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学移植与中国现代学术门类的初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玉河 《史学月刊》2001,(4):96-101
晚清时期西方学术各门类传入中国后引起中国传统学术门类分化。中国人所接受的西方学术门类体现出明显的“移植”色彩。西学的传入不仅使中国缺乏的学术门类得到“移植”,而且也促使中国固有学术门类内部的变化,中西学术被整合在一种新学术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
新旧中西的冲突:关于学术规范讨论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祥森 《史学月刊》2003,(10):98-1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悄然进入一个范式大转变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在社会和学术双重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学术规范大讨论。在讨论中,来自不同学科的学术从业者基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就学术规范的内容及其体系结构、学术规范的作用与功能、学术规范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等重要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这场历时十余年的学术规范讨论,既是社会转型期新旧中西冲突和学术范式转换的产物,也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诸学科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识。  相似文献   

3.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周庆生教授、戴昭铭教授及大会学术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邀请我作为主旨报告人,出席在中国举行的中国首届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应邀作为主旨报告人向大会听众作演讲,实在荣幸之至。另外特别荣幸的是,本次在哈尔滨举行的会议是该类会议中的第一次,来自中国及外国的人类语言学家代表首次欢聚一堂。  相似文献   

4.
郑文林 《百年潮》2012,(7):63-66
正任继愈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也是一位策划和组织了《大藏经》等多部学术大著作的学术出版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有幸和他交往,多次聆听他关于学术出版的精辟言论和教诲,并在工作中得到他许多帮助,至今难以忘怀。"文化大革命"前我就听过任先生的课,和他开过会,我认识他,但他不认识我。"文化大革命"后,我又和任先生开过会,我们认识了,但并不熟悉。我和他熟悉起来是从1987年召开的第二次中日佛教学术讨论会上开始的。中日佛教学术讨论会是由日本中外日报社  相似文献   

5.
正季羡林说过,"在中国几千年的学术史上,每一个时代都诞生少数几位大师。是这几位大师标志出学术发展的新水平;是这几位大师代表着学术前进的方向;是这几位大师照亮学术前进的道路;是这几位大师博古通今,又熔铸今古。他们是学术天空中光辉璀璨的明星……我认为,汤用彤(锡予)先生就属于这一些国学大师之列。"了解汤用彤,可以成为了解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途径,可以从中学到国学大师的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6.
怀念刘大年先生——相识日本与重逢中国及其他的追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年年初山田辰雄教授从北京与会(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归来,告诉我有关刘大年先生于去年底去世的消息时,我感到难以言状的悲痛!近年来,我不断接获林增平、刘望龄、乔志强等比我年幼的中国的历史学家相继去世的噩耗,深感痛惜!与这些友人们的结识是缘于80年代初关于辛亥革命的学术研讨会;而论及包括我在内的众多日本学与刘大年先生的关系,则可追溯到近40年前的1963年。那年11月,刘大年先生作为中国学术代表团的成员之一访问了日本。从那以后,我们之间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7.
从清代嘉道年间浙江学术的变迁可以看出,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并非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在嘉道年间,中国学术已经开始出现学术研究内容的世俗化、客观化,学术体系的多元化,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实证化,以及学术寻求并锻造新义理等趋势。这一趋势也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指向近代、或者说是可与近代相对接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学术的近代化,并不完全是西学输入的作用,西学对中国学术近代化进程的促进、引导作用,是以中国学术本身的内部变异为前提和基础的。  相似文献   

8.
1940年成立的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为学术奖励制定了相对完备而严格的规则与流程,并不断完善与修正。1941-1948年共举行了六届学术评奖,有218件作品获得奖励,54件作品获得奖助。这些作品的最终获奖,经历了专家审查、学术审议会小组审查和大会最后选决三道程序,以杜绝现实政治与意识形态及其他因素对评奖的侵扰。评选规则虽然存在没有遵循回避原则、没有匿名评审等缺陷,但是评审专家和学术审议会委员们以学术良知弥补了规则的漏洞,无论是评奖过程还是评选结果,都体现了以学术为标准的评选准则。学术审议会的学术评议也体现了学术独立于政治、学术超越政治的原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尚思 《沧桑》2010,(5):140-141,156
明末来华的传教士们的作为与当时中国学术进路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学术背景刚好暗合了明末清初中国主流学界演变的方向,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有着微妙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0.
《学术批评丛稿》和实话实说——兼谈学术书评的开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安年 《史学月刊》2001,(1):143-149
《学术批评丛稿》是青年学杨玉圣同志的一部兼有学术论和学术评论的论集,集自始至终贯穿着实话实说的实事求是精神。科学、健康的学术批评,需要有求索真理、学术自由、学术平等和学术公正的精神。当前中国的学术书评数量上亟待充实、书评队伍需要扩大、书评质量有待提高、书评气氛亟需改善。  相似文献   

