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陵卒年考     
王陵卒年考曾维华王陵,西汉沛县人。楚汉战争时,曾率众数千人归附刘邦。西汉王朝建立后,因功受封为安国侯。惠帝时,任右丞相。关于其卒年,《史记·陈丞相世家》附载王陵传云:“安国侯既为右相,二岁,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  相似文献   

2.
史学精粹     
刘家和等:《中西古代文明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再思考》(《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换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  相似文献   

3.
从考古发现谈湖南古越族的概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越族分布地域很广,"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尽少康之后也."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具体指出:"百越所居之地甚广,占中国东南及南方.如今之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或至安徽、湖南诸省."可知湖南在古代也是百越之地.湖南境内古越族的活动与分布情况如何?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实物史料,可供研究.本文就已出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越文化遗物,对其概貌与有关问题作些粗略的探讨,以求  相似文献   

4.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5.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其中冀州和扬州之下记载了两处"岛夷"。《禹贡》的内容被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写入《史记·夏本纪》和《汉书·地理志》。《史记·夏本纪》引用《禹贡》时,冀州作"鸟夷",扬州作"岛夷",《汉书·地理志》引用《禹贡》时,冀州、扬州均作"鸟夷"。《史记》和《汉书》都是权威著作,遂引起千年争论。刘起釪先生《尚书校释译论》是当今《尚书》学集大成之作,在处理这一千古悬案时,认为冀州之下作"鸟夷"没错,但是扬州之下应该作"岛夷"。一字之差,却关系到中国上古史的根本大局。本文分析了刘先生提出的论据,认为刘先生主张的"扬州岛夷"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文物》1980年第12期载《湖南发现的几件越族风格的文物》一文,谈到长沙楚墓出土的一件铜匕首,"柄长8.6厘米,为一奴隶形象:大眼,高鼻,头上有圆饼形发髻,后垂长辫至肩部,耳上有粗大的耳坠"。作者认为这是属于越族风格的文物。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人"文身断发"。《淮南子·齐俗训》也云:"中国冠笄,越人劗(剪)发。"江西贵溪越人崖墓出土物中有一束长约5厘米的头发,两端剪断齐整,正是越人"断发"习俗的例证(《文物》1980·11)。  相似文献   

7.
"嵎夷"与"朝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嵎夷"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自新石器时代就居于山东半岛,应是东夷少昊族团的一支,但由于中原华夏民族的东渐及在这一过程中的频繁战争,迫使相当一部分嵎夷人越海迁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乃至日本列岛,<山海经>将"少昊之国"、"羲和之国"称为"海外"之国,就反映了这种历史真实,而自新罗开始,古代韩国人自称是"轩辕之裔、少昊之胤"、"嵎夷细民",不是没有道理,它反映了中、韩两国人民在历史上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8.
彝,旧写夷。中国东方,古代有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日“九夷在东。”《后汉书》著有《东夷传》。在云南的西南数千里,其地方万里,俗有大百夷、小百夷、漂人、古刺、哈刺、结些、吟杜、弩人、蒲蛮、阿昌等名,故日“百夷。”  相似文献   

9.
陈锦鸿先生之《广州:岭南文化生于斯盛于斯》(《羊城今古》2003年1期)谈到有关《越人歌》的事,该文说:“曲艺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史藉有关于南海人张买‘鼓棹为越讴’的记载。(见明欧大任:《百越先贤传》)而梁简文帝萧纲命徐陵编《玉台新咏》也有收入的《越人歌》,与越讴是否在调式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吴、越,善铸青铜剑,其质量之精湛,可以"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①,以致《周礼·考工记》神话为"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归功于地气造化。吴越青铜剑之所以名贵,除了选用原材料之精,所谓"吴、粤(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②外,主要是当时吴越地区的冶铸技术,远远超过中原诸国,还有许多铸剑名师,如欧冶子和干将、莫邪夫妇等,其传奇式的  相似文献   

11.
百濮考略     
百濮首见于《逸周书》,是商周时期江汉一带一个较大的族群。无统一组织,故称百濮。《逸周书》、《竹书纪年》、《尚书》、《左传》、《国语》、《史记》、《尔雅》、《三国志》、《华阳国志》、《路史》、《通志》、《文献通考》、《括地志》以及中南几个省的《地方志》均有记载。从商代至秦汉大致存在约二千多年以上,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今日的仡佬族有族源关系,与苗瑶等族也有密切的联系。甲骨文金文中皆有濮,亦称卜,古通用。有多种写法。如卜有十多种写法,(广僕)、僕从人有八种写法。但有的并非指濮人。如旂鼎云:“公易旂仆”;白克壶“易白克卅夫”:叔夷  相似文献   

