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水 《湖南文史》2011,(4):57-57
196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一时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铺天盖地。一批批热血沸腾、稚气未脱的大中学生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中,  相似文献   

2.
<正>"文革"中的"活人展览",据笔者所知,最有名的一次于1968年发生在杭州大学地理系。"文革"结束后的1984年,它首先被《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谴责,随后又被《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点了名。1984年4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由卢良、叶辉署  相似文献   

3.
1968年5月到1970年5月,哈尔滨市66届到69届共有初、高中毕业生14.72万人,其中有12.5万余名、占毕业生总数85%的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怀着"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的豪情壮志,奔赴农村,奔赴边疆。那三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风起云涌,高潮迭荡。  相似文献   

4.
丁龙嘉 《炎黄春秋》2010,(12):63-69
1968年10月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召开之后,以王效禹为首的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全省“反对为‘二月逆流’翻案的邪风和复旧倾向”,简称“反复旧”。“反复旧”,实质上是1967年“反逆流”的继续。历时半年的“反复旧”,不仅在全省造成了新的动乱,而且波及兄弟省,从而干扰了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引起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注意。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之后,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直接指导下,分山东全省和中央在北京举力山东学习班两条线,解决“反复旧”问题,进而解决山东问题。  相似文献   

5.
金科 《江淮文史》2007,(3):105-115
母校合肥六中在建校50周年之际,于《合肥晚报》上公布了建校以来历届优秀校友的名单和照片。在这20名选自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中,我竟以唯一的作家身份忝列其中,真让我既感意外,更觉有愧。2004年国庆期间,在应邀回母校参加建校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我浏览了合肥六中的校志。因自己是于“文革”期间在母校求学的,因而特别关注校志中的“文革史”。不免发现,在这本精美厚重的校志中,恰恰这一阶段的史料显得较为薄弱,且有一些疏漏和谬误。校庆期间,与几位学校领导谈及此事,他们便希望我能够写点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以为弥补。  相似文献   

6.
离开厦门 1968年9月16日.厦门市革命委员会成立,“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动荡、混乱终于消停了。稍后,学校开始“复课”。名义上说是“复课”,实际上却无课可复。我所在的厦门市第一中学由于是重点学校.老师几乎都有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牛鬼蛇神”等经历,早已失去了上讲台的资格。因此.每天上课就是由学校革命委员会成员或解放军驻厦部队派出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宣队)队员为大家念毛主席语录或《人民日报》的社论。  相似文献   

7.
陈正言 《湖南文史》2014,(12):44-45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了一个重要的批示。这个最高指示发表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其实在这之前的1968年9月,我们江苏如皋的老三届(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最初两年后,已经在农村去插队了,我当时就在本县东陈公社插队。  相似文献   

8.
196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一时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铺天盖地。一批批热血沸腾、稚气未  相似文献   

9.
笔耕漫忆     
乐朋 《钟山风雨》2012,(6):21-23
做了一辈子文字工作,成了所谓"笔杆子",是我年轻时所未曾料及的。于今近古稀,追溯我的笔耕生涯,有这样两个场景,深深地嵌入了记忆的年轮。子夜急就章1968年7月21日深夜,我和同寝室的同学已进入沉沉梦乡。突然,响起"嘭嘭嘭"急促的敲门声;睡眼朦胧的我从床上爬起来,嘴上嘟囔着":谁呀!半夜三更的敲门!"开门一瞧,嗬,原来是《文汇报》文教部的记者  相似文献   

10.
1968年9月6日,在“插队落户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口号声中,刚满17岁初中毕业的我不得不响应号召,从江苏如皋县城(现为如皋市)来到当地农村东陈公社5大队插队落户,这里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来到农村后的当年10月,《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首次报道了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既为农民治病,又不脱离农业劳动的赤脚医生(“文革”前称半农半医),  相似文献   

11.
1968年8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文章《毛主席把外国朋友赠送的珍贵礼物转送给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文中毛主席转送的这个珍贵礼物,就是芒果。  相似文献   

12.
39年前,我还是贵阳十六中的一名初中生。1968年10月5日,贵阳首批知识青年满怀豪情壮志,奔赴威宁、平塘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我也是其中一员。其时,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是这批知青下乡两个月后,也就是1968年12月才发表,所以这批青年的“革命性”和“狂热性”由此可见一斑。首批知青均来自各个中学,  相似文献   

13.
14.
石玉林 《文史精华》2011,(6):22-30,1
1968年,经文革折腾两年的大学生们,极渴望毕业离校参加工作以养家糊口。通过记录作者作为大学生下到地方铁路工程队参加劳动的难忘往事,讲述了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人群的特殊经历。故事虽不能覆盖历史全部,但可滴水见海。抑或可续史之无、补史之缺。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15.
知青忆事     
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成为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源头。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此语日后成为上山下乡运动最著名的口号。同年,共青团开始组织青年垦荒运动。  相似文献   

16.
高军峰 《江淮文史》2010,(4):137-146
经过“文化大革命”前几年的文斗和武斗,“打砸抢”、“破四旧”和“全面夺权”,教育制度和教育路线已面目全非。教师被打成“臭老九”,“夺权”使“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代理人”进入了“牛棚”。加上废除考试、开门办学、推荐招生、工厂办校、实施“上管改”等形形色色的运动,这一切不但极大破坏了各级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严重地阻碍了各级教育的正常发展。为了稳定教育秩序,196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  相似文献   

17.
奇遇李敦白     
经历过“文革”的人大概部听说过李敦白这个名字。1966年10月1日,李敦白被邀请上天安门城楼。《人民日报》和各地报纸都在头版刊登了他和毛泽东的合影。李敦白的大名顿时传遍全中国。李敦白的英文名叫Sidney Rittenberg.1921年生于一个犹太名门望族,先后就读于波特军事学校、  相似文献   

18.
王国祥执意要把最上面的一颗扣子也扣上,17年军旅生活留下的印记,还包括拍照时的习惯性立正。外套上别着的12枚毛主席像章和一枚军功章红得耀眼,拍照前一天夜里,他和老伴儿来回比划,看这些像章怎么别会更好看。他的左手边立着一张翻拍的老照片。那是1968年的他,身穿解放军军装,身上别满了毛主席像章,就连军帽上都是。  相似文献   

19.
苏维民 《百年潮》2011,(5):28-33
1968年秋,黑龙汀省委为安置大批被批斗、离开了工作岗位的干部,以落实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为名,率先办起了一座柳河五七干校。同年9月30日,毛泽东在姚文元送阅的《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上批示:“此件似可在人民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20.
记得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学界有人性善性恶之争。孟子讲:人性无有不善,人生下来就有同情、怜悯、羞恶之心,这就是仁义礼智四种天赋道德的萌芽。《三字经》头一句也说:“人之初,性本善。”但从文革中暴露的事实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