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而言,惊悚也可以是美丽的。” 艾米莉·西蒙(Emilie Simon)有张标准的娃娃脸,配上童稚的声线,令人如坠仙境。当然,仙境与陷阱仅一步之遥,就像她登台献唱的第一支曲子——《魔鬼就站在我门口》。  相似文献   

2.
“我去工作的时候,有的主办或者歌迷想缅怀一下,听一下以前的金曲,点唱,你喜欢什么我就唱,但你怎么也得给我机会唱自己的歌吧?不要一味要我给你怀旧的感觉。你让我唱一下自己的歌——也挺好听的”。  相似文献   

3.
当代年轻人爱唱卡拉OK,而年岁大的人却另有偏好。我祖辈居住的汉水码头仙桃小镇上,经常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三棒鼓碟子小曲和渔鼓、道情,演唱者是逃水荒的灾民。那些职调虽然辛酸凄凉,但曲调优美,感情真切、朴实,令人难以忘怀!从音乐艺术角度来看,越土越朴实无华的东西,越能体现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征,也就越具有感染力。现任武汉歌舞剧院院长的蒋桂英,原是一位从小逃荒卖唱的民间歌女,解放初她唱的天沔民歌就很出名。其中有一首《绣花》很受群众欢迎:“杨槐树开白花,有个姑娘十七八。年轻的姑娘手儿巧,坐在树下学绣花。一…  相似文献   

4.
一双眼睛多明亮,就象星星放光华。想起自家唱自家。序歌瑶山柳树行对行,棵棵柳树披绿装。枝繁叶茂象把伞,坐在树下好乘凉。黑发柔细长又长,脱掉花帽包头帕①,头顶戴块银圆盘,银链脖圈胸前挂。人世沧桑都唱尽,娓娓歌声传天下。哪个要想听山歌,背起盘缠来找她。身上凉快精神爽,开口齐把山歌唱。不唱青山和绿水,单唱桑妹与西郎。桑妹自幼爱唱歌,就象蝴蝶爱缠花。开口唱’出千万首,画眉自愧不如她。累了听她唱一调,精神百倍不疲乏;饿了听她唱一调,就象吃了绿谷把。一桑妹一间房子盖得大,青瓦竹楼厚篱笆,竹房门口安水雄,故事就出这人家。看见八角…  相似文献   

5.
出嫁歌     
好年好月好日子就在眼前 了1亲亲的父老兄弟姐妹们,在这欢乐的日子里,我们来唱哈尼的“哈巴”唱一唱哈尼的古经。哈尼的古经象山上的路,走一条通向一个地方。不是我什么都会唱,不是我条条路都通。世上的首饰有千百样,一个戴一样,眼里就好看多哈尼的“哈巴”,一人唱一曲,大家来欣赏。今天就唱姑娘出嫁歌,唱得不好请见谅。春笋一节一节长高了,姑娘一天一天长大了,身后的发辫过肩了,额前的留海打齐了。’一头水牛长肥了,大家齐声来赞扬,一个姑娘成熟了,‘名声就在外面了。花开的山坡,蜜蜂飞来了,姑娘去赶街的路上,小伙子跟着来了。眼睛不住地上…  相似文献   

6.
道情一曲窑吼塌窦世荣在陇东的庆阳、华池、环县一带,每当黄昏时候,无论是在旷野里,还是在山头上,不时有人豪兴大发,即兴唱出一声声悠长的山歌,只要周围有人,立即就会引来一片山味、野味十足的合唱声。若遇冬闲的夜晚唱皮影戏,只要挑线者唱完一句主词,满窑的观众...  相似文献   

7.
黄力扬 《神州》2013,(26):202+204
任宏恩是我的老师,是无数戏曲爱好者,所十分敬仰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由他主演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爱看会唱。特别是剧中的一段唱:"春风吹得人心醉",不知醉倒了多少戏迷。可以这样讲,凡爱唱豫剧者,没有不唱这段唱的。为什么这段唱能够流行,能够久唱不衰?带  相似文献   

8.
果果  唐桦  文冰 《世界》2007,(9):142-149
在酒店出没,我们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人,却经常忽略到这里还隐藏着另外—种角色:酒店好管家。  相似文献   

9.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1,(45):26-26
国有企业的收入不是给国有企业的经理唱卡拉OK的,亏了让财政补窟窿,盈利了就变成他们内循环,这个不行。  相似文献   

10.
张开翅膀 却无法飞翔 那个歌手还在唱 我要怎么开场 世界给了她悲伤 她却没有仿徨 一次次摔倒 一次次失望 她还在舞着,舞着 拼命地舞着 一只蝴蝶 失去了半片翅膀 她还是那么坚强 她坚信 只要努力 就可以见到光芒 我也坚信 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 半透明的天堂 协个歌手还在唱 我该如何开场 梦醒之后 我看见 一只蝴蝶 一片半翅膀 空中的弧线 是那么悠扬 没有音乐的舞蹈 就要开场没有音乐的舞蹈@黄琳慧$南京市九中  相似文献   

