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禹、戎禹和九州的关系郑杰祥禹是夏部族的首领和夏王朝的奠基者,禹的居邑和夏族起源地密切相关,禹的主要活动地域也就是夏部族生活的中心区。先秦史书多记有禹治理九州的事迹,《左传·襄公四年》引《虞人之箴》云:“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山海经·海内经》云:“...  相似文献   

2.
回顾历史,“大一统”是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提出来的。它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本文拟对这些发展阶段进行一番考察,从而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早在夏商时期,大一统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左传》曰:“禹会诸侯于徐山,执玉帛者万国。”《禹贡》将那时的地域总称为“九州”,大体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地区。由此可见,夏朝已经以诸侯联盟的形式,把散落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的“万国”统一在一起,并且以“九州”来称呼这个统一体,反映这种统一。《诗经·商颂·支鸟》则讲到:“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相似文献   

3.
禹,乃上古帝王,史称大禹、神禹。禹本黄帝的曾孙,姓姒氏,名文命。古代称名之前冠以“大”字,敬称,表示至崇的敬重。其父鲧治水无功被诛,禹继承父业,平水土,开九州,治水之功惠被千秋。封夏伯,故又称伯禹、夏后氏。以功继舜位,后东巡至会稽而死。  相似文献   

4.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非常古老的书。司马迁写《史记》时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可见早在汉代,像太史公这样的大学问家,也已看不懂《山海经》了。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有人主张为禹,益所作。刘歆上《山海经》表云:“《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王充:“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吴越春秋》:“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川,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  相似文献   

5.
九州的来历     
庾莉萍 《神州民俗》2009,(11):54-55
传说,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疏导了九条大河,于是禹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清诸侯相会。  相似文献   

6.
说古梁州     
一、九州安错? 梁州一语,最早出自《尚书·禹贡》,为九州之一。故要说梁州,先得从九州说起。据顾颉刚先生《九州之戎与戎禹》一文的考订,所谓“九州”是指三代以来进入中原的一支羌人——九州戎的聚居地而言。顾先生说的九州,在春秋时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局部的地理概念,是专指“九州之戎”而言的。《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云:“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以纳于王城。”《左传》哀公四年云:“……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可见,上述“九州”都不是当时全国的统称。作为中国传统的九州,从笔者接触的材料来看,大概由《尝·商颂·玄鸟》所说的“九有”,《长发》篇说的“九围”和《逸周书·尝麦》所说的“九隅”等概念发展而来。《尝·商颂·玄鸟》对“九有”的解释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  相似文献   

7.
王瑜 《四川文物》2006,(1):34-37
《容成氏》是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之一,其所叙述的有关舜的事迹可概括为:舜之出身;尧访舜;舜立禹、后稷、皋陶、质为官;舜举禹并禅以天下;尧举舜并禅以天下等事。《容成氏》在内容上并没有超出我们从儒家传统文献中记载的古史知识范畴,只是系统化、局部上概括化了古代帝王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唐黄土摩崖刻石位于陕西旬阳县城东60公里的“禹穴”外侧。“禹穴”在汉江北岸,依山临水,风景秀丽,相传为大禹治理汉水时憩息之处。据乾隆本《洵阳县志》云:“禹穴有二:蜀之石泉县,禹生之地,古碑刻有太白书‘禹穴’二字;今绍兴会稽县亦有禹穴,乃窆所也。洵阳为导漾流汉之所必经,似是依据二穴而立名。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小关铺江北,岩深一丈许,纵横皆一丈有余,相传禹治水至此,上刻‘禹穴’二字。”据光绪本《洵阳县志》所录清人郭焱昌《禹穴》诗中“篆走龙蛇余两字”可知,“禹穴”二字原为篆书。二字竖书,字框高80厘米、宽40厘米,  相似文献   

