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恩收 《文史月刊》2009,(11):36-36
邪教与道门在历朝历代都曾出现过。 这有很多例子。前几年出现的“法轮功”,就是一种邪教组织。解放初期在华北数省泛滥的“一贯道”,也是一种反动的邪教组织,或称反动“道门”。  相似文献   

2.
宋代“衣服变古”及其时代特征——兼论“服妖”现象的社会意义刘复生中国古代传统地把服饰看作是“礼仪”的一部分。同前代一样,宋朝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服饰制度,三百余年间,尚文尚质,服饰“或因时王而为之损益”①。服饰的具体制作或有不同,但服制维护上下等级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于近几年喧嚣一时的法轮功”邪教,极有必要揭示其与明清邪教相似之处,以便让人们看清它的历史根源和庐山真面目,从而展开有针对性的斗争。 将“法轮功”跟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教门即明清邪教进行比较,其相似之处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太史公作《史记》,自言“拾遗补阙,成一家之言”,然终成不朽之作。《史记》“藏之名山”以“俟后世圣人君子”。敝刊不敢以名山自况,而俟圣人君子之心则同。故辟此“百家争鸣”栏,专收“一家之言”。亟待读者诸君赐稿,或有一得,或有新解;论不必多,能言之成理;文不必长,能自圆其说。在作者为一家之言,在敝刊,乃至钱币学界,则百家争鸣之局成矣。  相似文献   

5.
续志必须记述同“法轮功”邪教斗争。设专记集中记述,有利于揭露“法轮功”邪教的反动本质,有利于后人对志书资料的使用,有利于编者操作。要写好专记必须明确记述要点;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6.
战国平阳刀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世战国货币中,有一批传为山东博山出土的刀币,正面或有“明”字,或无字,背面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字,字形诡异,不易识读,旧多称为博山刀。1978年,我们发表《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将博山刀背文第一字释为从“邑”从“竹”从“膚”之字,并指出即地名“莒”之专字。此后,汪庆正同志又认出第二字为“冶”,李学勤同志对币文的释读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  相似文献   

7.
“契丹直”是五代北宋时期以契丹降人或契丹归明人建立的一种特殊军事组织,始见於晋王李存勖时代。北宋初,循五代旧制复置契丹直,并作为禁军诸班直之一长期存在,直至神宗熙宁间才被废去。关於“契丹直”的词源、词义,一般认为它出自契丹语,“直”即表示身份、职业之词尾或。且五代两宋时期禁军诸班直之“直”,亦有可能与契丹直同源同义。  相似文献   

8.
《宋史》卷一百六十二《职官志》:“都承旨,旧用院吏递迁,熙宁三年,始以东上阁门使李评为之,又以皇城使李绶为之副,更用士人自评、绶始。”其中“熙宁三年”是错误的记载。《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四:“(熙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东上阁门使李评为枢密都承旨,都承旨旧用阁门使以上或大将军,其后专用枢密院吏,而更用士人复自评始。”《文献通考》卷五十八《职官考》亦把李评任枢密都承旨的时间记载为熙宁二年,因此,李评除授枢密都承旨当在熙宁二年八月。  相似文献   

9.
“洪泽”之名,一般认为始见于隋。《洪泽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大事记载:“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至破釜涧时遇雨,大水流泛.破釜塘漫溢,遂名之曰‘洪泽浦’,洪泽之名始见”。《洪泽湖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大事记载:“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八月,炀帝乘龙舟经都梁、破釜等地巡游江都。至破釜塘,适逢大雨流泛,炀帝遂为之易名‘洪泽浦’,‘洪泽’之名始此”。  相似文献   

10.
“眼镜”是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简单光学器件,它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舶来品,正所谓:“古未有眼镜,至有明始有之,本来自西域,”西方制作的眼镜片均为玻璃制品,其有明代宣德年间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1.
关于楚的始国问题,目前史学界仍存在着分歧。或认为楚始国于鬻熊之时,或认为楚始国于熊绎之时,或认为始于熊通,或认为始于熊赀,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就此问题,谈点个人的浅见,以期抛砖引玉。在弄清楚的始国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楚族的形成。《汉书·艺文志》云:“鬻熊,周封为楚祖”,并说“楚鬻熊居丹阳。”鬻熊之时楚得到周王赞封而正式承认其族属,鬻熊自然为楚立族之先人。《史记·周本纪》云:“西伯文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刘向《别录》说:“鬻子名熊,封于楚。”这里的鬻子就是鬻熊。可知鬻熊此时已归服了周室,并在周室担任了官职。《楚宝》载:“鬻熊……年九十始见于文王,王曰:‘噫老矣。’鬻曰:‘使臣捕兽已老矣,若使坐策国事臣年尚可。’文王善之,遂以为师。”《史记·楚世家》也载鬻熊  相似文献   

