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从死从葬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殉葬制度的产生和流行,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夏王朝的情形现在还不清楚,而殷商和西周两代以人殉葬的现象十分普遍。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因奴隶主身份及社会地位不同,殉人的多寡也有显著差异。少则数人,  相似文献   

2.
人殉,又称殉葬,是用活人为死者殉葬,或杀死后殉于墓坑,或生者闭于墓道内。《说文》无“殉”字,古籍多通用“徇”。“殉,从也”,即跟从,跟随。故以活人随葬死者日“殉”。人殉一般盛行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和国家出现的初期,是一种同人类的原始信仰特别是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的极其野蛮残酷的陋习。人们为了让死者的灵魂有所寄托,将他们“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都与已死的占有者一起殉葬到坟墓中,以便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可见,殉葬,特别是人殉,在奴隶制时代的原始信仰的基础之上,又反映出阶级压迫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考占工作者不久前在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出185个殉葬人。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引起了考古界和史学界的普遍重视。许多学者提出:对春秋中晚期秦国社会风貌,有重新考察、认识的必要。笔者认为: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就需要弄清秦国“人殉”、“人牲”者的身份,并与“山东”(当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列国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谭前学 《收藏家》2003,(12):20-25
陶俑是用陶土模仿人或动物形象制作的随葬品,是人殉和杀牲的替代物。人殉,就是用活人为死人殉葬。人殉现象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到商代达到鼎盛,凡是奴隶主的墓葬,几乎都使用了人殉,少者1、2人,多者数十人,以至数百人。被用作人殉的主要是奴隶,他们或被活活地砍下头颅后埋入墓内,或者直接活埋在墓内,其方式极其野蛮残酷,所以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当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奴隶成了生产中的主要“工具”,奴隶主认识到让奴隶从事生产劳动可以获取更多的财富时,再也舍不  相似文献   

5.
明清宫妃殉葬制,性质与殷周人殉制无甚区别,只是殉葬的范围主要限于皇室中的妃嫔而已。这种野蛮的习俗,一般盛行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和国家出现的初期。在我国,人殉盛行于殷周时期,秦汉以后基本消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献记载高句丽存在着人殉的习俗,在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当中也可以看到高旬丽民族殉葬的某些情况.高句丽人殉的情况从王族到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存在着.不仅都城地区存在,在偏远地区也有殉葬的情况.这种殉葬习俗一直延续到高句丽灭亡之前.高句丽人的殉葬习俗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妃园寝是在明代帝王妃嫔丧葬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明初恢复活人殉葬制度,殉死的妃嫔都葬于帝陵的左、右配殿,明英宗废止宫人殉葬后,妃嫔死后各建坟茔或葬于同一墓室中。清朝入关后,随着后宫等级制度的建立,妃嫔埋葬形式逐渐固定,历朝皇帝的妃嫔死后,各随其所属皇帝的陵地,分别集中埋葬在东、西两个陵区之内,称之为妃园寝。  相似文献   

8.
从安达里殉葬墓的发掘谈清初的人殉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安达里生前因战功屡受晋升,太宗皇太极驾崩后,安达里为报太宗“知遇”之恩,主动要求殉葬太宗一事,介绍了安达里墓地的概况,安达里殉葬墓的发掘情况、墓室结构,对现藏于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七件出土文物及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安达里墓碑的情况做了详细介绍,从而对中国从远古到清初的丧葬礼俗——人殉制度进行了探讨和揭露。  相似文献   

9.
两轮独辕车曾为我国秦汉以前的重要交通工具和军事作战工具。贵族们用贵重的青铜做成精美的车马饰,把车马装扮得华丽富贵,成为财富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死后还以车马殉葬。  相似文献   

10.
夏艳平  裴宇 《中原文物》2023,(1):137-144
甘青地区唐代墓道殉马现象从公元7世纪中晚延续到9世纪末,具有鲜明的特征,可认为是辨识唐代吐谷浑文化遗存的重要线索。甘青地区与该习俗相关墓葬间的共性,可能是吐谷浑人的传统习俗,而差异应与吐谷浑人在甘青两地面临不同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时所做出的选择有关。殉马多寡基本上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相对应,但无明显的性别指向性。至于该习俗的来源,可能是吐谷浑人在其旧俗的基础上受到吐蕃整马殉葬习俗的影响而形成。  相似文献   

11.
秦国人殉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殉,作为我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其产生、发展、衰落自有它本身的规律.那么,当历史的车轮驶入秦代后,其情况又是如何呢?它的发生、发展、衰落是否也有规律可循?秦国人殉制度与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又有什么联系?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指教.人殉,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它是伴随着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的丧葬制度.在父权家长制时期,一些民族的族长和部落联盟的酋长,具有无上的权威,他们相信人有灵魂,相信人死后还有另一个世界,为了到另一个世界去继续过现实生活,就必须有一批现实中所宠信和亲近的人从死,以便继续为他们服务.这样,就出现了以人殉葬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殷商、西周奴隶制时代,贵族统治者死后,实行残忍的殉葬。后来进入封建社会,仍然在一定时期、某些情况下遗留殉葬人的残余。到了明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殉葬的风气,依然存在。明朝前期,有五个皇帝在死时惨无人道地殉葬年青的妃嫔。明初非但帝王如此,诸王大臣亦循此风,迨至英宗遗诏,禁止殉葬妃嫔,才终止了这种暴虐的制度。虽然帝王废除了,但此风仍未停止,明宪宗再次下诏令,严禁王府贵族殉葬,明《礼部志稿》记载了这次诏令的内容。此后,这种风气才渐渐煞住,然而在很少数或  相似文献   

