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刊中人     
切尼对撤军说“不”针对近日美国国内要求立即全部从伊拉克撤军的呼声,副总统切尼认为,尽管战前情报有不实之处,但已是当时能够得到的最好情报。尽管美国至今没有在伊  相似文献   

2.
在经历了长达8年的战争,牺牲四千多军人之后,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在年底从伊拉克全面撤军。从结果来看,伊拉克战争不但让美国付出了军费开支和人员伤亡的沉重代价,也付出了国际形象大幅度折损的后果。至于在伊拉克建立的民主机制,到底会给伊拉克以及中东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3.
一个普通韩裔美国人引发的新闻,竟然比有关“美军从伊拉克撤军”的消息还要轰动!这是一段感动了整个美国的故事——詹姆斯·金为了营救被困在冰天雪地里的妻女,在暴风雪中徒步走了16英里,最后冻死在野外……  相似文献   

4.
刊中人     
奥巴马的得与失 1月20日是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年来.他干得怎么样呢?奥巴马努力使美国经济平稳运行;每个美国人都能负担得起的医保措施即将在议会通过;从伊拉克撤军后,  相似文献   

5.
动向     
《南方人物周刊》2010,(28):14-15
图说 2010年8月世界日历 8月31日,伊拉克:尽管北部城市仍不断有暴力事件发生,但美国决意遵照之前的撤军时间表,撤离27000名士兵,只留下约50000人用以“维持当地稳定”。而全面撤退的日期是2012年  相似文献   

6.
李华清 《神州》2014,(8):177-179
奥巴马上台后,在对外战略上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调整,先是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然后是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活动高调“重返亚太”战略。同时,利用中国周边热点安全问题来强化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外交介入,以外交配和军事威胁,最大程度地挤压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空间。针对奥巴马政府东亚政策,中国应该积极通过外交和其他途径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威胁和挑战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7.
1958年2月7日,中国宣布从朝鲜撤军。同时,围绕撤军和朝鲜统一问题,中国发动了一场对美外交攻势。在答复中国的撤军要求时,美国避开中国先撤军后统一的要求,要求中朝双方接受联合国有能力解决朝鲜问题的前提,并坚持在这个前提下实现朝鲜统一后,联合国军才撤出朝鲜。最终,美国借助自己在联合国的优势地位,实现了不从朝鲜半岛撤军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1953年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分批从朝鲜撤离,但至1957年年底,尚有数十万中国军队驻扎朝鲜。1958年,这些部队分三批全部撤回国内。学术界目前对这次撤军行动的一些关键史实,如金日成提出的两套撤军方案、撤军回国后的部队去向、撤军人数等问题或存争议,或语焉不详。经考证,关于金日成所提的两个撤军方案:一是由朝鲜主动提出外国军队撤军的要求,然后中国政府响应;二是由中国政府发表声明,  相似文献   

