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与日本传世文献中的渤海"首领"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之一,但已有研究在方法论方面存在误区。"首领"在封贡秩序的语境中,主要是用于指称四夷社会的习用语汇,带有鲜明的立场性和指向性。唐朝、日本、渤海三方文献记述的渤海"首领"记述立场不一,其指涉对象并非同一范畴,并不能如实地记述渤海地方社会之状况。渤海"首领"的话语是古代东亚世界各方在华夷分野语境之下,能动地塑造自我中心立场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孙昊 《史学集刊》2017,(5):43-52
唐朝与日本传世文献中的渤海"首领"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之一,但已有研究在方法论方面存在误区。"首领"在封贡秩序的语境中,主要是用于指称四夷社会的习用语汇,带有鲜明的立场性和指向性。唐朝、日本、渤海三方文献记述的渤海"首领"记述立场不一,其指涉对象并非同一范畴,并不能如实地记述渤海地方社会之状况。渤海"首领"的话语是古代东亚世界各方在华夷分野语境之下,能动地塑造自我中心立场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参与渤海建国的集团主要有白山靺鞨人、粟末靺鞨人、高句丽遗民.建国后经过大祚荣的开国时期、大武艺的对外扩张、大钦茂的文治和大仁秀的中兴,渤海成为多种族的国家.在渤海社会中起统治地位的种族是靺鞨族,被统治阶层也是以靺鞨族为主,靺鞨是渤海国的主体民族.在渤海国的历史发展中没有形成所谓的"渤海族",既然没有形成"渤海族",渤海国的主体民族不可能是"渤海族".  相似文献   

4.
从夏朝建立距今已约4000年,这期间中国历史已有文字可考.夏朝再向前推1000年,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被称作史前文明时期.那个时期没有文字,社会组织只有部落,部落里有首领.那么,部落中的首领们都是谁呢? 因政治需要而编造的史前首领 史前文明时没有文字,只有石器文化,自然部落首领的事就没有记载.之后进入夏商周三朝,这期间有了文字,可是直到东周后期(也是春秋末期),三朝已跨时近1600年,这期间还是没有关于史前部落首领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残酷压迫其他种族,种族矛盾仍然是当时社会之主要矛盾西晋末年,居住中国北部的一些蛮族,在本族上层分子率领之下,乘时而起,以仇恨西晋统治阶级的心情,向汉人进行野蛮疯狂的报复。到北魏统一中国北部后,种族矛盾依然是当时社会之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6.
武玉环 《史学集刊》2000,(4):F002-F002
渤海国与日本首次通聘,始于渤海武王仁安八年(公元728年)秋季九月,高斋德当时为渤海国的首领。他奉命与正使高仁、随员德周、舍那娄等二十四人首次前往日本。泛海途中,因遭大风,一行人漂泊到虾夷境,高仁等被当地土虾夷所害,只余高斋德等八人到达日本。  相似文献   

7.
渤海上京龙泉府宫殿建筑复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镇西约3公里处,是唐代渤海国(689~926年)的五京之一。上京为都历时160多年,而上京都城兴建的确切年代却不见记载,我们只能借助有关渤海方面的史料大致推断。据《新唐书》记载,渤海的前身为粟末(革未)鞨,首领大祚荣自封震国王建立政权。唐睿宗先天中年(712年)遣使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至是改称渤海。唐天宝末年(755年)左右,大祚荣之孙、渤海第三世王钦茂徙都至上京。唐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下诏以渤海为国,钦茂为王,进检校太尉。唐贞元时(785~804  相似文献   

8.
正渤海国(698年~926年),是唐朝时期勿吉后裔—以粟末靺鞨为主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初称"震国",首领大祚荣自号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国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羁縻州,隶属于唐王朝。926年,渤海国被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渤海文化中的汉文化因素浓厚,其典章制度效仿唐中央,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之一的书法,到了清代已经进入了书法史上的中兴时期。清朝是由满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满族的先世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肃慎人,两汉称之为挹娄,隋唐称之为靺鞨。唐代的黑水靺鞨,曾一度建立过强大的国家——渤海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派崔忻去渤海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设置忽汗州,并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国。渤海国使用  相似文献   

