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涛 《纵横》2012,(2):60-64
1984年9月,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接见了回祖国大陆讲学和筹备办学的美籍华人陈树柏。陈树柏的父亲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独揽广东军政大权,进行封建割据,保持广东半独立局面长达8年之久,有“南天王”之称的粤系军阀陈济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至40年代,为对抗纳粹德国的残暴政策和美国社会的冷漠态度,在拯救欧洲知识难民的行动中,美国知识界“新左派”代表人物阿尔文.约翰逊,以他非凡的胆识、乐观主义的精神和顽强的努力,在他领导的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内部,创办了一所被称之为“流亡大学”的研究生院,接受了182名来自欧洲各国的著名科学家,从而使这所“流亡大学”成为了美国社会科学“国际化”的突破口和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3.
金陵大学是1910年由南京三所基督教书院合并创办的教会大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和革命运动对金陵大学造成巨大挑战。该校的美国当局、南京校方和中国籍教师群体被动或主动做出各种回应,直至学校的治理结构完成根本性转变。20年代初,金陵大学在北京政府教育部完成"部分立案"。1926年,在五卅运动以及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强硬的立案政策的冲击下,金陵大学校内行政层开始改组。至1928年实现校董会设立、中国人出任校长和完成立案的全方位转变,金陵大学由此进入新时代。金陵大学回应立案以及内部改组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渐变过程,既体现了中国教会大学在此历史关头处理与中国政府之间关系的共性,又有其特殊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正国营农场是新中国依据计划经济原则创办的农业生产组织。创办国营农场是新中国追求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战略举措之一,国家领导层希望由国营农场作样板,引领、推动全国农业的集体化和现代化。中国的国营农场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为界,可将国营农场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1949~1979年),国营农场被奉为社会主义农业的典范组织形态,承担着引领中国农业实现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60年代,长汀县创办过一所大学——汀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下简称汀州共大)。因受"文革"等诸多因素影响,汀州共大从创办到被撤销仅4年多时间。虽然时间短暂,但在长汀教育发展史上,它开创了半农半读、注重实践、免费入学等教育新观念,也是福建省内县办高等教育的首次尝试。一、创建始末1964年7月,福建省召开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大会期间,省委副书记伍洪祥,副省长兰荣玉、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基督教大学建筑兴起“中国式新建筑”潮流,位于四川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创立“中西合式”建筑,拉开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复兴序幕。其主要建筑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十年间兴建落成,繁荣时期逾百幢,保存至今十余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凝固纪念,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曾由国共合作创办过一所“貌不惊人”的大学,这所被戏称为“弄堂大学”的学校虽存在不足5年时间,但却以超乎寻常的魅力,凝聚了大批名师贤达同舟共济,吸引了数千青年学子景从云集,从而造就了一大批舍身忘我的职业革命者和学有专精的学术引领者,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这所由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名曰上海大学。  相似文献   

8.
与许多中国家庭的孩子一样,我有满怀爱和责任心的父母。父亲李楚兴是湖北襄阳人,他在国立湖北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参加过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爱国学生民主运动。1949年大学毕业后,经过在李先念创办的革命大学培训后。父亲走上社会.在当时黄冈地委书记赵辛初领导下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担任了黄冈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母亲张怀俊先后在黄冈县银行、妇联T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们双双从黄冈调到湖北省委宣传部。“文革”前夕.又先后调到湖北人民出版社工作,把家就安在了武汉市。我原名洪浩,随母姓张,1960年10月在武汉出生。  相似文献   

9.
文艺书局倒闭,又办新钟书局李铁山,又名李盛林、李雄,上海嘉定人,20世纪30年代初创办过文艺书局,是上海滩有名的滑头书商。文艺书局曾出版过郭沫若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因未付版税被郭提出控诉,弄得名誉扫地而倒闭。  相似文献   

10.
《湖南文史》2013,(10):62-63
十月,刚刚军训完的大学新生正式开启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经历人生至关重要的几年。就时代而言,每个年代的大学生活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都让人同样难以忘怀。下面是一组20世纪80、90年代的大学生活片断。——编者  相似文献   

