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明代河西、河湟屯垦区的水利建设进行了论述。此一区域属典型内陆干旱少雨区 ,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水利 ,故研究其水利建设的成就 ,对认识当时区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对青海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机遇和挑战 ,作为青海农业主产区的海东地区只有调整生产结构 ,走产业化道路 ,才有出路。本文对海东地区如何发挥区域经济优势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行了分析 ,并就海东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淼 《安徽史学》2005,(2):83-89
祁门红茶与上海交通银行贷款关系的成立 ,标志着农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活动受到金融资本的支配与控制。而在战前区域经济关系中 ,也说明中国内陆地区农业产品的生产者与贸易组织同沿海出口口岸的关系更为密切。本文重点考察作为中国出口大宗产品的祁门红茶与银行银企关系建立的过程、原因 ,及其金融支配与控制关系对于出口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影响 ,以期说明农业产业组织的变迁与沿海及内陆区域经济关系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4.
清代闽台地区的农产品流通马波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和为在市场出售的粮食种植业的出现,导致清代闽台农业的商品化趋势,与之伴行的是区域上的专业化趋势,而区域专业化又导致每个地区不得不依靠市场购买或出卖其生产、生活必需品,使农产品的流通成为实现生产过程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5.
李双元 《攀登》2000,19(9):68-69
西部大开发对青海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作为青海农业主产区的海东地区只有调整生产结构,走产业化道路,才有出路。本对海东地区如何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行了分析,并就海东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明代西北地区粮食生产研究吕卓民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垦辟土地以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兴修水利以增加灌溉土地的面积,改进生产工具以提高农作技术等,目的均在于增加粮食的产量。明代西北地区的粮食生产状况如何?不同区域的生产差异又如何?本文试从文献记载各地区的税...  相似文献   

7.
朱永杰  韩光辉 《北方文物》2011,(2):84-87,91
关于明代建州女真发展前期的农业区域特征,学界目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阐释了这一时期建州女真迁移活动的主要地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农业发展的概况,分析了学者鲜有研究的农业发展区域特征。总体而言,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农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第二阶段的农业发展速度更快,区域分布也更加广泛;两个时期的农业区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和奇 《四川文物》2021,(2):61-73
以考古发现及既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可对战国秦汉时期滇池区域石寨山文化农业面貌进行讨论。石寨山文化有完整的农业技术体系。该文化居民有一套完整的以锄、铲、镰、斧等为代表生产工具体,且工具种类的使用具有倾向性,牛耕还尚未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稻、麦、粟复种的作物结构已形成,掌握一定的灌溉以及粮食储存技术,并且还可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业仪式。  相似文献   

9.
江燕玲  潘卓  潘美含 《人文地理》2017,32(5):147-153
通过解构农用地多功能性与乡村旅游辩证关系,设计了"农用地多功能性-村域乡村旅运营模式"联动引导决策体系,并对重庆市九龙坡区25个行政村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农户自助式微型运营模式"的区域乡镇企业和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采用"集体经济自营型运营模式"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地多功能性明显;采用"承包经营流转型运营模式"的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采用"多元股份合营型运营模式"的区域集体经济发达、农地多功能性显著。研究显示,通过农用地多功能性与主导功能评价对乡村旅运营模式引导决策,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决策过程缺乏定量数据支撑和量化方法画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以山东省为例,探讨了资源禀赋条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结构、转移强度、转移类型的影响,定量计算出不同资源对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指数,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1.
实地考察和对比研究中发现了阴山赵长城与秦汉长城之间的本质性区别。阴山赵长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建造地形证明它不具备完整的军事防御功能。赵国的发展历史说明,阴山赵长城出现在中原农耕势力向北开拓疆战过程中,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修筑长城时,地理上更多考虑了可耕土地的括入问题。所以赵国北长城没有突破土地和农业意识,在天然农牧分界线上建造了人为农牧分界线。赵国北长城标志着中国古代农牧界线的一次大变动,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古代鄯善地区的农业与园艺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处塔里木盆地南部的鄯善地区在史前时期的社会经济尽管以畜牧业为主,但绿洲农业的端倪已经显现。汉通西域以后,以楼兰、且末、精绝等城邦国为代表的绿洲农业、园艺业开始兴起。鄯善王国的局部统一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保证丝路南道的畅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鄯善王国的农业、园艺业在经营、管理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东西丝路经济交流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社会长期分裂对峙,但北方农业仍在向前发展:一、耕作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大的进步,牛耕得到广泛普及,畜力耙及牵引软套都被发明出来,传统的耕一耙一耱北方旱田耕作体系形成。二、继承汉代精耕细作的传统,强调“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发展区种法,重视提高单位面积效益。三、农业中畜牧成分增加,是北方农业适应外部变化的一次重大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业增收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总体看来,是进大于退。  相似文献   

