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期间 ,东南亚各主要国家在展开与中国的关系联系时 ,几乎都无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当地的华侨华人华族问题。换言之 ,东南亚华侨华人华族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在国家关系中承担着既定的角色 ,哪怕这种角色在整个冷战期间是多么地被动 ,他们依然被特定的历史所规定 ,从而成为在中国和东南亚关系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本文拟就冷战期间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有关华侨“双重国籍”的解决作一些分析 ,借以指出华侨华人华族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中所具有的特定意义 ,以及中国政府在“外交 -…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长期旅居蒙古的华侨提出了回国的诉求,由此出现了中蒙两国间侨民双重国籍的确定问题。论文依据中蒙俄解密档案及相关文献史料,梳理了建国初期中蒙围绕旅蒙华侨回国事宜往来交涉的历史过程,阐释了旅蒙华侨提出回国诉求的原因和中蒙双方各自的考虑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中国政府针对此事所涉双重国籍问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讨论,并确立了解决双重国籍问题的若干原则。因此,此事的妥善解决是中国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先期探索,也为后续解决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有着大量华侨的东南亚国家因对新中国不了解,曾发生了反华排华运动。周恩来总理为维护侨居在世界各地的千百万华侨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殚精竭虑,主持制定了一系列与华侨利益休戚相关的侨务政策,最终解决了海外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百多年来,美国华人认同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早期美国华侨受到美国政府的排斥和中国政府的敌视,其认同主要指向侨乡;20世纪前期,由于中国政治局势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积极侨务政策的实施,美国华侨民族主义开始兴起并不断高涨;"二战"期间美国废除排华法并在此后颁布宽松的移民政策,50年代中国放弃双重国籍政策并鼓励华侨效忠当地,冷战时期中美两国的对抗,使这一时期美国华侨的认同多指向美国当地。1965年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关关系的缓和、两国积极移民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美国华人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美国华人的跨国认同得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华侨国籍问题曾经构成清末中荷交涉的主要内容,其争执可谓久远。1909年至1911年间,中荷两国相继颁布了各自的国籍法,并在此基础上签订了中荷领事条约,表面上结束了这一纷争,但实际上却导致近代大批拥有双重国籍的印尼华侨(人)的出现,影响至为深远。本文试图从鲜为人所知的光绪初年中荷交涉入手,分析华侨国籍之争的由来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关系领域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彻底废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不平等条约及特权,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奠定基础。尼泊尔因1856年的《藏尼条约》及种种历史原因在中国西藏地方享有诸多特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955年8月中尼建交后,两国于1956年就尼泊尔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谈判,最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协商解决了尼泊尔在中国西藏地方的特权问题,使中尼两国关系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开始了两国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进程。  相似文献   

7.
江康 《百年潮》2011,(10):79-80
钱其琛同志在《外交十记》一书中写道,在他担任外长的十年期间,“中国外交所经历的最艰难的时期,莫过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那段时间”。而笔者恰恰正是在那段时间,担任了两年半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从1989年6月5日至7月中,美国、日本、欧共体和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相继发表声明,宣布对中国进行制裁,中止双方领导层的互访。一些西方国家领导人宣布取消或推迟原定的对华访问。霎时间,乌云翻滚,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中国外交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8.
论文探讨了晚清双重国籍问题的形成、影响,地方政府解决双重国籍问题的努力,以及晚清国籍立法对当代侨务法治建设的启示意义。在晚清国籍法研究方面,学界多认为《大清国籍条例》是清政府为抵制爪哇当局强逼华侨加入荷兰国籍而仓促制订。事实上,爪哇华侨国籍问题只是晚清国籍立法的导火索,通过立法解决拥有双重国籍的华人管辖权争议才是立法的根本动因。国内国籍法意识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中央国籍立法的推动,构成晚清国籍立法的内在动力。为了有效解决国籍冲突,尤其是国内涉侨纠纷,以闽粤等华侨华人主要来源地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率先在法律实践中进行探索,通过制定地方法规规范涉侨案件审理,并积极推动中央国籍法立法进程。国籍法研究应该坚持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并重,在注重外部世界冲击作用的同时,探究国内地方力量推动立法的具体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17日,印尼民族运动的领导人苏加诺和哈达签署了独立宣言,庄严宣告印尼独立。次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苏加诺、哈达分别当选为共和国的总统、副总统,印尼由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本文旨在研究印尼苏加诺政府时期(1945—1965年)的华侨、华人政策及其影响,进而探讨这一时期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论文概述了萧信庵被辱事件的经过以及印尼侨胞的声援,国内侨界对“萧案”的舆论宣传和推动国民政府外交交涉;分析了“萧案”背后的华侨民族主义诉求。1930年萧信庵被辱事件,因涉及华侨权益和国家尊严而备受关注。在这一事件中,侨界群体以领导者的身份积极推动案件进展,最终使之发展成为一场规模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此期间,不论是“萧案”的舆论发酵,还是“反荷运动”的发起,或是赴京请愿的义举,都无不透露出华侨群体以民族主义为纽带,凝聚社会各界资源,敦促国民政府践行积极外交政策,从而为印尼华侨争取政治经济利益的目的。华侨群体对“萧案”的积极介入,体现出20世纪30年代华侨民族主义具有反帝爱国和就地图存的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11.
印尼对华侨华入的现行政策国籍政策印尼对华人的国籍政策,对华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战后初期,印尼刚独立,政府为了利用华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民族经济,放松了华人加入印尼籍的条件,当时接受印尼籍的华人仅100万,还有100万人是中国籍或无国籍者。50年代中期,政府为了限制华人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颁布国籍法,限制华人取得印尼籍。此外,中国和印尼两国政府于1955年签订双重国籍条约,到1960年12月25日才生效,规定拥有双重国籍的华人必须在2年内选择印尼籍或中国籍,尽管有种种限制,当时有80万华人选择了印尼籍。苏哈托…  相似文献   

