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从清入关后东北的文化状况、封禁政策的提出及实施、流人文化的形成及内涵三个方面对东北的流人文化进行探讨,认为清的入关使东北文化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但封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却为流人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流人文化成为封禁时期东北文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清政府对蒙古、东北封禁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对蒙古、东北封禁政策的变化赵云田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逐渐改变了对蒙古、东北的封禁政策,允许汉族人民前往垦荒种植;《辛丑条约》签订后,封禁政策全面废止,汉族人民进入蒙古、东北等地出现高潮,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清政府改变对蒙古、东...  相似文献   

3.
清代以来,东北民间自发形成了许多团体组织,主要以民间祭祀组织、民间同业组织、民间同乡组织、民间宗教组织为主。在近世现代社会团体并不健全的情况下,民间组织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凝聚了群体,整合了力量。由于民间组织集合了一部分基层民众,时常受到来自官方的监督和控制,但这些组织也在利用一些手段寻求生存的空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了平衡。近代社会变迁加剧,加之官方对社会控制的加强,传统民间组织渐渐被现代性的社会组织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13益突出,人类开始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反思自身的活动,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研究的兴起。国际社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生态环境演变,并于1972年由联合国首次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专门讨论这一重大问题。该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广大民众和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开始进入史学,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新领域,13益得到多方学者的重视,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成为史学研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清初以来,关内向东北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它对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早在上世纪40年代,吴希庸先生就曾指出:“若不日jj悉于东北移民之史,必无法了解全部东北史,尤无法了解东北社会经济史”(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东北集刊》1941年第2期)。因而,东北移民问题,历来是史学领域一个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清代鸭绿江流域的封禁与开发张杰东北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清入关之后,为了保护其"龙兴重地",于顺治年间在盛京(辽宁)地区修筑了柳条边。盛京柳条边又称"盛京边墙"或"老边","盛京边墙,起至凤凰城,北至开原县,折而西至山海关接边,周围一千九百余里,共十七边...  相似文献   

7.
论乾隆朝蒙地的封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乾隆朝蒙地的封禁政策刁书仁清入关前,蒙古各部相继归附,清朝于此建立了以八旗制为基础,又保留蒙古固有特点的盟旗制。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清朝实行隔绝蒙汉两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民族隔离政策。其中禁止汉族民人到蒙古地区开垦土地是民族隔离政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清朝入关以后,封禁蒙古,时间长,约有二百余年;范围广,南靠长城边墙,北达中俄边界;内容多,概括有人口的封禁、地域的封禁和资源的封禁。尽管清朝推行严厉的封禁政策,蒙古地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还是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畜牧业基础上,出现了较发达的农业,其它行业如手工业、商业贸易及城镇交通业也都较前一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而这一切变化的枢纽,是人口迁移和经济开发。从现代生态学角度分析,当时的生物和环境之间达到某种谐调关系,草原生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本文重点分析封禁政策与人口迁移,经济开发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柳条边、印票与清朝东北封禁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在东北修筑柳条边和实行印票制度,向来被治清史学者视为东北封禁的开端。本文以大量事实说明,清政府为扭转陪都盛京面临沙俄入侵和经济残破的严峻形势,于顺治、康熙两朝连续5次颁布辽东招垦令以鼓励民人出关开垦。直至乾隆初,清政府一直实行东北招垦。文从国防需要、民族团结、行政管理、人参贸易等各个方面对柳条边和印票的作用给予了全新的解释,并指出东北封禁应以乾隆五年颁发的一系列封禁令为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东北的各种矿产蕴藏丰富,自古就有发掘,从汉朝起各朝都有出产金、银、铜、铁、铅的记载。进入清代后,东北的开发自南向北推进,矿业的开发与此并之。总结清代东北矿业发展的水平,分析其中发生的新变化,研究阻碍矿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从中引出深刻的教训,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而且对于当前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在东北实施的一系列与马有关的制度主要包括大凌河马场的设立和驿站、驿马的设置。顺治五年,清政府为了征战之需,在东北辽西设立大凌河马场,马场对维护和巩固清统治者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军事作用。清代末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财政紧张,管理不善,致使马场每况愈下。1905年,大凌河马场全部放垦,马场也宣告结束。而驿站和驿马的设置,不但便于清朝皇帝的东巡祭祖、朝廷官员的往来、中央命令的下达以及地方情报的上传,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东北地区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联系。本文以大量史料为依据,通过探析清政府在东北实施马政的情况,进一步考察清代马政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2.
清廷对黑龙江的封禁政策,严重影响黑龙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但对此重大课题,很少有人专题论及。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一 清廷的封禁政策由来已久。对黑龙江的  相似文献   

