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不少省份先后独立,直隶也接连出现了滦州兵变和燕晋联军。但是,11月7日凌晨,燕晋联军大都督吴禄贞在石家庄火车站被杀,由于此案一直未见分晓,所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双重"无头案",至今莫衷一是。重重迷雾笼罩之下,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详情请阅《吴禄贞殉难之谜探析》一文。  相似文献   

2.
吴禄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1911年11月6日,吴禄贞正在石家庄准备组织燕晋联军,决定北上攻打清廷老巢北京.但在7日凌晨,吴禄贞和参谋张世膺、副官长周维桢被刺杀于石家庄火车站.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发布《奖恤吴禄贞等令》,追赠吴禄贞为大将军,张世膺为右将军,周维桢为大都尉.1913年1...  相似文献   

3.
《纵横》2011,(10):29-32
吴禄贞(1880-1911),湖北云梦人,字绥卿。祖道享,优贡,黄坡公安学官。父利彬,县学生。累世以儒学传家。禄贞年十七人湖北武备学校,以官费至日本士官学校习陆军。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唐才常起兵于汉口,禄贞自日本潜归,拟据大通以为声援。事泄,唐被杀,禄贞遁回日本。  相似文献   

4.
在清末筹备立宪的过程中,各省陆续成立了谘议局。谘议局是省议会的“预备”,也就是省一级立法机构的雏形。直隶省于1909年10月14日成立了谘议局,但是与各省的情况不同,直隶省的谘议局先后用了直隶谘议局和顺直谘议局两个名称。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直隶省的谘议局在筹备期间和成立之初一般被称为直隶谘议局筹办处或直隶谘议局,有关报道也称之为直隶谘议局。如直隶谘议局筹办处成立后,拟定了一系列有关筹办谘议局的具体细则,《东方杂志》第五年(1908)第九期登载了有关谘议局的一系列相关文件都是以“直隶谘议局”相称的,如《直隶谘议局筹办处…  相似文献   

5.
正在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上,杨靖宇部署和指挥的西征,是一次极具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力促进了全国抗日高潮,被党中央评价为"是东北抗日联军同由陕北向长城移动中的抗日红军相呼应的首次试探"[1]。瓦窑堡会议确立毛泽东的战略方针1936年夏秋之间,杨靖宇的全部精力集中于组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和筹划西征,这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杨靖宇和东北抗日联军坚决贯彻瓦窑堡会议精神,执行以  相似文献   

6.
1909年6月,直隶总督杨士骧病逝,朝廷急调两江总督端方补任。直隶总督为疆吏领袖,为人瞩目。端方上任后不久,朝野喧传端方将被调入军机处,舆论认为他行将大用,但在11月下旬他却突然被革职,政情的诡谲变幻真是出人意料,端方因何缘由被革职?  相似文献   

7.
张绍曾与“滦州兵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华北地区发生了以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为首的新军将领用武力逼迫清廷实行立宪的“滦州兵谏”,并与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策划“立宪军”、密订联合进占北京的计划。虽然他们的活动前后不到十天就宣告失败,但在当时革命  相似文献   

8.
正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一行,匆匆离开北京,一路奔波,最后在古都西安落脚。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联军相继退出北京,"西狩"一年有余的慈禧与光绪"两宫",从西安起驾,取道河南、直隶,  相似文献   

9.
孙燕京  周福振 《清史研究》2005,2(3):103-108
爱新觉罗·善耆(1866-1922年),字艾堂,满洲镶白旗人,第十代肃亲王。善耆积极参与新政,同时又主动联络革命党人,“曲意交欢革命党”①,成为20世纪初十年政治舞台上一个较为开明的上层亲贵。一、任用、宽容与策略清末地方督抚和朝中大员不管政治倾向如何多不敢任用新知识分子。在他们的眼中,这些人“昌言排满”,多与政府作对,是极其危险的破坏分子,所以在任用新人时往往慎之又慎,生怕遇到自己的“掘墓人”。1902年,留日士官生吴禄贞毕业时,日本人福岛寄书询问张之洞,“禄贞练习成材,弃之可惜,公如不用,吾将留归日本籍;如用之,不得借故杀害”。…  相似文献   

10.
<正>滇粤桂援赣联军军用票有1元、5元、10元三种面额,所见各书均标为1916年5月至7月护国军军务院时期纸币。据丁张弓良文说:"民国5年(1916)5月8日,由梁启超拟以的护国军军务院宣告成立,统筹全国军机,施行战时及善后一切政务,以代行北京国务院的职权。于是军务院编定滇粤桂联军,准备分道出师,讨伐袁世凯军队"1;又吴筹中等说:"粤滇桂援赣联军军用票。公元1916年5月,护国军军务院宣告成立,当时曾编就粤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直隶州曾相当普遍地出现于中国的大多数省份 ,其数量超过了元、明两代。清代前期 ,中央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明代施行过的复式三、四级政区层次被完全简化成单式的省 -府 (直隶州 ) -县三级制。而在简化层级的同时也实现了府的幅员的缩减 ,进行这一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增置直隶州。所以 ,直隶州的调整、变动成了清代前期行政区划改革中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莲池书院法帖》是清道光十年(1830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其家藏唐以来名贤墨迹和旧拓命人摹刻上石的,因刻石原嵌于莲池书院南楼壁间,故名《莲池书院法帖》,目的是让人们观摩学习。莲池书院建筑被英、法、德、意四国联军毁圯之后,刻石移入高芬轩两  相似文献   

