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他是热血硬汉余占鳌,也是柔情作家端木蕻良采访朱亚文的时候,他正在上海拍摄新戏《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之前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年代戏,这次终于将出现在一部都市剧中。朱亚文是地道的南方人,却因为在《闯关东》中饰演一个山东汉子被大众熟识;他在荧屏上不断以硬汉形象出现,生活中却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清新",喜欢听陈奕迅的歌,看余华的书。今年,他先是在电影《黄金时代》中饰演文弱的端木蕻良,又在电视剧《红高粱》中饰演雄性气质爆棚的余占鳌。一时间,朱亚文成了一个很难归类的男演员。  相似文献   

2.
茅盾的文学成就,首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他在《我的回顾》一文中说:我觉得所有自己熟悉的题材都是恰配做长篇,无从剪短似的……那些“历史事件”须得装在十万字以上的长篇里,这才能够书写个淋漓透彻。自1927年始,茅盾连续发表了“蚀”三部曲以及《虹》《林家铺子》《春蚕》《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脍炙人口的名著,被史家津津乐道。但解放战争后期,1948年9月至12月,他在香港《文汇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锻炼》却并未引起评论界和读者的广泛注意。他早已拟好的包括《锻炼》在内的连贯五个长篇的写作计划从此搁浅,再未拾起。《锻炼》至今仍被冷落。  相似文献   

3.
叶介甫 《文史春秋》2006,(11):36-39
曾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好榜样”的彭雪枫,一向以儒将著称,在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他和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1928年初他报考天津《大公报》校对职务,1931年创办红二师油印《猛攻报》,后来他的长篇游记《塞上琐记》、剧评《这样的宣传是要不得的》、散文《说太原》等先  相似文献   

4.
几百年来,大约因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曹操被诬为“篡逆者”,以致于他在戏曲中的形像都是“白脸奸臣”,而实际上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和郭沫若先生所言,他是一位“超世之杰”。他在《度关山》一诗中说:“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认为奢侈是最大的罪恶,俭朴是公认的美德。他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一生一贯奉行的准则,并专门为此颁布了《内戒令》。  相似文献   

5.
正人物简介方大曾,笔名小方,1912年生,战地记者,全面展现绥远抗战、"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1937年失踪,被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1937年在河北蠡县失踪一把雨伞、一条毛毯、一个背包、一架相机,小方就这样出发了。带回来的是一篇篇最新战况报道和一张张充满人文关怀的照片。他曾是抗战初期最活跃的战地记者之一,与范长江、徐盈同负盛名,为《申报》《良友画报》《大公报》以及美国《时代》周刊、英国《伦敦图画新闻》等供稿。25岁时,他突然失踪了。  相似文献   

6.
话说苌弘     
张麟 《炎黄春秋》2006,(4):73-73
苌弘,字叔。他是我国东周时期一位神话般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我国的史籍《左传》、《国语》、《庄子》、《史记》、《汉书》、《华阳国志》等,对苌弘都有记述。他与思想家老子友情甚笃,他对教育家、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有过帮助和指导。他是东周王朝的大忠侄,是古蜀国有历史记载、最早的一位历史名人。他是东周时期的一位政治家‘、阴阳家、天文学家和音乐大师。  相似文献   

7.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别号潜庐,无锡人。他是我国近代的国学大师,他博览群书,对中国的文学、史学、经学都颇有研究。一生著作甚丰,著有《经学通志》、《现代中国文学史》、《韩愈志》、《古籍举要》、《版本通义》、《骈文通义》等,被后人称之为学术经典。我作为一名  相似文献   

8.
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夜。而对于张穆来说,这一年是他人生中转折的一年。他踌躇满志地参加了顺天乡试,结果却"被斥退场",永远不准考试,被排斥在主流话语权力之外。从此之后,他走上了以学术扬名的道路。换句话说,1839年前的张穆和1839年后的张穆分道扬镳。他后来倡议修建顾炎武祠,撰修《顾亭林年谱》、《阎潜邱年谱》以及撰写《蒙古游牧记》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他追求学术话语权的生动表现。  相似文献   

9.
1947年的秋天,周汝昌的命运被一只装着书的篮子所改变。他的名字从此与《红楼梦》相关联,直到他于2012年5月31日去世.几十年中,人们想到他时,头脑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是:红学家。尽管他并不愿意如此被人称呼。  相似文献   

10.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3,(9):13-13,15
江毅 3月13日,香港资深演员江毅因肺癌病逝,享年81岁。江毅1974年加入无线电视台,演出超过50部经典剧集,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大时代》,其中在《射雕》和《神雕》中的柯镇恶形象深入人心。2011年的《窃听风云2》是他最后一次在荧幕上亮相。  相似文献   

