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三十年来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逐渐改变了过去“整体研究”的学术形式 ,掀起了地方史研究的浪潮。尽管这一学术转向尚存在诸多缺陷 ,但它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仅为中国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并在方法论上带来了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社会史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就已经萌芽生长,其中最重要的源头是社会经济史领域的区域性研究。区域性研究汇入蓬勃发展的社会史潮流之中,两者相互激荡、相互启发,在90年代中期催生了有别于地方史的区域社会史概念,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而且获得了新的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从事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学者在区域社会史与地方史、整体史的关系上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理论探索,或主以区域重构整体史,或主以整体区隔地方史。这两种取向都不能忘怀于整体史。以区域重构整体史,有助于解决宏大叙事之不足。以整体区隔地方史有利于解决研究的碎化、提升研究的对话空间。探寻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定位体现了学界重新书写整体史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学术的地方转向,研究区域史与地方史,探析基层地方社会实态成为不少学者的选择。当在“整体史”视野下细化“地方性”研究的研究路径成为一种趋向时,当研究力求跳出“死”的制度进入“活”的领域时,那些能反映百姓日常生活实态、听到不同阶层的“声音”、获取“活”的文本等内容的地方档案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1999年1月,笔者应邀赴日本广岛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讲学、学术交流活动。本次学术交流的主题是“中日地方史志的比较研究”。同样的课题,在著名方志学家来新夏先生主持下,已经出版《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一书,收录了中、日两国学者撰写的14篇高质量论文。笔者在接触了大量中日地方史  相似文献   

5.
2014年4月25日,《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与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地方史研究的新视野:中国古代边疆的开发与治理”学术研讨会在广东肇庆召开。研讨会以中国古代边疆的开发与治理作为切入点,拓展地方史研究的视野,将以地方社会为主体的地方史研究与以王朝政府为主体的边疆史研究相结合,探究王朝政府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此次会议共有20余位学者参与讨论,其重点集中于岭南和西南边疆,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起因研究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他的观点成熟于1931年前后,但是在1932年与美国东亚史权威魁特的学术交锋中,又展现出其对晚清外交思路的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思考,试图描绘出甲午战前中日外交走势逐渐形成的具体历史环境,并以此修正美国学界乃至国际学界中部分学者的偏颇立场。魁特对蒋廷黻观点的反应以及蒋廷黻随后指导学生所做的深入研究表明,以蒋廷黻为代表的一代民国学人,在兼顾调和与超越西方的过程中,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定下了研究基调。  相似文献   

7.
庞庆艳  刘春娟 《神州》2014,(12):30-30
本文通过对二战后美国三部名著中的蓝领形象进行分析,总结了二战后美国名著中蓝领形象的作用与意义。二战后美国名著中的蓝领形象,是对社会和个人的出路抱着悲哀和失望态度的年轻一代的形象。借用美国女诗人格特鲁德?斯坦的“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的语句,“迷惘的一代”后来演变为一个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也成了那些找不到出路的青年人的总称。  相似文献   

8.
从总体上看,史与志一脉相通,相辅相成。当今地方志工作机构承担编著地方史的任务,从地方史编著视角来看,传统研究史志关系的观点诸如“当代修志、隔代修史”“史详古略今,志详今略古”尚存探讨之处。编著地方史要正确处理评论的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史侧重社会人文的记述,不应过度扩张其承载范围。志书的资料性、检索性更强,地方史的著述性、学理性更强。地方史要具有系统性,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正确把握资料性与著述性。  相似文献   

9.
论文就中美两国对赫蒙人截然不同的族群界定与依据、赫蒙人在美国的生存适应与族群认同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对于20世纪中叶沦为难民后,陆续辗转移居美国的老挝赫蒙人,中国学者将其视为少数民族华人,美国官方却将其确定为与华裔、韩裔等少数族裔并列的独立族裔类别。美国赫蒙人虽然在血统的意义上可归属于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但其几乎不存在华人归属意识,也极少与中国发生社会联系。许多海外华人或海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失去华人认同意识,并与中国社会浙行渐远。因此建议依据中国血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主观认同为华人、与中国社会的联系等“华人性”的几个维度去理解和定义“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10.
蒋静 《民俗研究》2001,(1):170-174
本土研究是近年来人类学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社会在传统人类学研究中一度占据特殊的地位,有关中国社会的特殊性是否能通过人类学的“普同范式”准确传达的讨论持续不断。因此,在“本土化”的背景下,从事中国社会文化研究的本土学者也必然面临本土研究与社会人类学整体研究之间沟通与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方志》2003,(6):16-16
20 0 3年 6月 ,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关于把地方志事业纳入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上批示 :“地方史志工作十分重要。我省地方史志工作有很好的基础 ,应认真总结 ,继续加强。我同意把地方史志事业纳入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为了贯彻张德江书记这一批示 ,2 0 0 3年 8月 2 6日 ,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在广州举行了地方志与文化大省建设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省内地方史志工作者、社科机构和高等院校学者共1 1 0多人 ,加拿大学者林开蔚、台湾学者李德超也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陈强主持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 2 6篇。与…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前,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史学传统。中国的史学以前后相沿的历代正史为代表,形成了一种具有连续性而且内容广泛全面的纪传体全史范式,这种范式不仅体现在断代的国史编纂中,而且还扩散到地方史的编纂领域,以这种范式编纂的地方史被冠以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名称——地方志。  相似文献   