13.
寂寞经年终被人识1996年11月19日,我应邀参加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诞辰95周年纪念会。尽管离开会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中央民族大学的礼堂却挤满了人。若不是第一排留着记者席,恐怕我也得跟那些学生和远道赶来的教师们站着旁听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宁可站在过道上,也要参加一位在12年前就去世的老人纪念会呢?为了方便读者的记忆,让我用最简单的方法来介绍吴文藻吧。他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丈夫。我这样介绍吴文藻,并不是想借冰心耀眼的光环为吴文藻的形象涂上一抹亮色,而是想说明冰心在作家群中受人爱戴而吴文藻在社会学界也同样受人景…  相似文献   

14.
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直隶是晚清时期全国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位居全国之首。本文分三部分探讨了晚清直隶灾荒的时空分布规律、影响及减灾措施。第一部分,主要以水旱灾为例,从其时间、空间分布特征来论述晚清直隶灾荒的严重性。第二部分,阐述晚清直隶灾荒不仅造成社会经济的衰退,人员的流徙或死亡,而且还引起了人们心理的震荡,从而造成了社会秩序的紊乱,激化了社会矛盾。第三部分,探寻晚清直隶减灾的措施,尽管减灾措施在传统的备荒救灾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其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总体上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5.
<正>刘云阁,曾用名刘云楼、李林。1918年11月20日生于辽宁省建平,1933年10月参加珠河反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前身),1937年8月入党。战争年代曾任抗日联军三军三团战士,松江省军区第四科科长、省军区副官长并兼任哈尔滨市公安总局总监、哈尔滨市特别警察大队长。此文根据刘云阁生前所记文字材料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6.
<正>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定,有一所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总督衙署——直隶总督署。1988年,它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家文物局、旅游局和河北省、保定市有关部门的重视下,不久的将来,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将向人们展示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浓郁的时代风采。对直隶总督及其衙署的研究,是文物、古建筑及河北地方史志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本文仅略作述论,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孙浩 《中国钱币》2015,(2):22-28,2,5
<正>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爆发,华北地区唯一具备机器造币能力的北洋机器局东局被联军攻占,破坏殆尽。尔后该地被法国占用作为军营,未能原地重建。次年九月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暨北洋大臣,大力推动新政,提倡"练兵、制造二者相辅相成",废科举、办新军、设学堂。经朝廷批准于隔年在山东德州择地新建"北洋机器制造总局",仍简称北洋机器局,原铸造银洋所1没有恢复。袁世凯另请设立造币专门机构,此即"北洋银元局"成立缘由。  相似文献   

18.
在辛亥革命“首义之区”的武汉三镇,有两尊孙中山铜像分别耸立在武昌和汉口的繁华街区,它们不仅寄托了武汉人民对孙中山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而且富有象征性地展示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历史联系。1911年10月IO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从形式上看与孙中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起义爆发之日,孙中山远在美国。然而,这场革命正是在孙中山的旗帜下进行的,是他的思想和人格所培育和影。响的一代湖北革命志士所成就的。早在1897年,湖北留日学生吴禄贞、傅慈祥等即在日本会晤了孙中山,此时孙中山正在海外广泛联系革命同志,这可谓是孙中山接…  相似文献   

19.
1894年9月17日,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丧失了5艘战舰,却连一艘日舰也没能击沉。10月24日,日军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11月6日攻占金州,翌日又轻取大连。在旅顺岌岌可危之际,北洋海军竟坐视不问,退守威海卫。11月16日,光绪皇帝颁谕,以旅顺告急,丁汝昌统率海军不力,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带罪立功,以观后效。同日,皇帝召见直隶候补道徐建寅,命他前往北洋察看。17日,军机处又转给徐建寅一道谕旨,进一步指示查验北洋海军的有关事项,并要求将查验结  相似文献   

20.
陈夔龙是清季政局中的关键人物,然“时抱慊慊之惧,而不愿居赫赫之名”。1909年11月调任直隶总督。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政治态度极为保守的陈夔龙一方面积极为清廷建言镇压武昌的革命者,一方面在直隶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消减革命带来的恐慌心理以维护社会稳定,坚决拒绝立宪派士绅的独立请求,防范和镇压新军及革命党人的活动。陈夔龙于清帝退位前挂冠而去。作为一名具有名教纲常思想的中国传统士大夫,忠清和守土安民之信念,是其在辛亥革命中行为动机的归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