12.
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涉及中日两国的历史、战略部署以及地缘冲突,更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使之成为两国关系中高度敏感的突出问题。当初中国以"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1972年中日复交进程,日本对华友好力量起到过积极作用。中日两国在解决了"台湾问题"的前提下,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宣告重建外交关系。但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出于维持对华  相似文献   

13.
<正>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杨宏云的著作——《印尼棉兰华侨华人史》于2017年1月1日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时间为纵线,以重点事件横向铺陈,全面而又有侧重地描述了印尼棉兰华侨华人发展变迁的历史。全书共分五章:日里种植园时代的华工移民与棉兰开埠、二战前后棉兰华侨华人的抗日与反殖民斗争、苏加诺完全领导时期(1949—1965年)棉兰华侨华人的政治认同与社会生活、苏哈托统治时期的华侨华人政策与棉兰华侨华人的坎坷前行、民主化改革以来印尼棉兰的  相似文献   

14.
论文简要介绍了周南京从印尼归侨到北京大学教授的成长经历,概述了其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并归纳了其主要学术观点:华侨华人称谓是科学的提法;华侨华人历史四阶段分期说;海外华人双重国籍主张错误说;提倡海外华侨华人与所在国主流文化和民族融合;经济矛盾是国外排华问题的根源说;不赞成"华人经济"与"大中华经济圈"的提法等,周南京教授孜孜不倦、潜心治学的事业精神,科学严谨、独立思索的治学态度,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华侨历史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世纪中期开始, 华侨问题就引起了俄罗斯政府和学者的注意。俄罗斯华侨见证并参与了远东地区的开发和十月革命, 而后又经历了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卫国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变革。无数华侨为苏维埃政权的诞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抗击德国法西斯入侵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和生命。与此同时, 复杂多变的俄(苏) 中两国关系以及远东地区政治和军事局势对俄罗斯华侨的命运产生了种种不利影响。本文分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之前、革命和国内战争期间以及苏联时期三个时期, 对19 世纪中期至20 世纪中期的俄罗斯华侨历史进行考察,以加强两国学者对俄罗斯华侨问题的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印度尼西亚是第一个未经谈判而直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两国关系从建交到实现正常化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中国与印尼建交前夕,台湾当局曾尝试与印尼"建交",但印尼政府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决定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得到中国政府的积极回应。中国与印尼建交后,受国内政治环境和美国反共战略的双重影响,印尼政府刻意与中国保持距离,拖延派遣驻华大使,并屡次做出有损双方友好关系的举动,导致中国与印尼关系陷入"建而不交"的特殊状态。1953—1954年,印尼对华政策进行调整,两国实现互派大使,外交关系才得以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17.
获得国际承认是中华民国建立后面临的首要外交问题。各国均利用机会,以承认中华民国为砝码,企图其他问题的解决。其中日本就将承认中华民国同"满蒙问题"、贷款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承认问题为核心,开展对华外交的局面。在中华民国的承认问题上,日本积极谋求其主导地位,并企图通过这一主导地位实现承认问题、贷款问题、"满蒙问题"的一并解决。但由于中国的抵制,更由于该外交政策本身依赖列强的协调,随着远东地区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德国对日本主导地位的挑战,使日本在承认问题上外交受挫。由此,进一步促使日本逐渐放弃列强共同行动的原则,越来越倾向于对华单独行动,这对日本外交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秦钦峙、汤家麟撰写的《南侨机工回国抗日史》一书,1989 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运用大量档案资料和调查访问资料,翔实地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侨选派3200名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回国参加运输抗日战争物资的历史。此书对南侨机工回国参战的历史背景、动员组织过程、在滇缅公路运输战斗中的英雄事迹,他们为祖国抗  相似文献   

19.
1950年6月8日中缅建交,缅甸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建交初期两国关系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新领导人之间比较陌生以及华侨问题、中缅未定边界问题、缅甸北部"金三角"国民党军问题和冷战等。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缅甸,两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中缅关系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探讨1966年以后印尼华人经济状况和地位的变化。为了进行对比和说明问题,育必要简述20世纪初期荷兰殖民统治时代及1945年至1965年时期印尼华侨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