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洲东南沿海地区的百越文化及其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以百越先进的两支——句吴和于越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和探讨百越民族独特的信仰习尚、心理性格、民族精神,他们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特征——这些独特的迥异于中原华夏和江汉荆楚及其他民族的精神风貌,既受到百越民族所处的地理、气候、土壤、河流、海洋之类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他们本民族的种族生理特征、文化历史传统等社会环境长期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自西汉武帝统一南越和闽越之后,百越民族在历史文献上逐步消失,其中相当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则保存了百越文化的精髓,发展演变为壮侗语族、苗瑶语族的诸民族.本文主要分析苗瑶文化与越文化的渊源,以期证明:先秦两汉时期活跃一时的古越人,他们的文化在苗瑶民族中得以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阙如的一章.苗瑶民族总计人口为650万人,他们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湘、粤、桂、川、黔、滇各省广袤的山区,总括起来,这两个民族有一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联合举办,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民族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9-13日在广西南宁市举行。  相似文献   

4.
广西蒙山县有20多个至今仍沿用的以百越民族语言“毋”字取名的自然村名。毋,百越语即“广或大”之意。这些地名,包含着百越民族在此居住时的房屋、居住地选择、生活习俗、渔猎、交通、语言,以及汉代百越民族部分转为壮族,部分融人汉族后,百越语演变成壮语和粤语等信息,是了解和研究百越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傣族纹身     
在现代社会,纹身、穿孔、镶嵌之类大都被视为另类的先锋行为,然而,它们的背后却深深地烙着千年的印记。在世界的许多地方,纹身曾经是古老文明中构成早期宗教与信仰的重要部分。在中国,纹身是百越民族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特征。几年来,我们走遍云南西双版纳的偏远地区,从上一代傣族长者的身上,追寻着百越民族即将消失的古老纹身的踪迹。  相似文献   

6.
广西蒙山县有20多个至今仍沿用的以百越民族语言“毋”字取名的自然村名.毋,百越语即“广或大”之意.这些地名,包含着百越民族在此居住时的房屋、居住地选择、生活习俗、渔猎、交通、语言,以及汉代百越民族部分转为壮族,部分融入汉族后,百越语演变成壮语和粤语等信息,是了解和研究百越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刘勇 《民族译丛》2001,(3):61-67
文章描述了菲律宾高山民族的起源、衣食起居、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并从考古学和民族学角度将其与中国百越民族进行了比较。认为,菲律宾高山民族祖先是中国古代的百越民族;高山民族的梯田文化源自中国,是由中国移民带入菲律宾的;菲律宾政府强调民族一体化的政策、外界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在因素的变化,使得梯田文化日益商品化,其前途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8.
越民族作为一个古代民族,经历史沧桑,在春秋战国时与夏、商、周、楚诸民族,以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而形成为华夏民族,最后于西汉时发展,转化为汉民族,而消失于历史舞台,但是,其风俗文化,却转化嬗变为中国风俗文化的一部分,形成汉族风俗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江浙风俗文化.早在夏、商、周三代之时,分布在从江苏、浙江到两广乃至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处于“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理位置的优越,  相似文献   

9.
古代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百越民族对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所作贡献是多方面的,诸如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是我国最早开始养蚕和发明丝织业的民族;是我国最早创烧瓷器的民族等等.本文仅据地下考古资料,特别是近年来江南地区一些新的重要考古发现,并结合有关文献,拟对百越特别是扬越、干越和于越族在对我国冶金术的起源和青铜文化发展方面的杰出贡献作一综合论述,不妥之处,企盼学界同仁指正.(一)笔者曾研究认定:长江中游鄂东南——赣西北——赣北((鄱阳湖以西)这一广阔地区表现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既与宗周文化不尽一致,与鄂西江汉地区的楚文化也明显有别,而是一种有着浓厚地区特色的新的文化区系类型”,这种非周、非楚的文化区系类型,无疑就是古越族文化,而且是扬越文化.西周文献中开始出  相似文献   

