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郑大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228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当代国人的强烈愿望,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魂牵梦萦的大事。郑大华著《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系统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近百万字,主要考察了民族复兴思潮的演变、内容及其影响,指出近代以来民族复兴思潮留给我们四方面的启迪:第一,民族复兴不是汉族或某个少数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思想命题,它既是过去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同时也是历史上"新农村建设"思想的一个历史性跨越。20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命题三度聚焦,其思想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内涵与特色;它的历史演进本身从一个侧面既呈现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向,也深刻地诠释着这一发展进程中历史与逻辑的复杂互动关系。这使得这一命题在历史变迁进程中既具有恒定的特质,也有着传承和累积提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
安徽地区的文化是我们伟大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历经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到了近代,皖籍学人在近代文化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安徽学人在历史学上形成有相当影响的群体.应当研究在长期文化发展过程中安徽近代史学的特点.这对于发展安徽地区的文化与史学有重要意义.从几千年地区文化发展大背景下,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思想,把地区史学与全国史学联系起来进行探讨,是史学研究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既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又是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基础之上的,“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对甲午战争至全面抗战爆发历史的回顾,分析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并分析抗战爆发后知识分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投入救亡运动,重新认识抗战期间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处境和历史,提出应更理性、客观的去看待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的选择,无论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还是新儒家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追求,根本上都是“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6.
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历史教科书从它诞生起至今,不过百年的历史。它作为中国历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探讨其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编纂思想、内容、方法,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当是不应忽视的一个课题。一、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缘起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刺激下发起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其失败后的三年内,中国人民又遭受了八国联军的侵辱,清政府再一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势日危的形势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继续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逐步萌发。一些要求进步或革命的学者,深感中国社会和中外关系的急剧变化,封建  相似文献   

7.
正自莫尔发表《乌托邦》500年来,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然而,回首500年前莫尔的《乌托邦》一书,我们仍然有必要进行纪念。《乌托邦》是近代财产公有思想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将乌托邦共产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开启了一百多年追求共产主义的运动。站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回首这500年人类历史尤其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与变化,不禁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8.
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它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同时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本文试图从福建船政学堂的创办发展、课程设置、教学制度和教育管理的进步来考察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亘古未有的大变革时期,当时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代服饰变迁的简单了解,来透视当时的社会风俗移易。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的“大时代”,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则是这个“大时代”的产物。它是一部总结和阐发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育动向的专门著作。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历史教育由“考古”向“考今”的转向,也顺应了抗战的时代要求。它的内容比较丰富,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主要包括首次明确地从理论上将历史教育区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不同领域、历史教育以情感教育为先等六个方面。而它的时代价值,则体现在推动了文化抗战工作,促进了历史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和积累了丰富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世代相因,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每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阶段,每朝每代,都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我们民族来说,具有无以伦比的宝贵价值,它既是我们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将我们中华民族推向繁荣富强的动力。因此,江泽民主席在1997年11月1日访美期间的哈佛大学演讲中,向哈佛大学师生提供了从历史文化传统认识现实中国的重要视角。要了解中国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今天的发展建设与…  相似文献   

12.
论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陈廷湘近代中国,由于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历次改革和革命运动无不越来越带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华民族遭遇了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也就愈益成为民族向心力的源泉与轴心,曾因此造成了各种互相纷争角逐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3.
1908年的二辰丸案在中国引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抵制日货运动,坚持近一年之久,但总体上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经济的低度发展。它在轻工业、重工业和对外贸易都有所表现,更重要的在于它从诸多方面制约着抵制日货运动的力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传统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五篇文章,从历史文化认同传统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历史文化认同观念与历史发展连续性的关系、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等方面作了讨论。瞿林东教授的文章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家的认同乃至对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都是以历史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觉、自信和自尊,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易宁教授的文章分析《尚书·周书》对历史之"同"及历史连续性的认识,指出中国古代建立在人文基础之上的历史认同观念所蕴含的异中见"同"和从变化中把握相对不变真理的思维特点源于殷周之际周人的历史思维。汪高鑫教授的文章指出,汉代大一统政治的建立,加强了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汉代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对治统、思想、民族和地理等方面的认同。向燕南教授的文章指出,五代至鸦片战争前虽然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然而各少数民族均普遍认同汉族的历史文化。在此长达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构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旋律。张越教授的文章指出,近代历史研究重视探讨以汉族为主体,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强调民族文化认同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的重要基础。这五篇文章,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及其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关系,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图书出版行业一直承载着我国精神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发展。通过图书的出版,增强了民众对于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纵观中国近代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它既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探索史和抗争史。本文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入手,分析我国的图书出版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根据近现代图书的发展,从时代入手进行阶段性的探究,从而为我们可以清晰了解我国图出版的产生和发展意义,从而增强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6.
<正>伴随中国近代社会和史学的变迁,历史编纂学也迎来一场体系性革新,从编纂旨趣到理论体系、从承载内容到表现形式等,都展露出明显异于传统的新特点。近代历史编纂领域形成的新格局,与西学传播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有的学者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对西方史学的移植和对传统史学的摒弃,似乎在传统和近代历史编纂学之间形成了一个断层。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有违中国史学、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  相似文献   

17.
陆卫 《文物天地》2020,(3):47-51
一革命文物的定义革命文物主要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保存下来的重要实物见证,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或者英烈人物有关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等。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它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价值与优良革命传统,保护好传承好革命文物具有重要的现实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陶瓷的产生、发展、鼎盛的历史业绩,对于世界文化文明是有很大贡献的。就中国陶瓷历史而言, 从整体上来看,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制,约在清末-民国初前后,只不过是短短二十余年的一个过程。但是, 它在近代民族工业中,特别是意图在于拯救地方手工业上,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制是有积极意义和历史贡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在绵延五千多年的曲折发展中,逐渐创立、积累、发展了自己的传统思想文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从孔子到孙中山,时光纵跨二千多年,是中国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讲,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出于这种考虑,从1989年起,南京大学出版社耗资百万,组织编撰出版大型文化工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这套丛书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评传传主,试图通过对各位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  相似文献   

20.
吕美颐、郑永福同志的《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一书选取了从1840年到1921年这样一个历史断层,力求客观地揭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其规律与特点,因而是一部有特色的中国妇女史专著。立足点较高是该书的第一个特色。中国近代妇女运动肇于何时?有人认为是太平天国时期,也有人认为是辛亥革命时期。作者在书中不囿于成说,通过对妇女运动应当具备的基本因素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考察,认为妇女问题虽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作为妇女解放运动,却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而兴起的。但是,在中国近代,由于外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近代妇女运动提前开始了它的酝酿阶段。作者通过对太平天国施行的妇女政策进行考察,认为太平天国虽然对束缚妇女的封建传统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但它并非近代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