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说俗物     
张从军 《民俗研究》2012,(4):F0003-F0003
福字石,是刻有大“福”字的石头,是青岛崂山周边乡村地区流行的一种新民俗。村民在门口或街角显眼的地方,放置一块刻有“福”字的大石头,“福”字全部用大红油漆填色。民间认为,石象征着“寿”,“福”字刻在石头上,就是“福寿双全”。走进村落,处处见福,石石有寿。这种新民俗其实是传统春节“福帖”民俗的延伸。“福帖”就是“福”字帖,一般是将写春联用的红纸裁成方块,按照菱形的方式张贴,“福”字写在菱形纸的正中。村民在大年三十贴春联的时候,同时贴“福帖”。大的“福帖”贴在影壁上,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丁达三于2000年10月10日12时40分在贵阳逝世,享年94岁。今年农历11月10日是父亲百年寿辰,谨以此文对他老人家表示永久的纪念。父亲去世的头一年,即1999年的6月20日,老人家写了一首短诗“:九四年华瞬息过,一事无成愧疚多。有时学写隶书字,大体相似喜心窝。”父亲把这首自嘲短诗写在宣纸上,并邮寄给我。“一事无成愧疚多”,这是父亲的心里话、真话。他觉得自己一生无所作为,虚度年华,愧对桑梓,愧对子孙。我担心老人家这种心态,有碍他的健康。趁父亲93岁寿辰之际,我撰写了一副对联,并请我的老同学、父亲生前极为赞赏的书法家戴明贤书写…  相似文献   

3.
小幽默     
儿子:“爸爸,‘会’字怎么写?”父亲:“‘人’下面一个‘云’字。”儿子:“‘会’字怎么这样写?”父亲:“开会的时候,人家说什么,你也说什么,这叫‘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4.
电视连续剧《烈火红岩》中,江姐的名字“江竹筠”被读作“江竹(云)”,但据著名学者邓遂夫的说法,这个字应读“(君)”。理由如次:一、从五岁发蒙读书开始,他父亲给她取的正式学名是“江竹君”,这一点可从她当年的修业证书和大学入学登记表中得到证明。二、她被捕入狱后填表时才把“君”字改为“筠”字,意在突显革命者永葆青春的情怀,无他意。依江姐家乡自贡乡音,“君”“筠”同音。三、《说文解字》中,“筠”字原注为“竹皮也;从竹,均声”。无论是作为人名还是作为地名的“筠”字,其意均与竹有关,即“筠”字的本意,亦符合当年父亲给她取名“竹君”的本意。  相似文献   

5.
一 我的父亲吴绪华,字协安,1878年生于贵阳。兄弟六人,父亲排行第三。祖父是卖布小商,生活虽不富裕,但却笃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分注重孩子们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六七岁时随全家由东海迁来扬州,他成长于扬州,弟妹皆生于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他在扬州私塾读书时,得力于一位戴子秋先生,他说:“我的国文是跟他老人家学做通了的。”14岁与扬州名中医武威三的女儿武钟谦订婚。后来他在《择偶记》中说:“光复那年,父亲生伤寒病,请了许多医师来看,最后请着一位武先生,那便是我后来的岳父。”1912年,朱自清于安徽旅扬公学高等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扬州两淮中学(…  相似文献   

7.
安岳华严洞大般若洞“丫人”字辨释赵辉志在安岳华严洞摩崖造像中的“大般若洞”顶壁有一个外饰圆圈的“从”字。无人能识,字书不载.当地民谚日:“‘两个人字颠倒巅,认到就是活神仙”,十分神秘。研究道教文化者以其为太极图.儒者又以为“化”字,不一而是,笔者今对...  相似文献   

8.
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又叫春联。据说中国第一副春联始于五代时(918—968年)后蜀主孟袍的桃符题词。有一次过年时。他叫翰林学士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孟昶嫌辛寅逊题不好。就亲自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尔后,文人学士群起仿效,把题春联视为雅事,春联之俗传人民间。春联的正式命名从明朝开始。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南京,除夕那天,他突然下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红纸春联。经朱元璋提倡,贴春联从此成为春节习俗。  相似文献   