11.
黄力扬 《神州》2013,(5):224-225
任宏恩是我的老师,是无数戏曲爱好者,所十分敬仰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由他主演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爱看会唱。特别是剧中的一段唱:“春风吹得人心醉”,不知醉倒了多少戏迷。可以这样讲,凡爱唱豫剧者,没有不唱这段唱的。为什么这段唱能够流行,能够久唱不衰?带着这一疑问,我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和缜密的分析,试图从中找到其规律性的东西,以此启迪后人,岂不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方四姐的故事通过宝卷讲唱、地方曲艺演唱的方式广泛流行于河西,比较分析现在刊行的《方四姐宝卷》不同版本和地方曲艺演唱的同类故事,可以见出,宝卷同一故事的讲唱,可因地域、时间、讲唱者的因素,人物、情节、细节可以适当增减;宝卷对地方曲艺中人们喜闻乐见的细节可以加以吸收;因为方四姐的故事广为人知,傩舞戏的演唱可以略述梗概。  相似文献   

13.
回娘家     
淮海地区闺女出嫁后接过对月,和娘家来往就随便了,有事立即可以去,办完事马上可以回来。在娘家逗留的时间长短,完全以娘、婆两家的情况需要和自己的意愿来确定。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些日子娘家必须派人来接;也有些日子闺女一定要回娘家的。这样的日子一般都在农闲时节,家里和地里的活不多。比如春天,民谣就唱:"三月三,好日子,家家户户接闺女。"又如丰收后民谣也唱:"割完麦,打完场,谁家的闺女不想娘。"  相似文献   

14.
张衍荣 《丝绸之路》2008,(11):27-31
铜板铁琶,唱不尽中国的皇陵文化。其中,仅一座显陵就足够文人墨客们“唱”上一通的了。  相似文献   

15.
想当年,崔健一曲摇滚版《南泥湾》,首先被指为“红歌黄唱”,却因人们的逆反心理一时间广为传诵,也出其不意地带动了第二轮“红歌黄唱”运动的蓬勃高潮。唐朝版《国际歌》,侯牧人版“红色摇滚”纷纷出笼,摇滚成了当时亚文化的主流。“红歌黄唱”以其天然的隐喻性,激起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反叛:红的是鲜血,黄的是真金;穷人拥有鲜血,资本家拥有真金;“红歌”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专有权利,“黄唱”是资本主义的文化演变。事实上,在河南农村的穷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鲜血是可以抛洒的,只不过卖血换真金的后遗症,竟然是猛于虎的艾滋病!进步论者说:这…  相似文献   

16.
素夫 《中国土族》2010,(Z1):32-33
半个世纪前花儿研究者张亚雄先生在《花儿集》中称":青海是花儿的家乡!"的确,在青海有山的地方就有花儿,有水的地方就有花儿,有田的地方就有花儿,正如花儿所唱":一把儿芝麻撒上天,脚夫哥,会唱的花儿有几千?从青海唱到天地边,唱不完,回来了还唱它三年"。  相似文献   

17.
老早老早以前,山林里就数画眉鸟和乌鸦唱不好歌,开口只会“啊啊啊”的叫。一天,画眉鸟去约乌鸦,说:“乌鸦老哥,我们一同去向歌唱得好的雀鸟学唱学唱吧!”乌鸦听了,不以为然:“我两哥弟不是也唱得顶好的嘛,还学唱什么?”画眉鸟再三劝乌鸦去学唱,可乌鸦始终不肯去。于是,画眉鸟只好独自去学唱了。它先找到了百灵鸟和绿斑鸠,说:“百灵鸟、绿斑鸠先生,你们都是树林里的歌手,拜你们为师,请教教我歌唱吧!”百灵鸟和绿斑鸠见画眉鸟一片真心实意,就答应教它歌唱。画眉鸟就用心地学,  相似文献   

18.
白若思  李雁林 《民俗研究》2023,(2):114-123+159-160
《西瓜宝卷》(目前已知最早的写本为1867年)是19世纪以来苏南地区宝卷宣唱活动中所使用的叙述性文本的典型代表。《西瓜宝卷》利用了一个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母题来宣传对观音菩萨的信仰,从而实现了用说教、娱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化。以常熟的“讲经”为例,对《西瓜宝卷》的几个版本(时间为1867年至1989年间)进行比较,可以说明该宝卷在现代讲唱中的功能及文化意义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唱春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过年忙,亲朋好友聚一堂,畅谈农村新风尚……”寒冬腊月.那一阵阵清脆圆润的唱春小调,又在江南的街头巷尾回荡。 在江、浙、沪一带农村,历史上就有唱春的习俗。所谓唱春,其实是民间艺人的一处卖唱谋生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一支唱给金色的北京,一支唱给金色的拉萨,一支唱给金色的家乡。这三支歌呀,多么悦耳动听!松石山腰长了棵松柏树,松柏树上落了一只银色的仙 鹤,这只银色的仙鹤啊,对着白云唱了三支银色的 歌:一支唱给银色的雪山,一支唱给银色的羊群,一支唱给银色的小河。这三支歌呀,多么悦耳动听!松石山下长了棵白杨树,白杨树下落了一只绿色的布 谷鸟多这只绿色的布谷鸟啊,对着春风唱了三支绿色的 歌:一支唱给绿色的田野,一支唱给绿色的牧场,一支唱给绿色的森林。这三支歌呀,多么悦耳动听!松石山上长了棵檀香树,檀香树上落了一只金色的孔 雀;这只金色的孔雀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