12.
曾被时人称作“大儒”的方孝孺,陈法在《方孝孺论》中则指出那是人们“习而不察”所致,并针对方孝孺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批评方氏是“不学无术,刚愎自用”的渺小人物,批评他身为惠帝重臣,竟然违背“君子以仁义之道光辅其君”的准则,以致国亡谚死,牵连八百余名无辜,可谓不仁、不智;《方论》还批评惠帝庸劣无能,提出“且为建文者,为夷、齐、泰伯之让,则至德光昭千古矣”的主张,颇有些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西汉武帝"征伐四夷,开置边郡"的背景下,司马迁于《史记》提出大一统国家"四海内"北胡南汉的民族格局。由西汉《史记》至东汉《汉书》,北胡南汉之说经历了从司马迁到刘向、朱赣、班固的百余年演变历程。其演变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是"盐铁论"以来"三方"(西南夷、两越、朝鲜)的提出,"三方"与匈奴的分离导致"四夷"的分化;另一方面则是,"三方"渐进嵌入"中国"的范畴,至《汉书·地理志》北胡南汉格局得以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4.
淮,《说文》从水隹声,《左传》中与师、坻等叶韵,中古以后读如今音huái,何以有此变化?清代以来学者们聚讼不已。考察历史可知,实则缘于古代淮河地理变迁和三大族团与淮河流域的历史互动关系。上古淮河中游有一大泽,中原人谓之淮极、海、淮海等,伏牛山——嵩山以东、黄河以南的河流大都流向这里,所以此淮实为匯字假借。古时原在今山东泗水流域、以趌鸟(即隹)为图腾的夷人不断北上南下,北上的留下潍水之名,南下的居于淮极周边,匯水也因他们而曰淮水。还有在南方江、汉地区的蛮越人,也曾几次深入淮河流域,他们称谓此水为江、江淮,一如称名汉水、湘水为江汉、江湘一样,江者南方人大水之谓也。淮水之淮’后世读如今音,正是取夷人之名淮而读如华夏(官话)之名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尚书》问世后,学者多认为其中所记嵎夷和旸谷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本文通过对《史记》等史料的分析,判断《尚书》记载的嵎夷活跃在山东半岛,旸谷就是春秋时期齐国祭祀的日主之地,在今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头。嵎夷是后来因战乱越海迁居到了朝鲜半岛,才变成了海外之族。  相似文献   

16.
水军和战船——中国古代军事装备札记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3)
《庄子·逍遥游》里有一则关于不龟手药的寓言:"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游游纰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  相似文献   

17.
越为音译说     
陈鸿钧 《广东史志》2001,(1):48-49,59
越,泛称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之民族。《吕览·恃君》称为“百越”,高诱注曰“越有百种”,说明其分布广泛,族属庞多,是由诸多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部落发展起来的大族群。关于越人的称谓问题,即越人何以名“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则认为越是“夏人苗裔”,句践是禹后夏王少康庶子无余后代,在夏时遍布于黄河流域,是夏的方国。“越即夏,一音之转,大越即大夏”,①“越族为夏民族的演称”②。进而指明越族是夏朝灭亡后夏族向南迁徙之  相似文献   

18.
<正>"刺青"起源于原始社会,文身只是早期的叫法。《礼记·王制》中记载:"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意思是说古代东部沿海一  相似文献   

19.
"孝"的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宗法家族制度中得以确立和体系化。两千多年来,从统治者到普通民众,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目的共同构建了"孝"的道德网络和行为模式。以"孝"为中心,形成了一整套观念范畴,构成了"家——国"两个超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孝"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南与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春明 《南方文物》2008,(2):99-109
一、百越先民航海、舟船的探索 在中原、“中国”华夏人文视野中,“四方”边缘的东南“岛夷”、“百越”以“善于用舟”而著称。《尚书·禹贡》语:“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淮南子·主术训》语:“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黔舟而浮于江湖”;《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载:“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