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到家中,儿子正在熟练地骑小自行车玩。儿子从出生到今天,不到3年的时间里,属于他的车(学步车两部、睡车两部、推车两部、骑车三部)前后10辆有余。我脑海里闪现出我19年前亲手组装的自行车,也是我一生最珍贵、最难忘的自行车。那是1979年5月,我在海军通信学校一系四队当文书。由于我们是新组建的学员队,底子很薄,连必需的自行车也没有。眼看别队的文书办事能骑上自行车,实在眼红。每次我向队领导反映,队干部都难为情地说:“咱们是学员队,什么都需要添置。经费又紧张,自行车的事往后放一放吧!话又说回来,就是钱有了,工业卷也没有呀!”一天,…  相似文献   

2.
《环球人物》2021,(8):40-41
2021年4月8日,在英国汉普郡南安普敦,世界最古老自行车俱乐部皮克威克自行车俱乐部的主席斯图尔特,骑着一辆奇怪的自行车上了路。他身着传统的俱乐部制服,“骄傲地”骑着,吸引了一个骑平衡车的小男孩的好奇。斯图尔特向小男孩打招呼,也许是在邀请他来场自行车比赛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才有真正国产的自行车。那时候买什么都要凭票,我好不容易积攒了几十张工业券,央求在自行车厂做油漆工的表兄,终于争购到一辆淡蓝色的凤凰牌女车,那真比过节还高兴。 因为那时候坐公车上班每月的补贴是3元,而骑自行车的补贴是2元,买公车月票得自己掏6元,这样一进一出的交通费,相当于我工资的八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南方人物周刊》2008,(7):82-83
1986年,大学毕业刚三年,年轻的丰田公司员工松井秀司第一次来到中国,辽阔的天安门广场以及这个国家庞大的自行车人群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略显寂寥的长安街上,"汽车不多,不过感觉好像1/3都是丰田车,就是最老的那种皇冠。"  相似文献   

5.
在暑假里     
正在暑假里,发生了许多事,这些事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有的亮,有的暗,现在就让我拾起最大最亮的那颗星给大家看一看吧,那就是我学骑自行车的事了。一辆新自行车摆在我面前,我激动不已。"学骑自行车最重要的就是握住车把手,保持平衡。"我听着妈妈的讲解,心想:那还不简单。还没听周全,我便不屑一顾起来,一脸厌烦,不就是要保持平衡,谁不会呢?看来骑自行车也没什么难的。开始实战演练了。我自信满满,昂首挺胸地走到自行车前。妈妈说:"你是初学者,还是我来教  相似文献   

6.
荷兰这个国家地势非常平坦,城市都很小,像首都阿姆斯特丹这个最大的城市,人口也不足80万,最方便最环保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荷兰上自女王,下至几岁的顽童,人人都会骑自行车,人人都爱骑自行车,而且人人都有一辆自行车,很多人还有两辆。荷兰有1600万人口,但自行车就有1800万辆。在高速公路上可见到汽车的支架上架着自行车,那是度假用的,都比较好,一般在城里边用的就比较差一点。在公路上常常会碰到青年们骑着车子聊天。自行车都刷着鲜艳的颜色,如嫩绿、粉红、银白,给城市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闫勇 《旅游纵览》2014,(7):16-21
<正>为什么说荷兰才是自行车王国一直以为中国是自行车王国,人多车多。记得小时候满街都是骑车人,每家都有几辆自行车,我个子刚跟自行车一样高就开始学骑车,调档骑着自行车满街跑。我曾经拥有过两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第一辆是个黄色斯普瑞克变速车,工作后攒了几个月的工资买的,然而骑了不到仨月就被偷了,心疼了好久。多年后为了去青海湖骑行就又买了第二辆自行车,  相似文献   

8.
鸠·鸠杖·鸠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鸠杖、鸠车在汉代甚为流行。对于这一文化现象,作者在对鸠的原始造型及其文化含义作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鸠杖、鸠车在汉代受到青眯的原因,指出鸠杖、鸠车流行于汉代是当时尊老爱幼之风甚盛的物质体现。  相似文献   

9.
学车记     
正今年我十岁了,爸爸终于给我买回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这辆车多漂亮呀!蓝色的外壳上绘着橘黄色的花纹,让我爱不释手,恨不能马上骑上它威风威风。这天雷雨过后,空气特别清新,爸爸就把我心爱的自行车拿出来教我学骑车。一开始,爸爸让我双手扶着车龙头,给我讲双脚如何配合好。  相似文献   

