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实行休吏制度《汉书》卷八十三《薛宣传》:“乃日至休吏”,颜师古注曰:“冬夏至之日不省官事,故休吏.”那么,所谓休克,就是指官吏休假不省官事.时人称之为“告”或“宁”.《汉书·高帝纪》:“高祖尝告归之田,”李裴注曰:“休谒之名,吉告,凶日宁”;孟康注曰:“汉律,吏二千石有子告有赐告.”告,按颜师  相似文献   

2.
《湖南文史》2008,(9):30-31
据史料,我国的假日制度始自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汉书·郑当时传》载:“孝景时为太子合人,每五日休沐。”《汉书·万石君传》也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所谓“休沐”或者“洗沐”,唐《初学记》解释得十分清楚:“休假亦日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以上文献说明西汉官吏每5天就有1天休息。自那时起,  相似文献   

3.
越楚 《湖南文史》2010,(12):31-31
中国的官员带薪休假制度由来已久,大约自汉代起,各级官吏便规定每五天休息一日,称“五日休”。唐代改为“旬休”,即每十天休息一日。古代的这一例行休侣日还俗称为“休沐”。所谓“休沐”,即洗头、洗澡。古代官吏蓄发梳髻,头发太长,洗一回很费力,《楚辞》中即有男子洗了头在太阳底下“唏(晒)发”的描写。  相似文献   

4.
《汉书·诸侯王表》云:“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这里所谓“立二等之爵”,就是设立了两个等级的诸侯,即所谓“大者王,小者侯也”。《后汉书·百官志》注说,“列侯者,依古列国诸侯之义也”。汉代王国和侯国都有自己的一套官吏制度。本文就汉代列侯的家吏制度,作一个初步的研究。同时,对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墓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汉代功次制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代功次制度初探蒋非非《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了西汉后期官吏的确切人数:“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这支庞大的队伍是如何维持自身规模与规范内部流动的呢?自古及今,学者多将察举征辟制作为汉代主要的仕进制度,然而,如果我们将“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  相似文献   

6.
从汉代文物考古资料所见“宫官”集释谈《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一处句读问题萧亢达汉代中央官制大抵分为朝官与宫官,朝官是治理国家的行政官吏,宫官是管理宫廷事务的官员,但由于他们在组织上有不少混同之处,有的实际上是属于宫廷和政府职事混而为一的官职。如太仆、...  相似文献   

7.
居延汉简所见侯官少吏的任用与罢免李天虹根据文献记载,汉代官吏因秩次而有长吏、少吏之别。《汉书·百官公卿表》序云:"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  相似文献   

8.
以张家山汉简《傅律》所载内容为主,结合云梦秦简、武威《王杖十简》、《王杖诏令册》及《汉书》等文献资料,对于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七十赐杖”进行了新的考辨和探讨,从时间上理清了赐杖年龄变化的大致脉络,同时对汉代的“免老”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分析,对于研究汉代养老制度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元刊琵琶记》第七出生、末合唱[前胜]有句云:“荣归去,绿绶新,休教妻嫂笑苏秦。”钱南杨先生为“绿绶”作注云:“‘绶’,印带。汉制:二千石已上,银印绿绶,见《汉书·百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O年版《元刊琵琶记校注》第53页)查《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云:“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43页)钱注将“绿绶”等同于“青绶”,恐有误。同是《汉书·百富公卿表上》,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  相似文献   

10.
汉代的“去官”与“弃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的“去官”与“弃官”王彦辉汉代的“去官”是法律许可的一种退免方式,“弃官”则是一种法外行为。“去官”不同于国家的强制罢免,也与正常的休吏制度有别;“弃官”作为一种政治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习惯法倾向,它出现于春秋战国官僚制度形成之后,是士人追求政治自...  相似文献   

11.
新疆,古称西域,早在汉代,当时的中央政权便于此设都护,置官吏,实行管辖。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班固的《汉书·西域传》对此都有详细记录。当然,有关这方面的记述,实际上就是当时新疆地区的历史情况,本身便有“一方之志”之意。后来  相似文献   