11.
左玉河 《安徽史学》2008,11(2):58-67
中国现代意叉上的学术奖励制度,是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学术体制逐渐创建的.尽管新式学术社团及学术研究机构最早创设了各种名目的学术奖金,最先移植并尝试建立现代学术奖励制度,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现代学术奖励制度却是在政府主导下真正创建起来的.国民政府对学术成果奖励标准的拟定、修改及方法,乃至在付诸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事实表明,中国现代学术奖励制度实由政府主导.教育部颁布的<著作发明及美术奖励规则>.堪称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采用量化标准来奖励学术成果之集大成者,也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奖励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七月一日,正逢贵州南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乡一带过“卯节”。我当时在三都县城召开“中国三都水书国际学术研讨会”,被大会组织去那里调研、采风。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中国仿效西方建立起一套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体制,创建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门类和学科体系,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想,出现了一批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近年来,人们对民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较为关注,但也出现了“褒奖有加而分析不足”的偏向,将当时有限的、相对的学术自由加以夸张、美化,对民国学术发展的内外机制缺乏深入理解,对民国学者的成就及其局限缺乏理性分析,进而得出了不少错误结论。这种偏向无疑是需要加以纠正的。如何看待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如何把握民国学术发展的内外原因?为此,本刊专门约请了五位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这些文章,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为理论指导,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审视民国学术发展状况,着力探讨制约民国学术发展的内外机制及其影响,分析民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轨迹及其总体特征,以期对民国学术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和准确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4.
封振国 《旅游纵览》2008,(12):84-85
<正>我与执着的水彩画家马英民先生,在学术上有多年的交情,同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学友,也算朋友之托写些文字。马先生对艺术颇为虔诚,从事水彩画研究大概30年有余,在学术领域颇有建树,在1999年中国第九届全国美展曾获银奖。马先生执教于高  相似文献   

15.
学术社会史根源于中国文化精神和推进学术史研究的内在需要,旨在超越学科畛域,从社会史视角研究学术的衍生、传播和兴替。学术社会史采用实证方法,多维度地研究学术与社会之间的互缘、互动,重视学术史的民间脉络和变易性,将研究重心从学术的思想史、观念史转向社会史。研究学术衍生的家族环境,学者的交游、结社,尤其是学者的情感及心态史,仍然是学术社会史的重要实践路径。学术社会史显示了方法论自觉,裨益于拓展、深化学术史研究。  相似文献   

16.
《学术批评丛稿》是青年学者杨玉圣同志的一部兼有学术论文和学术评论的论文集,文集自始至终贯穿着实话实说的实事求是精神。科学、健康的学术批评,需要有求索真理、学术自由、学术平等和学术公正的精神。当前中国的学术书评数量上亟待充实、书评队伍需要扩大、书评质量有待提高、书评气氛亟需改善。  相似文献   

17.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界最重视学术方法论的史家,一生致力于科学方法论的建设和传播,提出了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核心的学术方法论。他的学术方法论既是以实用主义为指导形成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宋学和清学中的方法作了继承发展。他认为科学方法无古今中外之分,中国学术史就是科学方法的演进史,程朱理学的科学方法开启中国近代学术之先河,清代朴学的治学更具科学精神。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应当继承宋代和清代学者治学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胡适对宋学和清学方法的批判性继承极大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的科学化进程;然而,又是唯科学主义的,只讲工具理性,不讲价值理性,未能揭示中国传统学术人文道德理性的精神,其学术得失对当代中国学术方法论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以来,学术史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领域,出现了许多著述,酝酿着更为厚重的成果。学术史是对于学术经验的回顾,这种回顾总会对后来的学术乃至社会文化形成重要的影响,因此,当下中国学术界对于学术史的关注之本身值得关注。就此有几点不成熟看法,提供方家斟酌。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新式学会的基本功能,是增进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学会、期刊与年会,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学术体制:有学会必有会刊,有会刊必有年会。学术社团之建立及其活动,学术研讨会之举办,为中国现代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近代学科是新式学会创立和发展的基础,新式学会是伴随着西方近代诸多新学科在中国的引入而逐渐建立并发展的;同时,新式学会又反过来促进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新式学会不仅成为中国现代学术体制之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学科的确立及学术发展。学术团体数量之增多,是学术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学术团体活动的频繁,是学术活跃之重要标志。故学科、学会与近代学术发展呈现出互动多赢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末期中国语境下发生过两次由英国传教士及在华英人主导的民俗学汉语译介活动,相关文献至今未能得到有效梳理阐述。从学术思想史角度来看,这两次民俗学汉语译介成果未能成功介入现代民俗学的发生历程,是晚清民初中国民族运动背景下民国学者转求日本明治经验的学术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