9.
刘信芳 《江汉考古》2002,(2):78-80,84
本文认为楚简《诗论》的整理者对1号简“文”字、4号简“豫”等字、4号简“戚眷”、8号简“危”字、8号简“同”字、9号简“病”字、9号简“华”字、16号简“独”字、16号简“蓠”字、16号简“其”字、20号简“触”字的考释不准确,并提出了新的解释。对这些字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诗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父亲肖甘牛辞世已18个春秋了,但他坎坷的一生,“生命不息,笔耕不止”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常在我脑海中回旋,使我常受其鼓舞和鞭策,终身难以忘怀。父亲原名肖钟棠,因曾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时,听过鲁迅先生的课,深受其影响而崇敬鲁迅,因而引用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甘”“牛”二字,而取笔名“肖甘牛”。久而久之,正名“钟棠”二字,就渐渐被人们遗忘,“甘牛”这笔名就渐渐成为正名了。父亲1905年5月15日出生于桂林地区永福县矮岭乡马陂村,祖父是一位教师。父亲从小就跟祖父住校。6岁时其父就教他读古文、读古诗…  相似文献   

11.
去年春节,儿子见了门上贴的春联有些好奇,就问我:“爸爸,门上贴红纸做什么呢?”我说:“这是春联,过年家家都要贴的。”儿子接着问了我一串问  相似文献   

12.
颜楷于清光绪三年四月二十三日(1877年6月4日)生于四川省华阳县。他出生的时候,恰逢曾祖父、建威将军颜朝斌八十大寿,给他取了个小名“八十子”。他长大后,自号“拔室”,字雍耆。颜楷自幼好学不倦,聪颖过人,一直在父亲颜辑祜身边接受家庭教育。他14岁那年,已考上举人的父亲前往北京准备参加会试,带他随行,寓居京城从父执李稷勋...  相似文献   

13.
“小萝卜头”宋振中,父亲宋元培,字绮云,江苏省邳县杲堂村人。  相似文献   

14.
清水变墨池     
人们常说的书法“双王”,指的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王献之从小便跟着父亲学字,据传,有一次他向父亲请教习字的秘诀,父亲指着院中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十八口水缸中的水写光就知道了。”儿子心里不服,认为自己虽小,字却写得不错,决定显点本领给父亲看,于是便从头练起基本功来。他天天比照父亲的字,练习横、竖、点、撇、  相似文献   

15.
吴晗(字辰伯)是父亲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就认识的朋友。当时吴晗叔叔任教于西南联大的历史系,父亲则在云南大学任文史系主任,与吴晗是同行;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父亲和吴晗又担任民盟云南省支部的领导工作,吴晗负责联系青年学生的工作,两人又成了同志,父亲称呼吴晗为“辰伯”,吴晗则称呼父亲为“图南”,这个习惯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国以后。  相似文献   

16.
汉字     
从小我就对汉字充满敬畏。小时候,有时会突然莫名其妙地浑身出现一片片痱子,父亲就用毛笔给我在前胸后背左右臂分别写上两个字。过一会儿痱子就全消了——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父亲写的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相似文献   

17.
春联     
去年初三,一位老朋友光临寒舍,我俩拱手相互贺年。落座后,我说:“咱俩都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不是早就相约逢年过节打电话道贺吗,怎么还……”他打断我的话,说:“我是走街串巷挨家逐户看春联,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到了你这儿。”  相似文献   

18.
《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发表了张宏明先生的《〈金石录校证〉标点辨误一例》(以下简称“张文”),摘引了拙著《金石录校证》卷十一“祖丁彝铭”中一段文字:“李氏名公麟,字伯时父,有《古器图》一卷行于世云。”张文认为“字伯时父”的“父”,应当“为下一句之首。即《古器图》一书系李公麟父亲所写,而非李公麟之作”。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想提出两点反驳的意见,以就正于张宏明先生。一、《古器图》的著者绝不是李公麟父亲。张文认为“《古器图》一书系李公麟父亲所写”。试问证据何在呢?查一下宋代的正史和野史、笔记,根本没有这种记载。如果李公麟父亲确曾写  相似文献   

19.
我祖籍福建,1916年生于开封。祖父龚秉彝,是清朝官吏,由福建调往河南开封任道台。开封鼓楼上的“声震天中”四个字就是他写的,一个字有一尺多高,写完这几个字不久,他就累死了。父亲生在开封,后与一浙江女子成婚,生下了我。从此,家就安在了开封。  相似文献   

20.
鲁人 《湖南文史》2012,(9):40-40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曾说:“鲁迅对人,多喜欢给予绰号。”笔者看了一些,发现鲁迅真的是颇喜欢给人起绰号。鲁迅的祖父因贿考入狱后,家境便开始每况愈下了。一次,鲁迅二兄弟用压岁钱买了一本画谱,三弟周建人将这事对父亲说了。父亲看过书虽未说什么,却让鲁迅挺不高兴,于是,便给三弟起了绰号叫“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