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国藩 《民俗研究》2003,(2):188-192
龙的原型是什么?龙崇拜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出现龙崇拜?龙崇拜产生以后又是怎样演变的?这就是龙崇拜的起源和演变问题。古往今来,许多学者为解决这些问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崇龙习俗研究一直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方法不对。吉成名著《中国崇龙习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7用版)独辟蹊径,运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民俗史的角度进行探讨,终于找到了比较可信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龙崇拜起源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龙崇拜起源是二十世纪初以来学术界一直热衷于探讨且又众说纷纭、分歧甚大的学术难题,拙作《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对研究现状已有论述,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吉成名在中国民俗史研究领域里,龙崇拜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龙崇拜的起源更是倍受关注的焦点。本世纪以来,中外学者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试对已有成果作简要述评。一早在二十年代前后,就有不少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  相似文献   

4.
龙,是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所一直崇拜的神异动物。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龙是吉祥的象征。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以龙为名的山川城池不计其数:龙岗、龙城、龙泉……;因龙而号的亭台楼阁举不胜举:龙祠、龙壁、龙门、龙塔……;与龙有关的民俗也是比比皆是:龙舟、龙灯、龙笛……。以至于人们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将中华儿女称为“龙的传人”。但龙的真相,却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最大的疑谜之一。龙的崇拜由来已久。它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的图腾崇拜。“图腾”,是印地安语toten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  相似文献   

5.
河姆渡残陶画的释读──兼论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崇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研究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物质、精神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原始崇拜则是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河姆渡一、二期,人们以鸟为图腾物;同时,也崇拜太阳,有学者指出:河姆渡遗址的形符,“介”形冠状符等,与大江口文化、良诸文化的类似符号非常相象,牟永抗先生近年撰写的《东方史前时期太阳崇拜的考古学观察》一文,对太阳崇拜的若干种符号,也作了归纳与分析。这些研究,使我们拓宽了眼界,认识到河姆渡一、二期的某些文…  相似文献   

6.
龙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最崇拜的一种神物。从古至今,到处都有龙的影子和龙的传说故事,可以说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龙文化,致使相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并把龙作为民族的象征。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远古先民崇拜龙的遗迹,龙的传人找到了先民崇拜龙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量雕刻头下尾上的龙形象是青州龙兴寺造像的一大显著特征。对于这种龙的名称,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考证知,此龙应称“倒龙”。倒龙造型来源于星空东宫龙宿;流行原因与古代青州地区的青龙崇拜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点摘编     
《文博》1998,(3)
关于龙崇拜源起的研究 龙到底为何物?我们祖先为什么要崇拜龙?吉成名在《中国史研究动态》97年第12期撰文述评,从20年代以来,有关龙崇拜起源的研究文章数以百计,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数十种观点。其中有代表意义的,起初有外国文化传播说,认为龙是经印度传人的巴比伦的扬子鳄,但外来说因毫无根据很快被否定。接着叶玉森认为龙即远古时期的恐龙。1942年,杨钟健首次提出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龙,龙是一种假想的动物。同年,闻一多认为,龙是一种图腾,是由许多  相似文献   

9.
徽商是徽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学术界对徽州商业生活习俗问题关注不多。本文从民间歌谣的视角,对徽州的商业生活习俗进行了整体研究和审思,认为徽州民谣反映了徽商白手起家积极求富的习俗心态,反映了徽商族人相扶、诚信勤俭和以义为利的优良习俗,反映了徽商早婚习俗、爱情生活和徽商妇从一而终的风俗观念,还反映了徽商妇受理学思想影响的民俗特征。并从民间音乐艺术的角度,对相关民谣进行了一些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10.
清永陵是清王室的祖陵,陵寝的建筑布局及代表帝王尊严的建筑物体饰件中,除沿用中原传统的陵寝规制外,又融合进了具有满族早期文化特征的民族文化内涵,坐龙浮雕即是其中的一项文化表征。坐龙是清皇室在沿用传统的中原龙文化之时,结合了本民族自身崇尚的文化,将二者因崇拜需求而结合为一体,突出了满族民族自身的崇拜观念,使之成为一种独创的崇拜文化。本文就清永陵坐龙文化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1.
张肖马 《四川文物》2006,(6):24-29,I0004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六棵青铜神树,学术界对其代表含义有多种意见。参照民族学材料,这六棵神树可能代表着古蜀人不同的崇拜对象,反映出不同的信仰观念,包括太阳崇拜、祖先崇拜和土地崇拜等。这些崇拜在古蜀国宗教信仰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珠联璧合的宋代市场网络研究——林文勋、龙登高的两本专著片说邢铁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底同时推出了两本宋史研究专著,林文勋的《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和龙登高的《宋代东南市场研究》。两本专著都是把此时此地的区域商品经济问题从原因、方式、特点、演变到作...  相似文献   

