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六年第三期刊载了傅公钺同志《清代的太庙》一文,对清朝入关后北京太庙的建筑及有关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有清一代除京师(北京)外,在其入关前的都城也即入关后的陪都——盛京(今沈阳市)还有另一座太庙。它的现存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家庭教育逐渐形成,并造就许多杰出教育型女性,清朝初期的孝庄文皇后是其中之一。她从科尔沁草原嫁到满洲,传承蒙古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生辅佐三朝,扶立两代幼帝,培养出一代英君康熙皇帝。本文以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与孝庄文皇后的家庭教育实践相结合点进行探讨,并呈现孝庄文皇后家庭教育的成功实践以及文化底蕴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军机处,是清代特有的政权机构。自雍正七年设立起,终清一代,军机处代皇帝撰拟谕旨,参与军国大政……对国家政治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军机处的设置与职能,以及军机处人员选用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满文原档》是清入关前后以满文书写纪录的政务簿册,除了老满文、过渡时期满文及新满文以外,《满文原档》部分档簿以蒙古文或满汉合璧形式书写,这不仅为新老满文的字母符号与书写规则,以及满文发展完善历程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而且为清早期多民族语言接触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满文原档》之满语以口语形式为主,并未经过文人修改,在语音、形态、词汇等方面与清中后期满语相差较大,可真实反映满族入关前后的早期满语状况。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20,(7)
正鞘刀,由刀与鞘组合而成,《说文》释"鞘"曰:"刀室也。"鞘刀即是带套的刀具。有清一代的先民们为骑射民族,平时随身携带鞘刀以割肉、切吃食,甚至野外活动中有防身作用,乃实用之物。入关后坐拥天下,素日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鞘刀依然是皇家不可或缺的用物,所以宫内必备有一定数量的鞘刀。这些鞘刀材质多样、装饰各异,绝大多数融实用与艺  相似文献   

6.
昭西陵在河北遵化马兰峪,清东陵风水围墙之外,石牌坊和大红门以东。这里长眠着入关后清朝第一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永福宫庄妃),因其子世祖福临(顺治)即帝位,  相似文献   

7.
于学忠致张学良函原件系毛笔手书,现藏于辽宁省档案馆。函的内容为汇报所部乘中原大战之机入关援蒋后的人事安排方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北军将领对入关后形势的估计及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8.
清朝统治蒙古的农业政策,在有清一代的演变大体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顺治后期到乾隆十三年,清王朝虽然颁布了禁令,但实际上采取的是有一定的限制下允许汉人前往蒙古开垦种地的政策。清入关后于顺治时规定:“各边口内旷地听兵治田,不得往垦口外牧地。”但是,这一规定在乾隆十三年前,并没有认真执行,而实际做法是对内地汉人到口外开荒种地采取了在一定限制的政策。清初的长期战乱和清入关后大肆圈地,导致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背井离乡。为了缓  相似文献   

9.
从清宫医案论光绪帝载湉之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清一代,在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父子、母子、兄弟之间,明争暗斗,攻讦猜忌,乃至谋害和残杀,屡屡发生。入关后,所历十朝,竟有五个皇帝之死一直被视为疑案,其中晚清光绪帝载湉之死,尤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主要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档案资料,对光绪帝生前患病状况及其死因,略事分析。  相似文献   

10.
清初有关法令与“太后下嫁”传说许鲲孝庄文皇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的传说,从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时算起,已有345年,将近三个半世纪了。这个在我国流传较广的传说,是否确有其事,迄今为止,言人人殊。本文试图依据清王朝入关前后的一些...  相似文献   

11.
清官元旦筵宴,无论是宴会的礼仪典制.还是筵宴的举行与否,入关前后存在明显的差别。入关前的元旦筵宴,其政治目的非常明确.不轻易取消。入关初期的元旦筵宴经历了过渡时期.一方面仍然保留着入关前的一些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确立宴会礼仪树立皇帝的绝对威严。典制具备的清宫元旦筵宴弥漫着皇权至上的气氛。  相似文献   

12.
正有清一代的两江总督中,共有三对父子总督,范承勋、范时绎父子即是其中之一。沈阳范氏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就投奔清朝效力,范承勋的父亲范文程辅佐清朝入主中原,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他的家族也受到清朝皇室优待,很多族人都被委任高官。  相似文献   

