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三年困难时期,由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来阶级斗争扩大化,党外人士普遍人心惶惶。针对这种情况,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的李维汉在统战工作中提出了和风细雨"神仙会"的方法。1959年年底到1960年年初,民建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他建议民建和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人,采取"神仙会"的方式,实行"三自方针"(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  相似文献   

2.
1943年春,日伪在苏南镇江地区发动"清乡"运动,同时重庆国民政府第三战区集结兵力从皖南北上苏南,"进剿"新四军主力,苏南抗日根据地面临极大的困难与危险。新四军主力跳出"清乡"区,留置精干队伍在日伪"清乡"区内坚持斗争。通过汪大铭日记及相关资料,可切实探寻日伪"清乡"区中共干部紧张作战、戎马倥偬的具体面相——昼伏夜出的生活方式,如何攻打日伪据点,开展群众工作,破坏封锁线竹篱笆等。经受反"清乡"历练的中共干部,一方面得益于成功的统战工作与群众路线,另一方面依靠自身的吃苦耐劳和坚定机智,成为深水之鱼,实现在日伪"清乡"区内长期坚持的目标,维持并打开了工作局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由此也约略可见中共中层干部的培养与成长方式以及在困难危险关头,中共抗日根据地苦撑坚持的韧性。  相似文献   

3.
"黄色工会"是中共对国共十年内战期间国民党统治区域内所谓"体制内工会"的统称,在当时受到了中共激烈批判。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这一称谓在中共的文件中基本消失了,但1949年后,中共党史专家又进一步诠释了"黄色工会"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研究1927-1937年间国统区工会组织以及工运历史的基点。由此,"黄色工会"也从政治范畴逐渐进入到学术视野中。而上海邮务工会更是被党史专家称为典型的"黄色工会",并归纳出"改良主义""党化"及"帮会化"等特征。然而,当对这些特性一一进行历史学意义上的梳理与分析时,会发现中共话语中的"黄色工会"只是一个政治概念。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念经历过从汉族的代称到汉族与汉化民族的统称再到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称谓的演变。从1922年7月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观念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共所讲的"中华民族"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汉族"。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38年8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共讲的"中华民族"是汉族与汉化民族的统称,其代表作是杨松的《论民族》一文。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其"中华民族"观念的演变和民族政策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华民族的论述,则标志着中共"中华民族"观念的最终形成。中共"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内涵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转译自日本的"共产党"一词进入中国话语体系。但起初"共产党"一词在中国鲜为人知,普罗大众不知何为"共产党",何为"共产主义"。中共成立后,开启了对"共产"相关概念的大力宣介。面对不同群体,中共通过报刊论战、非文字宣传和艰苦的实践行动,将"共产党"的主义、理论和形象推而广之,"共产党"一词渐入人心。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间,"赤化过激""共产公妻"等污名和谣言在底层民众中颇具"市场",北洋军阀和反共舆论亦将其作为攻击中共的"符咒"。即使是在大革命后期,"共产党"一词也远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程度,中共对"共产党"的宣传和自身形象的塑造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钟山风雨》2008,(6):1-1
30年前,历史曾选择农村作为中国改革的突破口;30年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聚焦农村问题,改革的重心重回农村。作为"农民的命根子"的土地问题,再一次被推向前台,"土地流转"也因此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热词"。  相似文献   

7.
"优待俘虏"是中共军队的重要特征。这一制度起源于朱毛红军时代,但后来又不断发生变化。在战争年代,优待俘虏其实是一个相当高远的理想,中共党人虽极尽努力,但囿于残酷的现实环境,很多政策并不一定能够落实。此外,因出身问题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因素,中共并不完全信任俘虏兵,在肃反时期,俘虏还极容易成为被打压的目标。返归革命现场或可发现,"优待俘虏"的理论与实际存在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8.
宣传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和组织革命的重要手段。国民革命期间,中共通过刊物专栏"寸铁"这一独特的发声渠道,传播国民革命知识,阐述其革命思想,为国民革命顺利推进构建思想舆论环境。对于反革命者,"寸铁"持续与之进行舆论斗争,以扩大国民革命的影响;对于阵营内部的同盟者,"寸铁"则发挥规训作用,以达到"减轻右派的反动力量"的目的。虽然国民革命未获成功,但中共关于革命宣传动员的历史记忆和"寸铁"的话语传统却得以保留,这为此后中共的革命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张太原 《民国档案》2022,(1):106-112
以日记做史料,不能以记者的是非为是非;要进得去,出得来,特别是要充分了解所记之事存在的语境及前后历史之变化。以此来看蒋介石日记关于中共抗战的记载,则可发现一些无法遮蔽的历史事实。其中所记"山西平型关击退敌军""第八路军亦能听命也""共党之反响与瑞兆""中共对抗战之态度表示积极"等语,充分说明了中共与国民党协力抗战的地位和作用。而在蒋介石看来,"后方共匪无几,其力全在战区",尤可谓中共全力抗战的典型写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蒋介石一度试图与日"谋和"的时候,其最大的顾虑就是"共党扰乱不从命令",充分说明了中共对抗战的支撑性作用。日记中,蒋介石越是对中共"愤激"和扬言"制裁",越是反映中共的发展之快之大。而在"沦陷区"中共愈是发展,则显然愈是对日本统治的打击和消解。  相似文献   