10.
渤海族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存世大约六百年,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渤海族首领大祚荣,在上京筑都建立震国,后改名为"渤海国"。渤海国自建立之初就使用汉文,以唐制管理国家,积极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及文化,并与唐王朝保持友好往来,号称"海东盛国",在我国东北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本文以唐鸿胪井碑为见证,并结合唐王朝的羁縻州府政策,揭示渤海国与唐王朝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官印是统治阶级行使政权和管辖权的凭信物,是封建政权的象征。黑龙江省博物馆珍藏有从渤海国至清代的官印,它们是统治阶级对黑龙江地区行使统治权的实物鉴证。又因年代久远,做工精美,官印本身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渤海国是我国唐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个政权的建立者是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他于公元698年在今吉林省敦化县一带建立震国。十五年后(公元713年,即唐玄宗开元元年),唐册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于是不再使用靺鞨旧称,而专称渤海。同时,唐以其地为帝国的忽汗州,令大祚荣兼任该州都督。此后,渤海统治者大氏,代代接受唐皇帝的册封,并努力学习唐制和盛唐文化,“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相似文献   

13.
贵州和云南曾被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的继承者孙可望占据,长达十余年,其中驻居贵阳达八年之久。孙可望反抗明朝统治,杀了不少明朝官吏,被统治阶级视为“流寇”;孙占据滇黔后,又收复清军占领的湘桂蜀省广大地  相似文献   

14.
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城的地位一直众说纷纭,经过考证对比,上京城在当时是中国与亚洲的第三大城市。吉林省和龙市八家子镇河南屯古墓葬的主人,应是靺鞨大首领多蒙固,而不是大都利行。  相似文献   

15.
限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权组织能力,渤海早期政治体具有较多家产制、封建制特征,在中央层面,国王以外的政治参与者,主要是传统的亲缘性、地域性贵族群体——王室成员、首领、高句丽遗民府州都督刺史、具有唐式武职衔号的军事贵族等。总的原则是消除军事贵族、内臣衙官等旧制度因素,代之以律令制国家官僚制度。这也是渤海早期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唐代渤海国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民族史以及边疆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国的渤海史研究在20世纪中成就如何?这一研究在新世纪中的前景怎样?本文拟就这两个方面作出回顾与展望,以飨读者。关于渤海考古及历史研究的成果,国内已先后有孙秀仁的《新中国时期渤海考古学的进展》(《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第2期)、诸为的《国内渤海史研究近况介绍》(《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5期)、王成国的《近年来国内研究渤海史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1期)、刘振华的《渤海考古研究简述》(《延边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方生的《渤海史…  相似文献   

17.
辽代的瓷器,是我国古代契丹民族在接受隋唐五代时期汉化影响,并吸收中原地区丰厚的瓷化,创造出的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实用工艺品。由于辽国是以契丹人为主要统治阶级的多民族地方政权,手工业工匠又主要是汉人和汉化很深的渤海人,因此,这种社会的经济状况决定了辽朝烧制瓷器的造型既有中原形式,又有契丹形式。中  相似文献   

18.
在渤海国(以下简称渤海)存世的两个多世纪(公元698—926年)的时间里,渤海派使者访日35次,日本派使者访问渤海13次,渤日双方共交往48次。如此频繁的往来,是中日关系史上辉煌的一页。这些交往是通过航海来完成的。渤海使者访日启航的港口,经中外一些研究者的考古调查和对文献的考证,认为是渤海东京龙原府(今中国珲春市八连城)境内的盐州(今俄国沿海州波谢特湾的克拉斯基诺古城)。近年来,国外有的研究者对渤海使者访日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渤海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人们对渤海的认识从书本文字的了解进而看到渤海留下的遗迹,这无疑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因为研究渤海历史仅仅依靠文献史料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文献记载极其简略又零碎不全情况,渤海考古发现和研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渤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渤海上京文化,堪称是"海东盛国"文明最辉煌的一部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渤海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因此,要认识、了解渤海国,解读渤海文化,加强渤海上京文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为使该项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本文对渤海上京文化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对渤海上京城遗址的发现和确认,渤海上京城遗址的调查和考古发掘,以及渤海上京文化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等做了简要的回顾;提出了关于渤海上京文化研究的四点思考:1、上京文化在渤海文化研究中的历史地位问题;2、上京文化与唐中原文化、东北亚文化的关系问题;3、上京文化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理论问题,诸如研究对象定位问题、研究范畴问题、民族属性问题等,4、渤海上京文化中民族精神的挖掘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