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英国都铎王朝时期议会同王权的关系,我国史学家长期以来因袭五十年代苏联史学家提出的观点,认为下院始终“绝对驯服地批准国王所提出的法令,并向国王谄媚逢迎”。至于议会同王权的斗争则很少提及。本文将就伊丽莎白时期下院同女王的斗争详加阐述并探讨其原因、性质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祖洲 《史学月刊》2000,(6):94-100
斯图亚特王朝早期(1603-1642),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与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代表的议会之间围绕着王室财政、宗教、外交及议会自身权利等问题,由矛盾到冲突,再到决裂,呈现逐步升级之态势。从斗争全过程来看,王权与议会斗争的实质是主权之争,而以议会处于强势为特征。议会之所以能在斗争中处于强势地位,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斗争的推动。  相似文献   

3.
于民 《安徽史学》2012,(1):83-88
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英国关税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一种国王特权税,逐渐演变为处于议会严格控制下的议会间接税。中世纪和1625年前的近代早期,关税主要是国王的一种特权税。1625-1660年间,随着议会和王权斗争的高涨,以及议会的暂时胜利,关税一度转变为处于议会直接控制下的间接税。复辟时期,关税的最终课征批准权继续掌握在议会手中,但因缺少日常操控权,其关税权残缺不全。光荣革命后,因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关税演变为完全由议会严格控制的间接税。  相似文献   

4.
确立于17世纪的英国近代议会民主制是否可以在前一个世纪、即都铎时期(1485—1603)找到起源?这个问题长期为史学界所关注。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史学家中先后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出现于本世纪50年代的“正统派”观点。该派代表人物、英国史学家尼尔认为,在都铎末代君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1558—1603),下院在宗教改革、王位继承、下院权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与女王、枢密院选有不和,议会与王权的“政治对立”颇为尖锐,实际上已经揭开了议会反抗王权、夺  相似文献   

5.
英国议会征税权探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英国议会征税权探源李金亮在英国历史上,征税权是议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议会通过征税权与英王讨价还价,对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等重要领域都产生了影响。在17世纪中叶的内战过程中,清教徒在"长期议会"就以征税权为武器与专制王权进行斗争。因而,对于史学界来说,探...  相似文献   

6.
16世纪始,英国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其税制相对完备。主要表现为议会掌握着税收大权:一方面,赋税的征收权由议会掌握,国王要征税需征得议会同意。另一方面,赋税的开支和使用亦由议会监督。倘若有国王试图与议会争夺赋税大权则必然招致议会和全国人民的反对而最终失败。在议会掌握税收大权的背景下,赋税的用途亦有所变化,开始了由主要用于战争向用于政府日常开支和社会福利支出的转变。本文试图从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和光荣革命后三个时段阐述英国赋税的来源与用途及与议会的关系。通过对英国近代赋税来源与用途的分析,了解现代化税制的建立对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意义,从中汲取可资借鉴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尹虹 《史学月刊》2003,(3):74-78
都铎时期是英国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英国虽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国王在政策上仍需要议会的支持,议会亦需要王权的保护。这种“互助”的关系也反映在流民立法上。当英国出现严重的流民问题时,议会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法规中充分体现了国王的意志。因此,无论是“血腥立法”还是“社会福利”立法,其根本目的都是解决社会危机,避免发生动乱,稳固统治,在这一点上议会与国土的利益是一致的,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普通法法院自13世纪逐渐成为英国司法体系的主体。中世纪普通法法院拥有一种相对独立的地位,国王很少干涉法院的司法活动。但在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历任君主不断加强对普通法法院的控制,力图将之驯服为王权的政治工具。在17世纪英国革命的推动下,法官的遴选与任职保障、固定高薪制和司法豁免权等制度相继建立,同时君主的法律特权受到严格限制。由此,普通法法院得以独立于王权。在此基础上,一套具有英国特色的司法独立模式得以成型,其最大特点在于:法院司法权的独立与"议会主权"原则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基于"权力分立"原则的司法独立模式存在明显差异。作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司法独立的国家,英国的道路与经验对18世纪以后西方各国的司法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十六世纪英国“王权至尊”的确立与教皇权的衰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权至尊”的确立是英国16世纪宗教改革的核心事件。它的确立直接导致“教皇权至尊”原则的衰落,削弱了教皇和教会管理社会和宗教事务的功能。在“王权至尊”确立后,英国16世纪僧俗两界的权力体系得以重组,宗教改革演变为政治变革。“王权至尊”由亨利八世创立,确立了王权在宗教和世俗世界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国王在议会中”使国王拥有了立法权。国王可以联手世俗立法机构直接面对教职会议并使其职能削弱,最终一身二任的国王实现了对教会的直接管理。但“王权至尊”的确立并非终局,质疑其合法性的声音从未停歇,膨胀的王权最终还得面临进一步的“被革命”。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有关洛克分权学说的文章发表了不少,但多是从洛克分权学说的理论依据、三权间的一般关系及历史地位入手的,而对洛克的“议会至上”思想谈之甚少,对其议会改革主张更是不曾论及。对此,我想略述拙见。一17世纪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其斗争的主要焦点是:王权服从法律,还是法律服从王权;以国王为首的行政权应隶属于资产阶级参加的立法议会,还是议会隶属于国王。围绕着上述问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议会为阵地,以议会军为后盾,与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展开了激烈斗争。革命经过内战、  相似文献   