10.
<正>前不久,2015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出席并讲话。他在会上提出中共执政的"合法性"这一敏感话题,顿时引起了海内外各方的关注。各路媒体和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议论的声音。毕竟,"合法性"这个概念来自西方,虽然过去也有不少中共高层的理论阐述对此有所涉及,但由现任常委级别的官员一语道出,多少还是有点出人意外,难怪被外界视作一个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政党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承认中共的领导地位,成为参政党。但民主党派广东省地方组织在思想上、组织上等多方面都不适应这一新的角色。中共华南分局统战部将对民主党派的统战工作视为统战的首要工作,积极协助民主党派进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领导民主党派参加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在中共的领导下,民主党派逐步适应了参政党的角色,并成为中共领导地位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共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及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同志,先后约我写回忆文章,尤其是写在郑州市从事统战工作的经历。上述三个单位的同志都提到:您长期在郑州做统战工作.熟悉这个城市数十年来统战工作的情况;这种经历十分难得.希望能写些回忆资料。起初我的信心不足.是同志们的鼓励使我增强了信心。经过长时间的回忆与思考.终于整理出了这个稿子。  相似文献   

13.
在多年的地方军阀混乱中,龙云在其表弟卢汉等人的帮助下,于1928年实际上统一了云南,被南京政府委任为云南省主席。为取悦蒋介石,龙云曾大规模镇压在云南的中共地下组织。但龙云内心最大的顾虑是害怕被蒋介石吞并。抗战开始后,他曾向罗隆基表示,希望会见周恩来。获此讯息后,中共南方局的周恩来、董必武派南方局宣传部长《、新华日报》总编辑华岗赴昆明做龙云的统战工作,获得很大成功。龙云同意在昆明设立《新华日报》营业处,并同意在龙云任主任的滇黔绥靖公署内设立无线电台和中共南方局、延安直接联系。在整个抗日形势和中共的帮助下,龙云的…  相似文献   

14.
《论持久战》作为指导抗日战争战略与政略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共宣传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日根据地的中下层干部与基层兵民接受《论持久战》,主要通过中共的宣教工作。总体来说,中高级干部多被要求自修并深入研习《论持久战》,下级干部一般通过教材与课程的学习了解《论持久战》,《论持久战》的学习,属于基本理论与政策教育的范畴。在基层的社会教育与战士教育中,《论持久战》的核心观点则被"简化",成为民族意识教育、政治常识与文化知识学习的一部分。中共向来重视立场教育,为适应国共斗争的形势,对《论持久战》的宣教,既渗透着阶级观念与马列主义价值观的鲜明立场,也暗含对"持久战"话语权的争夺。随着中共抗日实践的深入与毛泽东地位的升高,中共通过立场教育在党内实现了对"持久战"话语权的有效占领。  相似文献   

15.
抗战爆发后,鲁西冀南乡村平民宁静的乡土生活被打乱。他们在战乱中过着恐慌与被掠夺的日子,日伪不间歇的"扫荡"中,"跑反"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日伪残酷掠夺和榨取,加之灾荒连绵不断,使得鲁西冀南乡村平民百姓生活极度困苦,吃、住、行都与战前呈现出不同的样态。鲁西冀南乡村平民百姓的战时生活状态,某种意义上是中共抗日根据地某个时段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5月20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在京闭幕,这是第二十一次统战工作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对统战工作非常重视,曾先后召开了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为做好统战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法宝"的作用。本文记述的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情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从此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并进入  相似文献   

17.
在汉代西南夷史料中,史家对该地区人群进行了有意识的划分,形成了许多与"夷"有关的人群称谓。其中,在不同的场景与语境下,"夷"之内涵与所指代的人群是各不相同的。在巴蜀徼外,所有非汉部族被泛称为"西南夷";以西南夷各郡边徼为界,"西南夷"又被划分为"徼外蛮夷"与各郡"郡夷";在政治场景中,徼内夷被统称为"汉人","夷"用来特指徼外人群;在族类、文化对比的场景中,徼内、外非汉族群均被视为"夷",只有徼内汉族民众才被称为"汉人";在"夷汉"、"民夷"及"夷民"等称呼中,"夷"均指代塞徼内之"蛮夷"。不同的是,在"夷汉"、"民夷"称呼中,"夷"与"民"是两种相互区别的群体,而在某些"夷民"称谓中,"夷"本身也被视为汉朝之"民"。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法治盛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时代的新的里程碑,"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成为国人共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已为全民呼唤,中国法治进程必将在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加速起航。然而,"知易行难",甚或"知"难"行"更难。要把"法治说法"变成"法治做法",要把"法治口号"化为"法治现实",要使"法治中国"的阳光普照中华大地,要让人民  相似文献   

19.
肖思科 《文史博览》2007,(10):24-26
在中共早期历史上,"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说曾相当流行。随着历史大幕的揭开,人们逐渐弄明白了它的来龙去脉,但对其中所谓"半个人物"仍感到费解。前几年出版的《杨尚昆回忆录》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赏识左翼文人胡风的人品才华,对其事业、思想、生活、人际关系等给予细致关心、帮助和教诲。胡风由衷感激,愈发忘我工作。他高傲秉直,平生唯服膺恩师鲁迅,崇拜周恩来。多年后,"因文蒙难"的74岁胡风,狱中惊闻周总理逝世噩耗,如同被情绪寒流冻成了冰雕,久久未动——那些个年代,伟大政治家和率真文人各自"格局"的交集碰撞,至今余音缭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