14.
陈良 《人文地理》2004,19(6):6-10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盱眙县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立体种植型、观光生态型、规模开发型、庭院生态型,农林牧副渔综合型。着重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生态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指出低山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要充分考虑山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要因地制宜,实现从生态环境资源化到县域经济生态化,树立全新的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丘陵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清朝于雍正二年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后,在明朝的基础上,重新在青海、甘肃藏区设置的土司制的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其特点和流変进行探索,其次,将甘青藏区划分为七个大的区域,即河北西宁府所辖地区(包括附郭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等)、西宁办事大臣所辖玉树地区、河南贵德、循化厅所辖地区、青海湖地区、凉州平番县(庄浪卫)地区、大夏河以拉卜楞寺为中心地区及洮河流域以卓尼杨土司为中心的地区,较为详确地列出清代甘青藏区藏族的分布、人口及经济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甘青藏区的社会组织,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居于城镇、营汎或附近,主要从事农业和半农半牧生产的藏族社会组织;居地离城镇、营汎较远,以游牧为生的藏族社会组织,以及以大寺院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藏族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6.
论近代中国北方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代以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步由传统的农、牧、工、商业经济向现代外向型经济转变。这一嬗变与北方沿海港口尤其是天津港的开埠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津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则是北方社会经济这种变迁的主要体现。通过港口与腹地间经济的互动作用,近代北方外向型经济体系逐步架构起来。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自然灾害和军阀的剥削压迫,西北地区五省农业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遭到严重破坏。抗战全面爆发后,被人忽视的西北地区遇到了开发的良契而获生机。水利的兴修,良种的推广,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果业等,使国统区农业经济得到发展。陕甘宁边区在日伪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中,自力更生开发农业,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奥斯曼帝国上层人物推行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揭开了土耳其近代化的序幕,土耳其开始了从传统农牧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也是近代其他落后国家曾面临的共同选择,所走的一般道路,并无特殊之处。然而,从奥斯曼帝国瓦解到土耳其新生,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完全不同。影响土耳其近代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关系变革的自身条件不足,自强改革运动走了弯路,社会经济转型的阻力大于动力;在世界体系中的半边缘化地位的制约。奥斯曼土耳其特殊的地缘环境、特殊的政治宗教因素,以及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严重后果,决定了土耳其社会发展的步伐和走势。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中南部考古学文化演变的环境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峻 《华夏考古》2005,(1):62-68
内蒙古中南部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段, 是气侯变化的敏感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侯波动, 对于塑造这里的自然景观和古文化的面貌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全新世大暖期的不同时段上古文化的特点和生计方式的变化, 并从沙地进退、湖面升降的视角探讨了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演变以及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自古土地肥沃、水草丰美 ,极具农牧之利。但由于气候等原因 ,干旱长期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农牧业的发展。人们渴盼水的滋润 ,把希望深深地寄托予水神。从河西人民许多讴歌水的作品以及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河西地名 ,我们能够体味出河西人相当浓厚的水神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