13.
地方史研究与国史研究同为历史研究的组成部分 ,是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地方史的研究是开展国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现在在国史、地方史的研究质量、深度、范围上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何把国史、地方史研究向纵深方向推进 ,是国史、地方史研究人员同样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38年下半年,国民政府为争取欧美各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特派正在欧洲进行民间外交的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胡适抵达美国后,积极向美国朝野宣传中国的抗战,争取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竭力向美国争取财政援助,促成了数笔美国援华贷款;他设法阻止美国国会修改不利于中国抗战的“中立法”,坚决反对美国和日本的妥协等。因其使美成绩斐然,因而有“书生大使”和“学者大使”的美誉。  相似文献   

15.
虽然正史中的四夷传、私人著述的游记类古籍,以及古代数以千计的方志,都可以视为是有关中国地方史的记述,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地方史研究始于清末,距今不过仅百余年的历史。清末学者从事地方史研究目的是抵御列强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因此特别注意研究边疆地区的地理和沿革,尤以对东北和西北的研究比较发达,曹廷杰、丁谦、何秋涛、张穆等都是个中翘楚,  相似文献   

16.
罗义贤 《纵横》2009,(1):43-45
燕京大学是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代名校。“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了华北,司徒雷登为给沦陷区的学生“免受奴化教育提供一片绿洲”,决定将燕京大学留在沦陷的华北,利用了燕大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艰难办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这里提到的“孤岛时期”,是指燕大师生对日本占领下燕京大学办学期间的戏称。  相似文献   

17.
一个美国人,少年立志了解和研究中国,不远万里多次来华,毕生关心和同情中国革命,成为享誊西方的“中国问题权威”和“中国问题研究之父”。本文历述了他在中国的“蜜月”与不解情结,供读者了解和记住这位中国之友。 公元1991年9月14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医院,一颗跳动了84个春秋的心安息了。这是一颗不寻常的心,它曾在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造就了数以百计的一代中国问题专家,也曾吸引过许多要认识和了解中国的西方各界人士,其中包括几届美国总统及其国务卿…… 这颗心属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被称为“美国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徽州文书研究十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文书研究十年回顾阿风十年来,徽州文书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而对它的研究的每一次深入,都是与整个明清历史研究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因为徽州文书的研究决不仅是一种地方史的研究,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以徽州文书为代表的明清地方文书档案”的整体研究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9.
阿英与20世纪30年代的俗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家铮 《民俗研究》2005,7(1):135-153
“中国俗文学”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个新学科。随着清末敦煌石窟文物的发现,大批久已湮没的唐五代俗文学作品展示在人们眼前,这一文学传统的源流因革昭然若揭。此后,文学艺术工作者们对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兴趣日趋浓厚,许多学者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渐开始对存世的俗文学资料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冷战”作为概念最初是指美苏之间“不是和平的和平”的状态。到了1947年下半年,杜鲁门政府将与苏联的“冷战”对抗作为美国对外干涉的战略。20世纪50年代中期,冷战对抗延伸到亚非拉国家。冷战时期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研究冷战,关注的是冷战的起源和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与冷战两极对立一样,学者们有关“冷战”的界定和范畴的观点泾渭分明,针锋相对。冷战时期的西方学者主要依赖美国档案,从事以美国为中心的冷战研究。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之外的历史学家提出“冷战研究去中心化”的议题,希望不要仅仅从超级大国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冷战,提出强化对冷战时期超级大国对第三世界干涉的研究,这使冷战研究的地理范畴大大扩展,成为过去30多年冷战研究的一个热点。尽管有学者坚持认为,冷战是美国的国家项目,但事实上,冷战既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全球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