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软实力在国家对外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国对非洲软实力外交对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扩大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非关系发展的历史表明,中国对非洲软实力外交之所以取得一定成效与中国始终支持非洲国家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有着很大的关系。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和非洲在反殖反帝反霸的斗争中目标相近,中国坚定支持非洲  相似文献   

2.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一直将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视为自己对外关系的基石,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以发展合作为主题的南南外交。中国对非南南合作是以政治斗争和民族解放为起点,中国以朋友的身份,向非洲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无偿的双向平等援助。非洲国家取得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并建立民族国家后,中国的援助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开始向巩固民族独立、实现经济发展的维度调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外交方针从外交为政治服务调整为外交为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处于起步状态,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并对非洲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建设。80年代,中国调整了整体外交战略,同时对非洲国家的政策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政治上保持相对中立,尽量  相似文献   

4.
<正>始自1956年的中国对非洲援助是中非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可以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基本上是加强外交和政治关系的驱动;后期则主要是寻求相互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与西方对非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文明的融合是以互相需要为基础的,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具有时代特点,而且是双向的;以殖民主义形式表现出来的西方工业文明企图取代非洲传统文明是徒劳的,外来文明的“落地生根”取决于其在当地文明中是否有接榫点;在全球化时代,非洲摆脱“边缘化”的唯一出路在于以非洲传统文明为基础创造新文明。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与非洲是环印度洋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的交往与交流自古有之。近年来,随着非洲各国的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把投资非洲、发展非洲作为重要的国家外交战略之一。梳理两个地区的交往历史,展望未来的合作动态,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国际形势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动向     
重点非洲攻略与中国崛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30日开始了他在半年内的第二次非洲访问。这是在去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高调举行之后,中国对非洲外交工作的乘胜追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进入了关键时期,为了争取非洲国家的支持,"台湾当局"在非洲展开了农技"外交"。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非洲在联合国只拥有4个席位,到1971年已增加到42个席位。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9.
晚清政府的非洲华侨政策:评价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晚清非洲华侨政策的研究中几个争议较大或有所不足的问题,提炼出三个总体观点:客观成效不能完全否定主观努力;个体不能代替整体;招工费的具体分析。认为在对非洲华侨政策上,晚清政府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主动性和进步性,如对主权的意识,对国际法的重视,对华民称呼的改变,部分出于对民生的关注而主动输出劳务,在外交上的主动争取等等。但限于国力和关注重点以及外交技巧上的多重束缚,晚清政府的非洲华侨政策其客观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文明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相似文献   

11.
60年前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不仅为现代国际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更是在中非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实现了中国与非洲国家领导人之间的首次会晤,打开了中国对非外交的新局面;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在"和平共处"和反对殖民主义的基础上,开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万隆会议所确立的万隆精神对当今的中非关系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非洲博物馆概况非洲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大陆。古代非洲有着相当发达的农艺,宏伟的建筑和雕刻,以及相当高水平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非洲人民创造了世界最早的历法和象形文字,创造了与罗马帝国争衡的光辉文明,建立在公元前二千九百多年的大金字塔以及狮身人面像,迄今仍巍然耸立在开罗近郊,成为非洲古代文化的象征。非洲的一些部落和秘密团体很早就开始收藏宗教及家谱珍品,但是博物馆的概念是在西方殖民主义,或者至少是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很晚才出现的。十九世纪,抵达非洲的欧洲人搜集了大量藏品,这些藏品有的被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类创造的伟大的文明成果。城市外交作为一种新型的半官方外交,展示出一种更加具体化和特殊化的特点,丰富了传统外交的内涵。上海市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上海市城市外交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路径等几个方面做了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于上海市城市外交的研究促进本市城市外交的完善和其他城市城市外交的兴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发表他的《文明的冲突?》一文,在国际学术界引起激烈的争论,①亨廷顿本人亦在《外交》季刊冬季号再发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后冷战世界的范式》一文进一步作出申辩。国内不少学者对亨氏的所谓文明冲突论也发表了严肃的评论。②1996年亨廷顿又在《外交》季刊冬季号上发表一篇题为《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适用的》的新论文,③对他的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作了部分修改,但仍坚持其基调。看来对文明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的讨论,还将继续进行下去。笔者同意国内学者的基本观点,即亨氏的文明冲突论的结论有失偏颇,且有为美国当权者谋划称霸世界策略之嫌,但亦感到亨氏对文明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在学术上有其独到之处,而在现实国际关系中,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具有重大潜在影响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理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他最近观点的发展,进而就文明对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鲁宁 《攀登》2006,25(1):33-36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进步源泉。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对多样文明及文明交往方式的深度诠释。这项主张旨在促进多样文明和谐共处的理念,体现了我们党的新领导集体外交思维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1940年,德、日、意法西斯挑起的战火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广大地区熊熊燃烧着。社会主义苏联和纳粹德国却依据1939年8月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继续保持着外表平静而克制的关系。然而,两国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从夏季开始日趋尖锐。1940年11月12日和13日,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应德国政府邀请,在柏林同德国元首希特勒及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进行了两天的谈判,双方就两国关系摊了牌。 会谈未能达成任何协议,以失败告终。也许,这是该次外交会谈没有引起国内史学界应有重视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7.
秦悦 《黑龙江史志》2014,(20):42-43
文明,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伴随历史发展而传承延续的一种文化产业,记载历史发展的文化符号。一段文明时代的开启与终结,都代表着一定时期相对范围的文化产业及其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程度。我国古、现代文明是如此,世界各地文明亦是如此。在历史和平时期,两个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区域之间进行文明交流的往往是原始的经济交换、贸易互补、外交等为主的交流形态。而在政局不稳的历史时期,战争则替代了和平时期单纯以经济、外交、外贸、文化为主的传统形态,用一种暴力冲突的接触和交往融合不同地区间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8.
名家论点     
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 在正在显现的世界中,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的关系不仅不会是紧密的,反而常常会是对抗性的。但是,某些文明之间的关系比其他文明更具有产生冲突的倾向。在微观层面上,最强烈的断层线是在伊斯兰国家与其东正教、印度、非洲和西方基督教邻国之间。在宏观层面上,最主要的分裂是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在以穆斯林和亚洲社会为一方,以西方为一方之间,存在着最为严重的冲突。未来的危险冲突可能会在西方的傲慢、伊斯兰国家的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的相互作用下发生。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  相似文献   

19.
迦太基文明的鹰 迦太基.发源于北部非洲的古老文明。鼎盛时期势力笼罩整个地中海.那时的西西里.科西嘉,只是她神圣疆域内不起眼的小岛而已。  相似文献   

20.
晚清国人对外交人才观的演变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过程.从最初国人对选拔外交人才的讨论到外交官职业化思想的明晰,他们的观念可谓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已经初步树立起了近代化的外交人才观.中国传统外交人才观与近代西方外交人才观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属于两个不同的文明体系.近代西方的强势地位,决定了国人外交人才观的演进必然是接受西方理念的过程,其间不断交织着中西观念的冲突与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