13.
试析元代妇女在法律中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 ,随着“在室”与“出嫁”和良贱之别的身份变化而不同。本文根据妇女身份的不同变化 ,比照唐宋法律 ,从家庭伦常关系、夫妻间的人格关系、婚姻的缔结、财产继承权、犯罪的处罚、离婚与再嫁等几个方面考察分析了元代妇女在法律中的地位。揭示出元代法律的蒙汉杂糅性和妇女法律地位的多元性、渐变性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有关清凉寺墓地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凉寺墓地的墓葬可区分为三个阶段,但它们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一庙底沟二期文化,该墓地的年代不晚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在以大型墓为主的第二阶段,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并且出现了殉人现象。关于大型墓墓主人的身份,作者认为,这里与运城盆地仅一山之隔。运城盆地有一个著名的盐湖——解池,大型墓的主人,生前可能隶属于负责食盐外销的某个常设机构。而清凉寺墓地,便是该机构成员死后的葬身之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已知曾侯墓葬中的车马殉葬与随葬情况,探讨了两周时期曾侯车马葬仪变迁过程及其与同时期诸侯的异同。综合殉车、殉马及随葬车马器种类、对应的车马数量与埋藏方式,随葬车马器摆放位置等方面信息可知,曾国车马葬仪由基本遵循周文化车马葬仪,逐步走向偏受楚文化影响。这一过程可视作周系车马葬仪在南方地区的传播到逐步崩坏过程的缩影。田野材料说明,墓室殉车始终不为曾侯墓葬仪所重,殉马及随葬车马器的多少时代差别大,与曾国的国力、政治地位以及南方地区的交通条件有密切关系,而并非严守某种制度。曾侯夫人的车马葬仪较曾侯低出许多,但较楚国女性贵族为高。  相似文献   

16.
以奴隶殉葬或杀奴隶祭祀,是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压迫、残害奴隶的普遍现象。这也是我们研究奴隶社会中阶级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量的考古材料证明,在我国商代曾普遍存在杀殉奴隶的现象;但是关于西周奴隶殉葬,还是一个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由于近年来在西安沣西和北京琉璃河等地发现了一批西  相似文献   

17.
殉牲是考古学的重要现象和研究内容,是墓主人身份、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游牧民族因地理环境决定了生业形态,杀牲祭祀和墓葬殉牲是丧葬的重要习俗,也是某种宗教仪式和信仰的表现。本文对青海都兰热水墓群新发掘的2018血渭一号墓的殉牲现象进行梳理,从殉牲遗存的形式、殉牲的种类和埋葬方式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归纳总结了殉牲习俗的一些特点和意义。最后通过殉牲现象对热水墓群殉牲的种类相同的原因以及表现出的多元文化特征进行解析,得出游牧民族在碰撞、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互动带来认同的趋同,但葬俗却固守着自身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不但生前以“九五之尊”统驭天下万物,死后进入“冥间”,仍要“事死如事生”,为之建造状如它用的豪华陵墓,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和不可一世的权威。而且。继立新君为标榜自己“慎终追远”,“厚葬以明孝”,兼之受“孝先天下,首重山陵”等儒家宗法思想和媚祖邀福等封建迷信的影响。也要在陵墓建筑上煞费苦心大作文章。他们尤重卜选“风水宝地”做“万年吉地”,以期福及自身并荫及子孙万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风俗各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民…  相似文献   

19.
所谓“早期”秦俑,是指秦陵兵马俑以前秦国的俑。从秦墓的发掘可以看出,早期秦俑出现于春秋晚期,一直延续到秦的统一,这与春秋早期的殉人秦墓在时间上相互衔接。 早期泥俑从个体上看较秦陵兵马俑要小,目前发现的不超过25厘米。另外,凤翔西村春秋墓中,风南M_(23)中,发现两件石俑,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了三件,铜川枣庙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的秦墓中,许多墓中均有殉葬俑出土。  相似文献   

20.
藏族分布在西藏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自称“博巴”。但在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的称谓,如阿里人自称“兑巴’、后藏人R称“藏巴’、前藏人自称“卫”、昌都以东的人自称“康巴”,还有“安多吐”,“喜绒哇”“工布哇”等等。虽然分布地域广,但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生命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观念为藏民族所认同,他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着生命“轮回”的观念,相信人死后会再投生的。所以,他们对逝者都很恭敬,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身份、不同地区习俗加以安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