11.
邓沛 《文史春秋》2010,(3):61-62
栾调甫先生(1889—1972)是古文献《墨子》研究专家、著名学者,山东齐鲁大学(当时欧美教会在华创办的大学之一,其医学院尤负盛名)教授,又先后兼任这所大学中国文学系、国学研究所主任。他于上个世纪20年代被这所著名大学聘任为教授的经过,颇富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2.
红音 《中国西藏》2005,(1):35-37
金·史密斯(EllisGeneSmith)是美国著名藏文文献专家,是美国纽约藏传佛教资料信息中心(TibetanBuddhistResourceCenter)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60年代,金·史密斯通过美国国会图书馆项目,在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收集了4000多卷翻印的藏文文献。这些资料成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18所大学最早收藏的藏文文献,奠定了美国藏学研究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金·史密斯及好友在美国波士顿创办了藏传佛教资料信息中心。该中心集文献资料、学术研究于一体,并将珍贵藏文文献刻入光盘。该中心的网站成为藏学研究工作者查询藏文文献目书录、藏族历代名人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3.
孙麟方是一位著名的实业家,抗战时期在中国内地创办了中国企业公司,经营过建国银行;1948年到香港后,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了香港面粉厂;60年代,又到马来西亚创办了马来亚面粉厂与太平纺织厂。这些企业规模宏大,在业界影响也较大。孙麟方的一生,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很大贡献;对提高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影响力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尚小明 《近代史研究》2006,1(1):115-133
抗战前的20年,是北大史学系发展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史学系的课程,由最初以中国史为主,逐步向世界史扩张,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就课程变革所体现的精神而言,20世纪20年代主要受以鲁滨孙为代表的欧美“新史学派”的影响,将大学史学教育视为“常识”教育,强调史学基本知识,特别是基本社会科学知识的灌注;而在20世纪30年代,则受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的影响,将大学史学教育视为学术教育,强调史料整理辨析的训练和史学研究工具的掌握。精神不同,故成效亦有较大差别。20世纪20年代史学系的课程变革,在学术界有不小的影响,但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收效甚微;而20世纪30年代史学系的课程变革,则造就出一大批史学家,从而对现代中国史学发展发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涛 《文史精华》2010,(11):60-63
<正>一黄埔军校,这所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的著名军事学校,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全国政协和"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统计数字,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办,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6年时间里,涌现出了40名国民党军上将;担任过国民党集团军总司令、兵团司令以上职务的有50余人。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20年代,著名美国作家赛珍珠曾执教于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金陵大学,如今在南京大学(1952年金陵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并)校园内仍留有赛珍珠故居。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因学生不满其教学而被金陵大学辞退。  相似文献   

17.
俄国满语语言文献,即18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这200年间俄国东正教使团成员和学者为服务于满语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而编写的辞典、读本和语法书等文献,此前并未被列入海外满文文献的研究范畴内。俄国满语语言文献最初见于18世纪,以服务东正教使团成员德曼与学习活动为目的,主要为手稿。19世纪40年代起,俄国喀山大学、彼得堡大学和海参崴东方学院相继开设满语课程,并为此出版了近十部辞典、读本和语法书。俄国满语语言文献多取材于中国清代的满文文献,体现了俄国学者以欧洲语言观念建构满语语法体系的过程,并极大地促进了俄国满语教学活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在“牢监大学”自学成才到20世纪30年代主编《中国农村》,从在新四军和苏北抗大讲授政治经济学到主持山东解放区的战时财经工作,从建国前夕在西柏坡协助周恩来处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经济工作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深入探索,薛暮桥以其睿智的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我国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创办了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铔厂(以下简称南京永利铔厂)。该厂产出的化肥不仅填补当时国内生产的空白,而且抗战时期产出火药满足国防之需。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上海高校的历史学科创设于清末,经历了从课程到学程,再到科系、院系的发展过程,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已有诸多高校开设历史学科,并基本形成了文学院之下历史系或近似于历史系的学科建制。然而,近代上海缺乏综合性国立大学,高校以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为主体,因此,历史学科繁荣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学科设置重复、师资力量紧缺、人才培养功能不足的深刻危机和内在限制。20世纪30年代以后,上海高校的历史学科不断寻求转型突破之路,形成了几种形态各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