11.
In the fall of 1862,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opened a cabinet debate whether Great Britain should intervene in the American Civil War. Influenced by the staggering death toll and lack of results, the British cabinet contemplated a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Coinciding with the debate was a cabinet crisis in France over French policies toward Italy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overthrow of the Greek king. The revolution in Greece reopened the Eastern Question and forced the Palmerston Government to carefully consider its foreign policy. By closely looking at the chronological overlap of the intervention debate, the French cabinet crisis, and the Greek Revolution, this article shows the interplay of the entangled global crises during the fall of 1862 and their impact on trans-Atlantic diplomac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ha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ituation in North America or the containment of Russia and the Eastern Question required attention more urgentl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determined that threats closer to home mattered more.  相似文献   

12.
鸠山内阁时期,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中苏两国都积极主张与日恢复邦交,苏日两国很快实现,而中日两国仍停留于民间交往。其原因是复杂的,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1、在鸠山内阁外交战略中,日苏关系先于日中关系;2、中苏两国对日外交方式不同,苏联选择政府间的非正式外交方式,中国选择非政府间的民间交往方式;3、中苏两国对解决日俘、渔业等问题的认识不同,苏联将其视为邦交的资本,中国将其视为邦交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人干政成为北京政治生活中的常态。内阁作为北京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不仅掌握着中央财力的分配权和地方督军、巡阅使的任命权,且作为正统的合法性来源,成为军阀竞相角逐的对象。内阁阁员群体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表明,地域因素、同学关系、亲属关系等都是影响内阁群体构成的重要因素。这表明中国在封建王朝向近代国家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社会关系对现实政治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16-18世纪英国宪制和宪制思想演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阎照祥 《史学集刊》2006,2(4):51-59
英国16-18世纪宪制的演变比较曲折。内战前混合宪制已形成多年,其相应思想长期流行并影响后世。17世纪中期共和国的兴衰和分权制有名无实,给后人留下经验和教训。贵族寡头权力垄断和内阁制的形成发展,增强了18世纪英国混合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亲台反华的日本佐藤内阁在1971年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费尽心机,不仅是为台湾当局继存于联合国的“逆重要问题案”的始作俑者,甚至一度对美国将安理会席位交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张持“保留意见”。但随着尼克松访华计划的公布,视日美关系为日本对外关系核心的佐藤内阁迅速调整政策,公开与美国政府在联合国图谋“两个中国”并存局面。佐藤内阁顽固追随美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不仅遭到日本国内要求调整对华关系的反对力量的猛烈攻击,同时也使执政的自民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内部分歧越发难以调和,并最终导致佐藤内阁失去调整对华政策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6.
雍正帝在大学士选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新尝试。其举措出现了外任大学士、协办大学士、额外大学士等多种形式,他一方面通过提高大学士品级巩固大学士文臣首领的地位;另一方面,也通过"名实分离"的方式虚化和拆解阁权,使原本单一的"阁权"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7.
The Irish Revolution of 1916-1923 posed a huge challenge to Marxist organizations in Britain. Although Marx and Engels themselves had supported Irish independence, later British socialists were not able to frame a consistent response to the Irish national question. Few organizations supported the Easter Rising in 1916 and although attitudes changed markedly during the 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 most British Marxists, with some notable exceptions, did not seem to view the Irish struggle against British imperialism to be connected to their own struggle for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Britain.  相似文献   

18.
尽管片山内阁是一短命的中道政权,但是若从占领时期日本政府构筑安全保障体制的角度而言,则是一不容忽视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片山内阁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的媾和对策文件,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动将日本安全保障方面的设想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向美国方面转达,相继提出了《芦田备忘录》、《铃木备忘录》以及《天皇口信》,形成了后来的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原型。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es on the survival of Bronze Age round barrows in two regions of southern Britain, the Upper Thames Valley and the Stonehenge Environs. It is clear that persistent arable farming in the medieval period had a highly destructive effect on these burial mounds. This can be seen despite later agricultural activity.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type of barrows can also b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survival and destruction of these burial mounds. Nevertheless, when analys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Bronze Age monuments, later historic land use must be considered as well as the contemporary prehistoric landscape.  相似文献   

20.
张永 《安徽史学》2005,1(6):39-46
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以非法命令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致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而解散,这是斩断中华民国法统的重大事变.国民党被查禁后,进步党是唯一的重要政党,但熊梁内阁副署命令引发进步党分裂为国会派(议会民主派)和内阁派(开明专制派).以熊希龄、梁启超为首的内阁派基于开明专制思想,希望通过依附北洋派的专制力量推行自己的开明政策;而以国会议员为主体的国会派坚持议会政治理想,不肯通过牺牲国会的尊严来延续国会的存在.维持国会的活动终于失败,进步党也在两派纷争之中逐渐瓦解.进步党的失败标志着民初各派分享权力格局的结束和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