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8月8日在京主办了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史学界的专家学者、顾先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先生开辟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局面,是民俗学研究的开拓者,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纪念顾颉刚先生就要很好地学习他追求真理、刻苦治学、经世致用、提携后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 今年5月8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10周年诞辰.因为当时正处于控制"非典"疫情蔓延期间,所以纪念顾先生的座谈会推迟到今天才举行.历史所的领导盛情邀请我到会发言,而我对于顾先生生前的研究领域全然没有知识,只好临时找来一些有关的书和材料,现炒现卖,班门弄斧.讲的不对的地方,还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4.
陈乐素先生(1902-1990)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父为我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陈垣先生。陈乐素先生幼聆庭训,承袭家学,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北伐军宣传员、《日本研究》杂志主编、香港九龙英华女子中学教师、  相似文献   

5.
2009年4月17日至20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四川省历史学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院、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巴蜀书社协办的“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文博系统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60余篇,与会学者缅怀了徐中舒先生的道德文章,探讨了先秦史、古文字学、民族史及近代学术史等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陕西省物局主办、西安事变纪念馆承办的“纪念杨虎城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2月26日至28日在西安市青年路止园饭店召开。省内外、香港等地学,杨虎城将军的亲属、  相似文献   

7.
抗战一开始,顾颉刚先生即离开北京,于1937年9月到兰州,在甘肃、青海考察教育一年。爰就整理他的遗著时所知,将他这一年中的活动,略述于后,作为他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七·七事变后,顾颉刚先生由于办通俗读物出版社,宣传抗战,为日本特务人员所注目,列在逮捕名单之中,被迫离开北京,离京之前,他把所经管之事,作了以下安排:“燕大史学系主任交煨莲(洪业)或贝卢思女士,禹贡学会交宾四(钱穆)与张维华、赵肖甫,歌谣学会与方纪生等,通俗读物编刊社则移绥办理,只剩一北平研究院仍可遥领也。至于家属,暂留北平,如予不能回平,再全家南迁。书籍什物则分存成府、禹贡学会两处。” (1937年7月20日日记)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9月13-14日,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欧洲文化史研讨会暨纪念阎宗临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太原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聊城大学、贵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廊坊师范学院等近20所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的议题有两个:一是欧洲文化史专题研究,二是阎宗临先生生平及学术贡献。围绕上述议题,与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王梅  张天社 《文博》2004,(5):78-79
2003年11月26日是西安事变的主要发动者,千占功臣杨虎城将军诞辰110周年。11月26日至28日,由西安事变纪念馆主办的纪念杨虎城诞辰l1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西安止园饭店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共近100余人。这是继1989年9月“杨虎城将军殉难40周年学术研讨会”后的第二次关于杨虎城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82篇,其内容涉及到杨虎城将军生平的各个时期,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罗恭 《江汉考古》2023,(6):139-140
<正>2023年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教育家李学勤先生(1933—2019)90岁诞辰。12月9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在京举办了“纪念李学勤先生90诞辰学术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和港台地区的李学勤先生学生及学界同人共13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李学勤先生家属徐维莹、李缙云、江英也出席了座谈会。与会学者围绕总结和阐释李学勤先生的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展开了深入讨论,深切缅怀这位道德文章皆为楷模的一代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二十世纪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我不远千里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赶到北京参加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我特向各位领导和首都史学界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曾是顾老的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童书业先生培养的研究生,毕业于顾老早年曾学习和任教过的北京大学,又与顾老同籍苏州市区,  相似文献   

12.
正谭其骧(1911—1992),字季龙,浙江嘉兴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最主要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谭其骧1926年读本科,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社会系,暨南大学中文系、外文系、历史系。1930年毕业后进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顾颉刚。193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春任北平图书馆馆员,并先后兼任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讲师。  相似文献   

13.
正为了缅怀胡如雷(1926—1998)卓越的一生,回顾胡先生的学术成就,传承胡先生的治学方法与治学精神,由中国唐史学会与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纪念胡如雷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月9—10日在石家庄召开。来自北京、天津、湖北、陕西等省市的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相似文献   

14.
由当代中国研究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于5月13 日在当代所召开。座谈会分两个阶段,在上午的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史学会会长陈奎元和原中顾委秘书长李力安应邀出席,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周太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求是》杂志原总编辑有林、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科扬、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侯树栋、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梁柱到会并作了发言(详见发言摘登)。出席座谈会的还有陈云同志的老秘书、中纪委原常委刘家栋,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杨公之,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部长曾庆洋,陈云同志的子女以及来自中央国家机关、高等院校和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专家和学者、国史学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共120余人。会议由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主持。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10,(3)
<正>2010年6月16日至17日,由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纪念向达教授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国内外60馀位学者与会或提交论文。会议主要围绕下列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承办的纪念范文澜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2月29日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金冲及、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兹全出席会议并讲话。张海鹏、林甘泉、彭明、陈其泰、瞿林东、牟安世、蔡美彪等在京的多名史学界专家学者和范文澜的学生及亲属约100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陈登原、陈直二位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已故著名历史学家。为了缅怀他们杰出的史学成就以及为西北大学历史学科发展所做出的贡献,2012年10月17日,“纪念陈登原、陈直先生学术座谈会”在西北大学召开。此次盛会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古籍出版社、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兵马俑博物馆以及西北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陈登原、陈直先生的亲属出席座谈会。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纪念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逝世一周年、深入研究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思想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历史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纪念白寿彝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座谈会”于 2 0 0 1年 3月 2 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十几个单位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白先生的生前友好及学生共 5 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袁贵仁教授、副校长郑师渠教授等校领导参加了座谈会。史学研究所所长龚书铎教授主持会议。袁贵仁校长在会上首先作了发…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和朱佳木、李秋芳、朱锦昌等院领导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洛林主持。他在大会开幕词中强调,20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00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毛泽东科学客观的评价。正如江泽民所说:“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