13.
正捐输又称捐助、报效,是指臣民将个人财产捐献给国家的行为。中国历史上的捐输可追溯至汉唐时期,当时偶有发生;宋明时期的捐输主要集中于灾荒赈济。至清代,政府出台系列政策加以鼓励,不论是赈济、仓储、地方公共工程等地方公共事务,还是战时军需筹集,捐输均成为重要的经费来源,是地丁、盐课、关税等常规财政收入之外国家汲取社会财富的重要渠道,为政府在短期内筹集数百万两甚至数千万两白银提供了可能。对清代捐输的考察有助于我们重新评估清代的国家财政制度,反思清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行宫是古代帝王巡幸驻跸之所,清代先后兴建了100余座行宫,帝王常在驻跸行宫期间处理朝政、接见使臣、举行重大政治活动,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对清代行宫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详悉的学术史梳理,同时总结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为行宫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新疆马政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新疆马政述评王东平马政,亦作马正,是指我国历代政府在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买等方面所实行的管理制度。由于在近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出现之前,马匹一直在军事领域和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而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马政。新疆自古盛产良马,清...  相似文献   

16.
正"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礼乐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2页)。教化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化直接关乎地方风化、社会秩序、国家治理,乃至治乱兴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历代的统治者均十分重视教化。清朝统治者也倡教化以稳定社会。关于清代教化的研究,自清季民国以来,渐有成果零星出现,但多以各类专门研究中略有涉及为主。如孙俍工《戏剧作法讲义》(亚东图书馆,1925年)  相似文献   

17.
正清代学术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峰,其中目录学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人自己就对本朝目录学进行过研究,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专列"目录题跋"一节,对部分清代目录学著作进行过简要概述;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也涉及众多清人藏书目录。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清代目录学研究主要集  相似文献   

18.
自1627年后,中朝双方对两国边界犯越行为明令禁止,然虽然朝鲜严格执行禁越政策,清朝也对朝民犯越行为采取强硬态度,但中朝边境朝鲜人犯越事件仍然屡禁不止.本文通过对丁卯之役后至同治以前这一时间段朝鲜人越境入中国东北的原因及动机进行探析,以求从一个侧面探视与解析清朝封禁时期中朝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康熙十六年(1677)《铁岭县志》问世,到宣统三年(1911)清朝灭亡,清代东北地方志修成119种,其中亡佚11种,现存108种。在康熙年间编修《大清一统志》推动下,盛京地区修志事业兴起;乾隆年间成书的两部《钦定盛京通志》,由乾隆皇帝下旨敕修,于军机处方略馆中纂办,体现统治者对发祥重地编修通志的重视,是官方修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东北地区人口剧增,新设一批府厅州县,相应带来规模空前的修志热潮,既对旧有州县志进行了重修,新设州县也开始编修方志,其中乡土志数量尤多。清代东北方志的纂修历程,反映出清代东北边疆内地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驿站是国家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进行通讯联络和交通运转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传达统治者的意志和命令,加强对地方统治的重要工具。同时,驿路的开辟和建设,又有力地推动着整个交通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