10.
酷品     
会飞的自行车"想象一下,一辆完全由喷气动力推进的会飞的自行车!"这种妄想是否吓着你了?瞧瞧设计师Norio Fujikawa的概念杰作——可乘驾又可滑行的JetBike。我们并非生活在乌托邦,嘈杂的车喇叭和拥挤的交通构成了大街上的现实世界,一些幸运的家伙可以避开这样恼人的高峰时段,但对大部分不幸的人而言,这样的概  相似文献   

11.
那一双手     
正星期六下午要骑自行车去上课。我提前一个小时把车推到门口,想给车胎打下气。在门口停好车后就进屋找打气筒。依稀记得是放在柜子里的,但我却没找到,像无头苍蝇一样转来转去。一旁蹲在门口就着午后阳光读报的父亲抬起头来,问道:"找什么呢?"我嘿嘿一笑:"打气筒,给车打下气。"他就没再说什么,慢慢站起来把报纸拾掇一下,出去了。我仍继续找打气筒,没怎么在意父亲的去向。  相似文献   

12.
那一双手     
徐倩 《南京史志》2014,(4):15-15
星期六下午要骑自行车去上课。我提前一个小时把车推到门口,想给车胎打下气。在门口停好车后就进屋找打气筒。依稀记得是放在柜子里的,但我却没找到,像无头苍蝇一样转来转去。一旁蹲在门口就着午后阳光读报的父亲抬起头来,问道:“找什么呢?”我嘿嘿一笑:“打气筒,给车打下气。”他就没再说什么,慢慢站起来把报纸拾掇一下,出去了。我仍继续找打气筒,没怎么在意父亲的去向。  相似文献   

13.
齐洋 《风景名胜》2020,(2):0165-0165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水利工程,这与传统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黄河水车做为黄河沿岸劳动人民主要的提灌工具,在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黄河水车为纯木结构建筑,造型简单,结构合理,雄浑粗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给黄河两岸增添了独特风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车由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其经济功能逐渐衰落。现在的水车已失去的灌溉的功能,更多的成为黄河沿岸景观的一部分。但其设计特点、构思都体现了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14.
在近年欧美盛行的"反汽车"运动中,自行车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荷兰的自行车数量和人口数量相当,美国给骑自行车上班者发放补贴……其中,有一个美国人把这项环保运动贯彻得最为彻底,他不仅骑车、造车,甚至连制作自行车的原料都选取最为环保的材质——竹子,颠覆了以往的造车理念。克雷格·卡尔菲,这位美国最优秀的自行车制作者之一,最近骑着竹子自行车走进了非洲。  相似文献   

15.
酷品     
《南方人物周刊》2011,(44):128-128
骑车机器青年 高科技机器人已经吸引不了人们的眼球,除非这家伙会骑白行车。这个名叫Primer V2的机器人,采用人车一体的设计模式,骑自行车时,四肢灵活自如,停车时甚至派头十足地双脚着地。他可不是文艺青年,他只是为了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6.
郭承萱 《世界》2009,(6):92-95
在很多时候,交通工具早已超越其最初的功能。成为一个实现梦想的载体,在欧洲尤其如此。无论高高在上的豪华私人飞机,还是平易近人的自行车,都能带给你一段永生难忘的旅行记忆。  相似文献   

17.
单车走花海     
朱子畅 《世界》2009,(6):104-105
在荷兰,骑自行车被看做是一项最潮流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海平面以下的国度,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骑着自行车在平坦的公路上惬意前行。  相似文献   

18.
自行车     
厉彦林 《神州》2014,(7):63-63
<正>青年时代的自行车,已经离我们远逝,可那美好的记忆依然鲜活。其实简单平实的生活,更让人留恋和回味。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对自行车都有着诸多幸福的感觉和美好记忆。我真正触摸到自行车或者说是第一次学骑自行车,还是在上高一的时候。那天,在村里开粉笔厂的舅舅骑自行车来我家,前几次我曾偷偷爬上自行车原地蹬一阵子,听着链条"嗞嗞"作响,挺开心的,这天我把自行车偷偷推到南边生产队的场院里,让我叔帮我学骑  相似文献   

19.
自行车王国     
肖复兴 《文史月刊》2012,(10):14-17
自行车是外国人的发明,但绝对是中国人的专用。普及率,除了筷子,大概就数自行车了。走在中国的任何地方,无论是再大的城市,还是再偏僻的乡村,哪怕只是一条羊肠小道,你有可能看不见别的,却都可以看得见自行车。如果赶上北京或上海这样大城市的上下班的高峰时期,大街上自行车车轮滚滚汇成的涌洪流,赛过  相似文献   

20.
五寨的游伏     
丁杰 《文史月刊》2007,(10):63-64
正值盛夏,按农历来算为初伏的第一天,我来到了山西省五寨县。只见县城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到处是人,遍地是车。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平和的脸上全都覆盖了一层节日的喜气;不管机动车还是自行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