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及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晚年,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遭遇“文革”,虽然由于有“红色科学家”之谓而免于大吃苦头,但他无法理解这灾难性的对人、对文化、对人类一切有价值东西毁灭的“革命”,他在日记中记下了对那疯狂年代的感受。循着《一位科学家“文革”中的心路》一文,我们看到了这位正直的科学家的困惑迷惘,再次体会到了“文革”的残酷。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人曾经非常自豪地赞扬他们伟大的科学家莱布尼茨,说他"一个人就是一个科学院"。在中国的东汉,也有这么一个全能型的科学家,他就是张衡。张衡首先是一个卓越的天文学家。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2015,(8)
<正>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能够获得这一科学界的殊荣成为了众多科学家的期望。而如果一位科学家能够两次摘取诺贝尔奖桂冠,在很多人的眼里,他将与传奇划上等号。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是继玛丽亚·居里、莱纳斯·鲍林、约翰·巴丁之后,第四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一词是舶来品,它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兼哲学家费米尔创造的.1840年,费米尔在一次演讲时说:“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的耕耘者,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个适当的名称,我想称呼他们为‘科学家’.”科学家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是“scien”,即了解的意思.有人曾对科学家下过这样的评语,说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精细的实验、谨慎的分类、证据的搜集、结论的判断等素质”.  相似文献   

5.
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粹暴政下的文化清洗运动,使美国知识界的领导人看到了通过接受德国流亡科学家来发展美国科学的良机。他们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私人性资助团体一起采取种种措施,化解了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为接受德国流亡科学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纳粹德国战前扩张政策的成功以及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制造出了事关生死的威胁力,迫使绝大多数德国流亡科学家彻底放弃了继续留在欧洲诸国的幻想,并与来自欧洲沦陷国家的流亡科学家一起,形成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流亡美国的高文化素质难民潮,从而完成了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最具历史意义的洲际移转。  相似文献   

6.
《文物》1954,(9)
阿尔泰山区的古迹很久以来受到苏联科学家的重视。二十五年前,科学家就已开始研究这里的一座墓岗,里面埋葬着二千五百年前居住在阿尔泰山区的部落的酋长。在考古学家鲁  相似文献   

7.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我们有过多少疯狂的运动啊!科学家们头脑为什么会发热,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科学家作为在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有特殊建树、特殊成就的专业人士,是头脑冷静、严谨客观、讲科学的人,因而人们把更多的信任与依赖投注在他们的身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家是社会良知的体现,是民众心目  相似文献   

8.
一支苏联考古队从埃及带回一具木乃伊.怎么也确定不了木乃伊存在了多长时间,科学家们找来了克格勃帮忙.克格勃忙了个通宵,然后告诉科学家们说,木乃伊的准确年龄是3140岁.科  相似文献   

9.
战后美国的科技政策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联邦政府在国家决策层中设立了负责科技事务的职位,并开始将大量联邦资金投入到支持国家冷战目标和保障国家安全而进行的科研项目上;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也由疏离政治转而融入举国一致的冷战中。这一变革始于冷战初期,到肯尼迪执政时期才最终转型成功。本文试图从美国空间决策的角度探讨科学家在美国冷战决策和政府科技政策转型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家和科学研究又是怎样通过与国家政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而被“冷战化”的。  相似文献   

10.
张杨 《世界历史》2006,11(1):31-38
战后美国的科技政策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联邦政府在国家决策层中设立了负责科技事务的职位,并开始将大量联邦资金投入到支持国家冷战目标和保障国家安全而进行的科研项目上;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也由疏离政治转而融入举国一致的冷战中。这一变革始于冷战初期,到肯尼迪执政时期才最终转型成功。本文试图从美国空间决策的角度探讨科学家在美国冷战决策和政府科技政策转型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家和科学研究又是怎样通过与国家政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而被“冷战化”的。  相似文献   

11.
视野     
《南方人物周刊》2012,(29):17-17
据BBC网站8月17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新发表在业内权威期刊《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发现的男性避孕药物在老鼠身上的实验已经获得初步成功,它可以使得雄性老鼠暂时不育却同时不妨碍它们的性欲。对此,科学家们认为,  相似文献   

12.
原子弹的出现和使用,使美国参与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产生了"双重焦虑":既担心核武器的巨大摧毁力可能毁灭人类文明,又顾虑分隔化管理体制可能摧毁科学自由,并使科学研究成为军方黩武主义的囚徒。为了消解"双重焦虑",美国原子科学家开始讨论如何合理控制核能的问题。一些科学家主张立即建立"世界政府",另一些则主张实现国际控制。随着美国科学家之间交流和美国各地科学家协会的创立,科学家达成了共识,要致力于建立核能国际控制机制。以此为基础,各地原子科学家联合成立了协调全国科学家组织活动的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并通过游说、咨询、教育等多种活动,推进美国战后核政策的制定向"国际控制"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南方人物周刊》2008,(27):85-85
有一天,一个热情的科学爱好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群充满想象力和激情的科学家从各自领域出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理论提出之后,科学家们不断地反复证明和驳斥,最终这一假说证明是正确的。这一假说的提出揭开了科学家研究鸟类的帷幕,鸟类研究开始大幅度的进入世界研究领域。收藏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古生物博物馆中的娇小辽西鸟化石保存完整,羽毛和骨骼都清晰可见,并且腹中还保留有鸟蛋,这将揭开我们所不了解的娇小辽西鸟。  相似文献   

15.
“乡土科学家”一词引自刘东生院士的《思念裴中院士》一。我觉得这一词能反映裴中先生为人和治学的高尚品德,故引作这篇短的题目。作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他的起点并不很高。北大地质系毕业后,初七周口店时,自述“差不多所谓的脊椎动物是什么,都不晓得”。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持编写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注》(岳麓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把《二十四史》、《清史稿》、阮元《畴人传》中的重要科学家传详加注释的书。在本书的注释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上述诸书中有大量的标点错误与文字讹漏,现选取其中主要的列举如下。 一、由于不熟悉科学家生平而产生的误断与错讹 1.《隋书·刘焯传》:“大业六年卒,时年六十七。”(见《隋书》卷七十五,1719页,  相似文献   

17.
2010年6月17日,是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先生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殉难30周年的日子。在新中国60华诞前,经全国人民评选,彭加木先生入选"新中国60年感动中国百名人物"。一位30年前殉难的科学家,为什么至今还在感动中国,感动我们?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2017,(11)
<正>世界上最早参与研究放射性核素的科学家之一、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逝世一年多了。他所开创的中国核医学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亚洲核医学领域的领跑者。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负责人吕瑞花轻轻翻开王  相似文献   

19.
三峡200万岁     
风景俊秀的三峡是地质运动带来的奇迹,最近科学家们研究后认为这一奇迹发生在200万年前。  相似文献   

20.
王卓 《武汉文史资料》2008,(11):158-159
当我与丈夫柯宁还在谈恋爱时,一次聊天中,他提到了1995年春在武汉电视台《科技之光》子栏目“科学家,您好”开播第一期担任小记者的经历。巧合的是,4年之后的1999年,我也担任过“科学家,您好”栏目的小记者。这相似的人生经历拉近了热恋中我们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