9.
对“上博竹书”的研究,无疑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我们便随处可见专家学者们对这部竹书的品头论足与考订释读。然而,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它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却并不一致。仅就这部“竹书”的主体内容而言,有人称它是“《孔子诗论》”;还有人称之为“古《诗序》”,进而认为,所谓“《孔子诗论》”的说法并不妥当。于是,争论日起,尚未止息。本文认为,这种有关称谓的争辩是无畏的,因为比此更必要也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搞清楚孔子这部“竹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和道理。本文以所谓“诗言志”与“诗无隐志”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经过研究认为,这个思想和道理就在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0.
何谓九州?     
《中华遗产》2011,(10):158-159
“九州”是我们常用的字眼,“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九州”神圣庄严,“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中的“九州”又有几分市井气。无论如何,“九州”都可以用来形容我们心目中华夏中国拥有的那片大大的地方。但若刨根问底,“九州”这个说法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的《凡物流形》篇中见有“姊”、“練”二字。“姊”字亦见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之《三德》篇,本文认为均当读作“际”,训为接或至。关于“觫”字,本文认为当读作“陈”,训为敷、布或施。同时,本文还对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篇所见之两例“涑”字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2.
神禹故里     
一、史载辑述 禹:有夏禹、大禹、神禹之称。《竹书纪年》云:“颁夏时于邦国”。即在夏(今山西)即位,以夏为年号,故称夏禹。禹治洪水,功劳很大,谓之大禹。禹之智慧超人,受万民尊敬,故称神禹。 禹,《山海经》云:“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礼记》云:“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都说明禹及父鲧皆为黄帝后裔。《士记》云:“夏渝名曰文命,禹之父日鲧,鲧之父曰昌意,昌  相似文献   

13.
()公(盨)与《禹贡》成书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盨是西周中期偏晚时的一件礼器.铭文开篇即言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与<禹贡>开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及<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据此,结合其他文献及考古资料推断,<禹贡>篇主体的制作时代应在西周中期.  相似文献   

14.
杜美娟  刘宗迪 《南方文物》2024,(1):169-179+158
禹为夏祖,禹诞生地的确认关乎夏人发源地和夏文化发祥地的考订。目前,学界关于禹诞生地的观点,以“禹出四川”说呼声最高。古书记载的夏人故地皆在中原,夏墟考古则以豫西、晋南为关注焦点,均与四川相距甚远,故“禹出四川”说的真实性需要重新审视。“禹出四川”说依据是“禹兴西羌”和“禹生石纽”。详考“禹兴西羌”和“禹生石纽”两个传说生成和流变,可以证明“禹出四川”实为层累造成的传说,而非历史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我刊去年第5期发表苗润青《报国敢云天职尽——赵登禹将军事略》(以下简称“事略”)后,先后收到读者赵勇田、金云祥同志的来信,对“事略”中的失实之处提出批评。赵勇田同志指出的“事略”失实主要有:“事略”称:“赵登禹是山东省巨野县人”。此说不对。赵登禹是山东省菏泽县赵楼村人。(旧称曹州人)“事略”称:赵登禹“1916年投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此说有误。应是:1914年初秋,刚满16岁的赵登禹投奔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事略”称:“赵登禹的本家叔叔赵学礼、本家兄弟赵登榜也都先后投冯玉祥部当兵”。这里颠倒了赵登禹与…  相似文献   

16.
丁山 《收藏家》2010,(11):51-55
在我国,最早发生的收藏行为应当与国祚有关,譬如传说中的"禹铸九鼎"。所谓夏王朝传国的九个青铜鼎的真实性尚不可考,唯见于《史记·夏本纪》中的一句:"禹采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太史公的记述很多已经被考古学证实为信史,那么,这九个作为夏王朝的象征而陈设的青铜鼎无疑就是有史可据的最早的皇家收藏了。  相似文献   

17.
《诗经·节南山》中的“节”字,毛传解释为“高峻貌”,此说被后世各家接受。近出上博楚竹书诗论第八简该诗名为“即南山”,但从字形、字义、语法和韩诗旁证等方面加以考证,该诗为“即南山”较妥,“即”为临近之意。  相似文献   

1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第九简反映孔子对德的崇尚。第二十六简则见出孔子 反对隐逸。  相似文献   

19.
从《子羔》篇看三代始祖感生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生神话在我国古籍中记载颇丰,有着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子羔》篇就有相关内容,将其和传世文献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探究异说较多的禹、契、后稷三代始祖感生神话的原始面貌和内在意义,本文从感生物和感生地点两方面切入,对此进行尝试研究。  相似文献   

20.
竹书《竞建内之》记载殷高宗令行先王之法,执行成汤建立的助法与关市征籍,其助法即竹书《容成氏》所记成汤时的“尃”,其征籍即成汤时的“(乍又)(籍)”。时至春秋,齐桓公效法殷高宗朝庙颁政,政令中的“(作示)浮”可以参照商代的赋税制度做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