11.
一个世代传承的文化母题早在两三千年以前,今苏北大地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历史悠久、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古徐国。而在徐国的历史上,徐偃王无疑是一位声名最为显赫、影响最为广泛的国君,《荀子》、《韩非子》、《淮南子》、《尸子》、《楚辞》、《论衡》、《说苑》以及《史记》、《后汉书》、《水经注》等早期的文献都曾记载过他的事迹,有的其至还将他和尧、舜、周公、伊尹、周文王、孔子等  相似文献   

12.
明代正德年间,浙江有一位画家徐渭,又叫徐文长。他擅长画写意,用笔酣畅淋漓,气势豪放,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直至当代,我们从大画家齐白石的作品中仍然能看到徐渭的遗风。徐渭不仅是大画家,而且是诗人、书法家和戏剧家,他著的《南词叙录》是我们今天研究南戏的重要资料,他的剧作《四声猿》杂剧对明清杂剧的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四声猿》由四个小故事组成,不仅立意奇特,而且词采纷披,笔力酣畅,被明王德骥誉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曲律》)。如果我们看了徐渭的画,再去读他的《四声猿》,  相似文献   

13.
《芳草》主编钱鹏喜是以长篇小说《河祭》步人武汉坛的。古人云:“十年磨一剑”,而《河祭》从酝酿到成书经历了20年。正如他自己说:“我胸中磨剑石的凝成,十年复加十年。”《河祭》是1986年动笔,1987年酷暑写出初稿,深秋定稿,翌年被编辑看中,于1989年在《当代作家》第2期全发表。令钱鹏喜惊喜的是书稿发表后,他的一群师长和朋友就为《河祭》召集  相似文献   

14.
唐人张蕴古的《大宝箴》是一篇很有价值的资政文献.它集中展示了儒家的君道理论,被史家认为“文义甚美”,其中不少警句成为后来执政者之龟鉴.张蕴古因上奏此《箴》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重用,被擢授大理丞,但三年后却因李好德一案引起太宗盛怒被斩于东市.研究证明,他的被杀,固然是由唐太宗喜怒无常的性格缺陷所致,而张蕴古本人也确实存在恃宠而骄、自作聪明的玩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咎由自取.  相似文献   

15.
阅读杨绛     
过去的一年,九旬学人杨绛先生又有新作问世,这就是记录她远去的一家三口欢乐与眼泪的《我们仨》。众所周知,杨绛是“化昆仑”钱钟书的夫人。钱钟书堪称20世纪中国化巨人,他身边的女人应当是什么样子?是小鸟依人的弱女子,在水一方的佳人,还是刚毅独立的女强人?杨绛先生却似乎让人无法简单归类。  相似文献   

16.
罗次启(1899-1989),字铭勋,仁怀市二合镇大坝寺杨家岩人,兄妹4人,居长。5岁时在李耿光先生处发蒙入学,两年间读完《四书》,又随族人罗象贤先生读《诗经》。1910年后又读了《尚书》、《易经》、《幼学琼林》,对“小九九”也领悟得特别快。1912年又随曹先生读《左传》、《古文》、《四书集注》、《对偶》、《唐诗》,并学做八股文。在此期间,其祖父大和公常给他讲述洪杨革命故事。“茅台同志会”的首领汪斗南曾在他家摆谈四川保路同志会的一些活动,并宣传反对清朝政府、拥护孙文、黄兴闹革命的思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其父罗光鳖也参加了“茅台同志会”,该会拟与贵州自治学社联系,开展反清斗争,可惜汪斗南被刽子手霍绍孔杀害,罗光鳌逃到乡间躲避,才幸免于难。  相似文献   

17.
左方 《炎黄春秋》2014,(10):44-49
1993年,《南方周末》曾遭遇过一次停刊风波。那时,我正担任这张报纸的主编,二十年过去了,把这段历史讲出来,也只是限于一段历史而已。《南方周末》躺着中枪《南方周末》被中宣部责令停刊前有个预兆,为了给《南方都市报》申办刊号,《南方日报》的总经理李民英请新闻出版总署的副署长王强华吃饭,王强华出于好意,向李民英透露一个消息,说中宣部一个领导要将《南方周末》停刊,他提醒《南方周末》今后要把好关,不要再闯乱子。  相似文献   

18.
戴壮强 《贵阳文史》2005,(6):I0001-I0001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他的《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  相似文献   

19.
姜云珂 《文史月刊》2012,(Z3):100-102
美国国会于1882年签署通过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以种族为限制依据的移民法案。二战期间,中美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战争进入全面转折阶段之后,1943年《麦诺森法案》出台,《排华法案》终结。这一进程的背后是各方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与妥协。本文通过解读美国《纽约时报》1943年所载有关存废之争的报道,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排华法案》为何在二战期间被终结。  相似文献   

20.
王强华 《江淮文史》2009,(1):144-152
1978年4月10日,一张《光明日报》哲学专刊大样,按规定送到了总编辑杨西光的案头。他立刻被哲学专刊头条上署名胡福明的文章《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吸引住了。他在详细审阅了该文后,把我叫去,要求把它从专刊上撤下来。杨西光提出的意见有两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