艺术以威严肃穆、庄重拙朴的造型及江南独特的审美情趣,构成了源远流长的明初独特的艺术神韵。  相似文献   

9.
谢锡文 《民俗研究》2007,12(4):242-251
钟敬文先生说过,民俗是同人们生活发生着最密切关系的文化事象,人们生活在民俗里,好像鱼儿生活在水里。的确,乡风民俗与乡村大地是水乳交融的,废名小说以美伦美奂的风俗描写展开对乡土家园的审美发现,其作品不论是以情趣胜的《桥》还是以理趣胜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都以大量篇幅将乡土风情如艺术  相似文献   

10.
周铭哲 《满族研究》2016,(2):113-113
《满族审美文化研究》是一部以满族文学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文化为基本视角,涉及历史学、心理学、美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的满族文化研究专著。作者阎丽杰教授长期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多部相关专著和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