13.
略论努尔哈赤时代的习惯法卢骅入关前清朝的法制史,主要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前后的习惯法向皇太极时代的成文法过渡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奴隶制国家的法制逐步过渡到封建国家的法制的初创时期。努尔哈赤时代的习惯法,曾对有清一代的法制变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拟就此...  相似文献   

14.
北京故宫,自明代永乐十八年建成后,朱棣即以内廷后三宫之一的乾清宫作为自己的寝宫,相沿至崇祯帝朱由检,先后有14位皇帝在乾清宫居住。清入关后,将明故宫作为有清一代的皇宫,一切建置均沿袭明制。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虽然在形制上承袭了明制,但在使用上与明代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例如坤宁宫,明代曾是正宫皇后的寝宫,清初仿盛京清宁宫的形制,对坤宁宫前檐的外檐装修及室内进行了改建,将坤宁宫  相似文献   

15.
郭海燕 《安徽史学》2018,(1):97-108
"甲申政变"之后,辅佐谁来保护朝鲜,是英国制定东北亚外交政策的焦点。朝鲜"背清亲俄"、日本不断挑战中朝宗藩关系、《天津条约》的撤兵造成朝鲜半岛即将出现政权、军事真空局面,导致中国在政治、军事两方面掌控朝鲜的力度空前薄弱,加剧了域内域外国家对朝鲜主导权的争夺。为了防止朝鲜半岛的动荡局势向着于己国不利的方向演变,维护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格局,1885年3月,英国精心策划了一个"由中国保护朝鲜"和"有一打算"的外交计策,并于1885年4月在防御"英俄战争"的大义名分下,占领了巨文岛。由此,开始了近两年的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外交活动,最后如愿获得了一个在中国宗主权掌控下的相对稳固的东北亚局势。可以说,巨文岛事件是在英国军事力量支持下,中英联手巩固东亚宗藩体制的外交事件,英国是这一事件的最大赢家,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英国高调渲染占领巨文岛的大义名分和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真实用意,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反映了巨文岛事件的复杂性、多面性。1885年以后,在强化宗藩体制的过程中,以遏制日本和朝鲜进一步破坏中国宗主权为目的的英国外交活动发挥了关键作用,巨文岛事件是其中的重要历史拐点。  相似文献   

16.
满族入关前后的萨满教张树卿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不仅哺育了勤劳、勇敢,智慧的满族,也孕育了具有其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萨满教。萨满教在满族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仅就满族人关前后的萨滴教变化,发表一下个人看法。一、满族入关前的萨满教满族入关前是指1...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内阁虽然确立不扩大方针,但自日本经营南满以来,维护满蒙权益成为历届政府、军部海外扩张及处理国际事务的压倒性决策要素,驱动决策层势必迎合军部和关东军的军事侵略行径,推动日本走向扩大战争。同时,以九一八事变为契机,日本国内军权膨胀,军权蔑视政权、军权凌驾政权的军国体制日臻完备,自下而上的国家改造运动,又从下层社会煽起军国热和排外热,加之财阀转向,主动投向军国主义怀抱,形成军财一体,终使日本完成举国一致、趋同侵华国策的异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邮政忍辱负重,在东北坚持十月之久。1932年7月24日,国民政府实施东北封邮。封邮令下达后,东北邮政迅速停办邮务,组织邮工撤退。各地邮务工会负责招待。邮政总局在短时间内较为妥善地解决了入关邮工的工作分配。正是国民政府、外籍邮务长、各级邮政局和各地邮务工会在邮工入关、招待、安置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并积极采取措施才使得东北邮工得以成功入关。  相似文献   

19.
关于满文档案整理翻译的几个问题佟永功,关嘉禄我国的满文古籍文献可分为四类,即档案类、著译类、碑铭类、谱牒类,其中以档案类数量为最多。所谓档案就是清朝(包括入关前时期)各级国家机关在军政等事务活动中形成并保存下来的公文。有清一代,定满语为国语,奉满文为...  相似文献   

20.
清代驻京喇嘛制度的形成与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敏 《满族研究》2007,(4):111-121
清代驻京喇嘛制度是清代宗教政策的重要内容,它在清代治理蒙藏地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对清代驻京喇嘛制度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对驻京喇嘛制度形成与演变共分四个阶段。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前对藏传佛教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归附的喇嘛采取了优待的政策。入关前对藏传佛教的一系列做法,对入关后驻京喇嘛制度的实行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可以说入关前驻京喇嘛制度处于萌芽阶段。驻京喇嘛制度形成于顺治朝,在康熙、雍正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乾隆时期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