12.
地方志是华夏化的宝贵遗产,编修志书乃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方志化源远流长,“方志”,一词始见于儒家经典的《周礼》,其日:“诵训,掌道方志。”又日:“小史,掌邦国之志。”或日:“外史,掌四方之志。”故而学术界一般认为,地方志大约滥觞于周代,举凡“百国宝书”之鲁《春秋》、晋《乘》、楚《寿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对部分邺城遗址周边东魏北齐墓志出土地点的记述不一,将志载墓主下葬地点与前人记述的出土地点相对照,可以判明墓志的出土地点,并可得出以志载墓主下葬地点推断墓志出土地点的标准:志载葬地为“邺西北X里”且X大于等于5,或有“魏之西陵”“武城之北(西北)”“漳水之阳(北)”“紫陌河之阳(北)”等语,其出土点当为河北省磁县;志载葬地有“邺西南”“野马岗”或“西门豹祠西(东)南”等语,则出土点当为河南省安阳县。  相似文献   

14.
引言邪教组织“忠孝节义世界大同国务院” ,简称“忠孝大同党” ,在黔西南州普安县虽已灭亡了17年 ,但这一邪教组织在普安造成的恶劣影响 ,致使两千多群众受害上当。以史为鉴 ,现将此案批露出来 ,引为历史的教训。邪教“忠孝节义世界大同国务院”在普安的形成及其发展邪教“世界莲花国、忠孝节义大同党”被云南省富源县、贵州省盘县两地公安机关共同摧毁后 ,这个邪教的首要分子焦有德、尹小菊侥幸地逃避了打击焦有德、尹小菊二人贼心不死 ,结为夫妻 ,于1981年9月秘密地潜逃到普安县青山区泥堡乡一带 ,以看相、跳神、打鬼为掩护 ,继续…  相似文献   

15.
招远血案     
全能神教,又叫“东方闪电”,也叫“实际神”。由邪教“呼喊派”分化衍生而来。在1995年11月,就已经被认定为邪教组织。  相似文献   

16.
“积谷防荒”——由各个地方自行筹贮一定数量的粮食,用以调剂余缺、赈灾济贫,所谓“不动帑,不劳民”,“不假胥吏,不惊市廛”,而“以防天时之不常,济地利人和之不及也”,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积谷的存贮处所和经管单位为义仓或社仓,因而在历史古籍中,一般称之为“义谷”或“社谷”,至民国时期始总名为“积谷”。义仓和社仓有所不同,按照《大清会典》的划分,“凡民间收获时,随其所赢,听出粟麦,建仓储之,以备乡里借贷”者曰社仓;“凡绅士  相似文献   

17.
《史记》载郑桓公“初封于郑”,后世以古今地名对照法言之,多谓在京兆郑县,实有可疑。由于司马迁有以诸侯国所徙之都误作始封之地的实例,惯于将诸侯定都时间长且影响力大的都邑作为初封之邑的书写倾向,故《史记》之载反不如《世本》所记桓公初封棫林,继迁拾地之说具体而合理。关于“棫林”的称名,后世多误为“咸林”,可能是受到郑玄《诗谱》及孔疏的影响。其实棫林之地于《左传》中两见,许地棫林与桓公始封地关联不大,似可排除。而秦地棫林位于泾水之西,或可与之系联,据此推考棫林地望并不在郑县(今陕西华县东),而应在陕西扶风一带,或即桓公初封之地。至于首迁之拾地,则与郑县密不可分,可视为郑国东迁前的旧郑。  相似文献   

18.
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君啟節始见(?)字。舊说或以为居字,或以为(?)字。新版《金文编》主後说,理由是“節内另有居字作(?)”。今包山32号简“所死於其州者之居后(?)族”,居和(?)連文,釋文作“居(?)”,甚是,《说文》:“(?),(?)也。从尸得几而止。”按凥即(?)之異体,字並从几。《说文》凥注音作“九鱼切”,實误。當逕讀为(?)。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近世学术形成之“显学”,莫不与地下爱宝有关,致学人得以据此新“有”以印证故“有”,或以故有之学以相稽推究而深探其本,遂发展成为所谓“甲骨学”、“敦煌学”者是,惟“客家学”则由“无”所据而由广东兴宁罗元一先生(1906-1976)触类旁通,于缺乏大量史料中别取蹊径创立建构而来。或日自1930年先生始立“客家学”(Horrology)名辞后,客家学之研究遂为世人所重。自先生开此一门研究客家民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学科之风气至今,已演为国际“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史籍所见尧都之“平阳”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一带是可以肯定的。“王文”所采信的皇甫谧《帝王世纪》“帝尧始封于唐, 有徙晋阳, 及为天子, 都平阳。平阳即今晋阳, 即太原也”之说法根本就是错误的。考古学提供的一条重要线索, 陶寺遗址的地理位置与古文献记载的“尧都”地望相合, 其放射性碳素年代 (距今4200—4400年之间) 也与古史传说中“陶唐氏”兴盛的年代基本一致。先秦“太原”指晋南, 现在的太原是战国末期才出现的地名。太原始称晋阳则是汉以后的事。太原之“晋阳”没有早于春秋之前的考古发现。太原之“晋阳”与唐叔虞之封地无涉, 与“尧都平阳”更无涉。今临汾塔儿山周围的汾浍平原地带就是当年“唐尧”统治的“唐国”属地, 其“帝都”之墟当为今考古发现的山西襄汾之陶寺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