9.
近日,奥巴马提出了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的计划。到底这是“光荣撤军”,还是“无颜败退”?全球媒体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0.
卡特政府撤离驻韩美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重新追求外交权力并特别关注韩国问题的背景下运作的。然而,在卡特撤军政策公布之初,该问题并未引发95届国会足够的重视与争议。国会重点讨论撤军政策且其态度转向消极始于驻韩美军参谋长辛洛布将军因批评该政策被卡特调离事件。而以众院军事委员会为代表的国会常设委员会深入调查并公开质疑撤军政策合理性、韩政府一度拒绝就韩国门事件配合国会调查,则加剧了国会对撤军政策的反对情绪。以推迟审批对韩设备转让法为手段,国会迫使卡特政府调整其第一阶段的撤军计划,并承诺给予国会更多的政策参与权。95届国会参与卡特撤军政策决策过程,其基本目标是获取对该政策的知情权与监察权。国会积极参与包括撤军政策在内的美国对外政策审议,反映出冷战后期国际关系缓和对美国国内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成蓉 《沧桑》2013,(3):76-78
1945年《雅尔塔秘密协定》规定苏军须在战后三个月内撤出中国东北,但因美国插手中国事务加上美苏冷战已露端倪,为阻止美国进入东北和避免美蒋合作造成不利影响,苏联曾数次延缓撤军,美军在中国华北的长期驻军更使苏联撤军问题复杂化。本文拟从影响苏联延缓撤军的美国因素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清政府派兵赴朝协助镇压,日本内阁也打着平乱的幌子趁机派兵入朝。内乱平息后,日本失去了出兵朝鲜的借口,却拒绝撤军。1894年6月22日,为了从朝鲜共同撤军,中日双方已经来回交涉了近20天。但日本政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外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即伊拉克存在着威权主义的政治文化,历史上没有民主实践.伊拉克历史被叙述为威权主义的延续,其政治动员依赖中央权威的巩固与加强,国家机构是鼓动民众支持政府的工具.实际上持此观点的学者只是关注了1958年以来的伊拉克历史,忽视了1921-1958年伊拉克哈希姆王朝的历史事实.本文[1]认为,伊拉克哈希姆王朝的"民主实践"表现为政党政治的发展与议会生活的变迁."民主实践"虽然随着哈希姆王朝的终结而失败,但在伊拉克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外刊摘要     
美国《新闻周刊》5月12日封面文章美国已经变成一个愁云惨雾之国。最新民调结果显示,8l%的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正处在错误的轨道上,这是25年来最消极的一次结果。美国民众感到悲观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国家的确面临很多困难:次级债危机引起了金融恐慌,伊拉克战争似乎永远不会结束,恐怖主义的威胁还在持续……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公布的近万件建国初期的外交档案中,有一案卷专门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华苏军撤军回国之前与我方的几次谈话和交涉过程,其档案内容涉及苏军撤离旅顺基地的条件、物资、基地营房的后续使用及苏联方面提交的撤军时间表等问题。这些记录在公布前尚属机密文件,此次公布后有助于我们了解苏军从东北撤军的具体过程。本文根据外交部档案馆开放情况,尽可能地保存了档案文字的原貌,档案中涉及的苏方人员姓名均为记录中的原译名。  相似文献   

16.
杨俊 《文史天地》2013,(5):81-82
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是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著名政治家,政治上的鹰派人物。他创建和领导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是俄罗斯政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内有众多的支持者,他的许多政治见解和主张在俄罗斯有广泛的影响。他也是名副其实的国际人物,他曾不顾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亲自率领多名杜马议员乘飞机到伊拉克,声援困境中的伊拉克,  相似文献   

17.
伊拉克共和国的成立和伊拉克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的蓬勃发展,是最近世界上一件重大的引人重视的事件。我们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道,为伊拉克人民的胜利而欢呼。我们关怀伊拉克人民的现在,同时也想了解它的过去,了解这个有着世界上最古老文化传统的国家的过去。伊拉克共和国所在地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它们都发源于土耳其东南部的山区,在伊拉克境内的是中游和  相似文献   

18.
占领美索不达米亚、控制波斯湾本来是英国一个多世纪的追求,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帝国由占领者变为受任国,这并非英国人的初衷和意愿。战时英国在巴士拉的军事管理搬用印度经验;委任统治的第一步则是创建伊拉克政权,扶持汉志哈希姆家族的费萨尔王子管理伊拉克。在伊拉克的委任统治中引进英国式宪政,但并没有触动美索不达米亚和摩苏尔地区的社会基础,甚至保护和强化了当地的部落制。英国较早地允许伊拉克国家独立,但一直从军事和财政方面控制着伊拉克。伊拉克革命彻底赶走了英帝国主义,但英国在伊拉克委任统治的影响并未在短期内消除,相反,给伊拉克后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9.
日本自幕府末期开港后,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对外政策亦处于左右摇摆中;欧美列强以防止攘夷派武士浪人袭击横滨居留地外国人为借口,于1863年开始向横滨派驻警戒军队。驻军以英法军队为主,直至1875年撤军,驻屯横滨达12年之久。英法两国的驻军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横滨居留地亦成了列强的国中之国。明治新政府通过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加之国际形势变化等因素,终于促使英法做出撤军决定。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有两次所谓"伊拉克门"丑闻:一次发生在海湾战前,以美国纵容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借以改善美伊关系为特征;另一次又称"情报门",发生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以美国政府夸大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度和紧迫性,为发动伊战寻求借口为特征。两次"伊拉克门"特征迥异,却都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紧密相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成为美国处理对伊关系、制定对伊政策的核心因素。两次"伊拉克门"期间,随着国际环境以及战略重心的改变,美国的伊拉克政策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美国对伊外交政策的务实主义本质在两次"伊拉克门"丑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