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农日用杂字》是一部清中叶以来流传于山东中部地区的农村启蒙读物,内容广泛涉及农业生产、衣食住行、农闲副业、信仰活动、新春节庆、男婚女嫁等方方面面。本文以《庄农日用杂字》为基本依据,对清中叶鲁中地区的传统乡村民俗生活,如生产活动、衣食住用及相关礼俗生活等方面做了深入描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时期的乡村生活并非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寻的,而是有一定的结构性特点,即是与农事节律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历史批判与现实关怀:清代中期史学家的风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古今风俗之流变及其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是清代中期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清代中期的史学家评论风俗的重点,一是考察了清代以前风俗对朝代盛衰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二是批判清代中期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倡导士大夫阶层在引领风俗的良性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特别强调士大夫要树立廉耻观念。他们还总结出风俗的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征。清代中期的风俗论,反映了考史学家的经世思想,体现了乾嘉史学的历史批判精神和关怀现实的学术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许檀 《史学月刊》2007,(8):103-108
周村是清代山东著名商镇之一。其兴起在康熙-乾隆年间,清代中叶迅速发展。云集周村的各省客商中,北方商人以晋商势力最强,南方商人则以福建为多。道光年间汇聚周村的商人商号可达八九百家乃至千家。周村从南方输入的商品主要是绸缎、杂货,在本地集散的商品则有棉布、生丝、丝绸、茧绸等。清中叶以降,周村开始从单纯的商业中心向加工制造业中心转化,其所产棉布、丝绸不仅占领了东北、华北的广大农村市场,且有一部分打入城市市场。  相似文献   

4.
德州田氏是清代山左诗坛的重要家族诗群。由于资料缺失,现行工具书中关于田氏诗群中的张氏、田霢、田肇丽、田同之等众多成员的生卒年等重要信息缺误,本文依据《安德田氏家谱》、《蒙斋年谱》、《德州乡土志》等文献,一一考证补齐并简要述其行略,以有益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清代河南集镇的集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玉娜 《清史研究》2005,5(3):43-52
清代河南集镇的集期以间日集和每日集为主,在城集多每天开市,在乡集镇多隔天开市。虽然集镇拥有较高的开市频率,但是,集期时集镇内部只有少部分的起集地点参与了贸易交流;整体贸易时间中集期与轮铺会的会期结合,形成了集期时商业规模小于会期时商业规模的贸易习惯。这就造成了集镇经济中商品交易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6.
民变是衡量社会运行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外学者对中国近代民变一直给予关注.国外学者对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的乡村民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既有宏观与微观的研究,也有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成果较丰硕,但在资料建设、研究深度和区域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对国外的相关研究状况作一概述,对于拓宽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深入认识辛亥革命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前期"安南之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南之役”是清乾隆年间中、安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文章从“安南之役”发生的背景、“安南之役”前期进军顺利和后期失败的原因、“安南之役”的性质和影响等三个方面对“安南之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认为“安南之役”是清朝为维护中、安宗藩关系发动的战争,并非清朝对安南的侵略,它也未从根本上影响以后中、安关系的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8.
史梅 《东南文化》2001,(11):57-59
清代中期,松陵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造就了众多的才媛闺秀,她们创作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略论清初的学术史编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顺康时期 ,经历了鼎革之变的理学士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 ,写下达 2 6种之多的学术史著作。诸多学术史作者以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学术危机感和深沉的历史反思意识 ,总结了自先秦孔孟至宋明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理学、心学的源流发展及利弊得失 ,从学术层面探讨了社会治乱兴衰的缘由 ,并在写作体例上突破旧模式 ,涌现出像黄宗羲《明儒学案》一类的上乘学术史佳作 ,从而把中国学术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此期学术史著作初步展示了调和程朱陆王与扬朱抑陆两个不同的思想倾向 ,为清中后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做了重要铺垫。这些表明 ,宋明以来流行的理学尽管在此时已呈衰势 ,但仍然是学坛的主流派别 ,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甚至在较长的时间里还保持着相当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了清代陕西较重要的产业——农村畜养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的地域发展特征,牲畜市场的结构与分布,牲畜输出,初步匡算出清代陕西的年牲畜交易量。指出清代陕西农村畜养业具有普遍性的特点,遍在的农家耕畜需求以及作为交通工具役使,促进了农村畜养业的发展。另外,本地地近塞北,处于农牧分界地区,陕北部分州县半农半牧,故畜牧业发达。牲畜的交易与地方良种培育具有地缘优势,陕北"佳米驴",关中"秦川牛"、"关中驴"、"关中骡"在清代均形成地方品牌,是清代陕西对外输出的牲畜良种,在全国颇具知名度。这里每年牲畜交易十分频繁,牲畜市场发育最完善。清末陕西年牲畜交易量大体在20-40万头之间,牲畜税是地方商品中征收最多的税种,也构成陕西地方财政最重要的来源与补充。从这一点来说,它也是清代陕西地方经济发展有别于其它经济发达省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