13.
人民公社化运动及人民公社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公社化运动及人民公社问题研究综述张寿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党中央对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人民公社问题重新作了结论,学术界也对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进行了再认识。到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出版这方面的专著,发表的专...  相似文献   

14.
西方国家也有龙的传说。西方人往往把龙当作一种凶暴的、恶毒的蛇怪,形成了毒蛇禁忌习俗,并在此基础上普遍产生了屠龙观念。分析起来,这是西方人与自然界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黄金面具、铜丝网络与祖州石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汇总了辽代墓葬中出土的金属面具、金属网络的实物材料,分析目前学术界有关契丹人金属面具及金属网络的几种学术观点,认为金属面具与金属网络的根源是契丹人固有的“死不墓”丧葬习俗与汉文化中“停尸、守灵、重孝”习俗相结合的产物。其功能是保留死者的尸体,美化粉饰死者,其性质是契丹人“祖灵崇拜”的反映。并由此论及现位于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之内的神秘石室,根据目前在辽墓中发现其它石室的原形,结合契丹皇族“权殡”、“厝葬”的习俗,认定祖州石室是“权殡”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场所,即《辽史·礼志》中所记的“ 涂殿”。其功能应与金属面具与金属网络相类似,为临时保存尸体之用。  相似文献   

16.
自古埃及以降的闪米特文明都有神奇蛇的信仰,但这些蛇都是克托尼俄斯的神物,代表地下界,从不升天也不飞翔,这种信仰符合蛇的自然本质。中国的龙为天神,既不符合蛇的本质,又和其他古文明崇拜的蛇神形象大异其趣。中国龙的形象来自昆虫。在大自然中,只有昆虫能由蛇体化为鸟形,也只有昆虫能暂死后再生、升天。古人神化昆虫,这实为龙的形象与崇拜来源。不同地区的萨满教,都有崇拜昆虫变形、羽化神能的痕迹。中国先民确有尚虫信仰。中国龙可能更近似于古埃及的金龟蜣螂甲虫崇拜。尽管埃及的金龟和中国的龙崇拜在起源、发展上关联性不大,但两者的信仰观念与象征意义却相当接近。夏禹形貌为虬龙,其名"禹",恰和"虫"同字,故龙、虫义同。  相似文献   

17.
“泰山石敢当——山石信仰”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泰山石敢当的历史渊源,以及以泰山石为主的灵石崇拜。泰山石敢当作为一个民间镇物,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安居、太平、昌盛、福康的愿望,表现了山石崇拜的风俗应用,从中可以看出灵石崇拜是一种原始且流行广泛的民间习俗。  相似文献   

18.
林容宇 《丝绸之路》2012,(20):42-47
中土龙崇拜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丝绸之路龙文化发生了关系,尤其是与印度佛教关系密切。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土与西域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西域龙文化很早就影响了中土,西域的龙杂耍、龙方术、甚至龙王龙女故事都对中土龙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进而使中土龙崇拜发生演变。本文整理了中土早期和丝绸之路上国家、民族有关龙的文献记载,梳理了古代有关龙的想象与观念,区分出哪些是中土古已有之,哪些属于外来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在此主要指非正统的、非宗教性的,流行在民间的神灵崇祀习俗,官方参与的信仰、某些祭祀仪式和活动亦包括在内.关中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传统、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造就了晚清关中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灵物崇拜、赋予超自然力量的人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不同类型的民间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关中民间...  相似文献   

20.
在四川西北的茂汶羌族自治县的早期石棺葬中,曾见有用白石随葬的现象,观察这一现象,我们认为是羌族的一种白石崇拜遗俗。这种白石崇拜遗俗存在于“石棺葬文化”中。创造这一文化的民族,是原居于甘青地区的氏羌民族南下后带来的。因此要想进一步了解白石崇拜这一问题,应在源于我国西北甘青高原的氏羌民族文化或与其民族文化有关的其它古代文化中去寻根探源。为了说明这种拜崇的习俗和证明它来源于西北甘青高原,我们可以从西北的甘青高原的考古发掘材料中得到启发,现把四川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