12.
<正>两汉官吏无论仕宦成败如何,叶落归根,最终基本上是安葬于家族墓地。作为特殊群体,汉代官吏的墓葬既受当地民俗的影响,同时又给社会习俗乃至后世以深刻的影响。而在《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中,人物传记主要记述官吏的为学为政情况,其墓葬情况大都比较笼统,或语焉不详,或一笔带过。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这部经典地理名著,沿水而记,随笔成文,首次较为详尽地记下了汉代为数甚多的官吏墓葬。这些记载在学界通常被作为资料引用,较少对资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的官员带薪休假制度由来已久,大约自汉代起,各级官吏便规定每五天休息一日,称"五日休"。唐代改为"旬休",即每十天休息一日。古代的这一例行休假日还俗称为"休沐"。所谓"休沐",  相似文献   

14.
张景碑     
张景碑又称“张景造土牛碑”。现存卧龙岗汉碑亭内。东汉延熹二年(159年)所立。此碑身四周皆残,顶部碑穿隐约可见,穿内有晕弦痕迹。碑文为隶书。现存通高1.25、宽0.54、厚0.12米。残存12行,满行23字,计229字,可识者225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的文体属于汉代公文体裁。文中“告宛”“告追皷贼曹掾”,凡三言“告”等,按“告”字在汉代公文中,多为上级官吏对所属下级官吏的指示用语。碑文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为南阳郡太守丞“(告宛)”  相似文献   

15.
《史记》、《汉书》都记载了司马相如通灵关道一事.由于文宇过份简略,它的走向,起止经由,给人只是一点徜徉迷离的印象.东汉注《汉书》的各家,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解.三国曹魏博士张揖注《汉书·司马相如传》在“通灵关山道”下出注说:“凿开灵山道,置灵道县”.肯定相如通的灵关道在汉代越(?)郡的灵关道(县).元朝的胡三省给《通鉴》作《音注》时,注意到  相似文献   

16.
正在史书中,沐浴总是与"斋戒"、"更衣"连在一起,放在皇帝登基、臣属朝见、祭祀庆典等重大活动之前,以体现庄重肃穆,堪称古代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之一。古人对洗澡这事,似乎从政治上抓得比较紧,生活上抓得比较松。比如《太平御览》引自《汉书》的"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那是说汉代规定官吏们工作五天、"休沐"一天。休息日与洗澡紧  相似文献   

17.
刘洁 《文博》2009,(4):53-58
本文通过《西狭颂》的《五瑞图》、《石门颂》的颂辞,结合《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1949年以来的考古发掘资料,梳理了汉代祥瑞文化的大致种类,认为汉代盛行祥瑞文化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然与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也分不开。而董仲舒宣扬符命祥瑞、灾异谴告等理论,其目的完全在于为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从而混淆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政治史研究的新尝试─—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读后宁欣学人历来研究官吏制度,多以官为重点。80年代以来,这种状况逐步改观。赵世瑜新著《吏与中国传统社会》(以下简称《吏》)一书的面世,终于使我们读到了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吏制的著作。《吏》199...  相似文献   

19.
“吏户”献疑——从长沙走马楼吴简谈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吏”与“民”一起编制于基层乡里,同为国家编户齐民,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权利义务相同,而“吏”稍优于普通编户,并不存在独立的“吏户”。吴、蜀亡国时所献簿籍中的“吏”数为全国总户口数之内的吏员人数,并非另外之“吏户”。孙休永安诏与吴简中的吏一脉相承,每户服役人数经历了孙权时期1·29人—孙亮时期3人—孙休时期2人的演变,并非“空户从役”。迄今已公布的吴简和文献资料都不能证明“吏户”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居延汉简中所反映的汉代西北边塞防御系统中的基层官吏燧长和候长,其爵位均未超出民爵范围。燧长皆来源于本都尉府所辖诸县的平民,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屡有因“贫寒”而遭“罢休”者。候长的经济状况虽略强于燧长,但权力也很有限,基本属于“役吏”。总体上看,燧长与候长都具有亦民亦吏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