10.
吴越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古代人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贡献.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切部分.早在1936年.就有蔡元培,卫康贤诸先生发起组织“吴越史地研究会”,并调查过苏州越城,常州淹城、杭州古荡、良渚等遗址。林惠祥先生也于1935年前后调查发掘福建武平等地遗址.一批研究论著相继问世.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78年以来,吴越文化研究再度复兴.先后有“百越民族史研究会”(1980)和“吴文化研究会”(1983)的诞生,南方各省尤其是东南几省的考古所、博物馆、社会科学院和大专院校的许多专家学者鼎力相助,使吴越文化研究蔚成风气,遂有新成果叠出,除已推出《吴文化资料选辑》(吴文化研究会)、《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百越民族史论丛》(广西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1.
曹峻 《南方文物》2010,(1):76-76,77-80,26
《试谈马桥文化的泥质红褐印纹陶》一文,作者通过对马桥文化中数量最多且有独具特色内涵的泥质红褐印纹陶的器类、器型和印纹的深入分析、比较,认为马桥文化中那种红褐印纹陶的胎质、器形和纹饰虽表现出与肩头弄类型相似的内涵,但仅有一部分陶罐如垂腹罐、直腹罐类器接受了肩头弄类型北上的影响,其他更多的器类如圆鼓腹罐、斜弧腹小盆、鸭形壶等以及包括云雷纹在内的印纹纹样则发端于马桥文化并向南扩散至肩头弄类型。因此马桥文化泥质红褐印纹陶反映的是太湖地区与浙西南闽北地区在夏商时期地区间文化交流和影响关系。该文最后一部分内容还以广阔的时空视野,将马桥文化中的泥质红褐印纹陶与江南其他各分区如宁镇、赣鄱地区和闽江流域等地印纹陶进行概略性比较后,认为在纹饰、胎质、器物组合上均存在"大同小异"特点,是南方几何印纹陶文化系统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文化共性是居住于江南广大地区先秦百越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马桥文化正是居于太湖地区百越民族的一支即于越民族的考古学遗存。  相似文献   

12.
百越民族及其后裔化,对客家化有重要影响,举其大端例证如下:  相似文献   

13.
百越研究的新成果──读王文光《百越的源流与分布》乐逸鸥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不言而喻,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对各民族的源流和发展进行科学的研究,是民族史、边疆史学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古越人是我国现代南方诸少数民族的先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颇具特...  相似文献   

14.
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民间古籍可分书籍、文书、碑刻、讲唱四人类,王要记录百越民族历史、土司制度、民间风俗掌故等方面內容,是研究广西民族历史、风俗等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学术、经济和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坐落在云浮市新农村中的古建筑,既有南江流域独特的地方特色,又有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文化特征,蕴涵着丰富的地方历史信息、文化积淀、民风民俗。本文通过分析云浮市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相关问题。探寻保护好乡土特色文化遗产,使新农村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两不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越族是我国古代居住在南方的一个民族群体,因其有众多支系,故有“百越”之称。作为古越族一个重要支系,杨越屡屡见之于史籍,但对这一支族的具体活动范围,史书并无明确的记载,对其文化特点,更是鲜见记述。时至今日,关于杨越文化的研究仅刚开始,且还局限于个别地区,因而还有诸多问题有待探索。为此,本文拟通过分析湘赣两广东周青铜墓葬,就其与杨越文化的关系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识者。 一、湘赣两广东周青铜墓 湘赣两广东周青铜墓,以狭长形土坑竖穴,随葬青铜器为特征。早在五十年代,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界限往往被人忽视,将“中国文化”等同于“中原文化”导致在人们的中华文明概念中很少有区域文化的成分。事实上“中原文化”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中国东南地区的百越文化也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于“中国东南沿海自古即有一海洋文化圈”犤1犦,福建作为百越中闽越族的活动中心,以其显著的海洋性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考古发现谈湖南古越族的概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越族分布地域很广,"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尽少康之后也."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具体指出:"百越所居之地甚广,占中国东南及南方.如今之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或至安徽、湖南诸省."可知湖南在古代也是百越之地.湖南境内古越族的活动与分布情况如何?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实物史料,可供研究.本文就已出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越文化遗物,对其概貌与有关问题作些粗略的探讨,以求  相似文献   

19.
岭南古代先民,总追溯到百越民族。其后也出现过瓯骆、南越、僚、俚、瑶、僮(壮、假)、黎、畲等族称,这些民族是否一脉相承,是演变?是迁徙?是流播?是融合?学术界的观点并不一致,考古所表述的族属也较混乱,反映在地方志的表述也较紊乱。因为各个民族称谓的出现,其时间,其分布都不断变化,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名称、来源、分布、文化特征、社会经济、社会性质、民族关系和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都缺乏深入透彻的系统研究,故未有统一的认识,地方志对杂处居住的民族记述存在互相混淆,矛盾和错误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历来言岭南土著民族,许多论者都认为是百越。惟“百越”一名,于历史上出现甚迟,稽之典籍,乃首见于战国末年之《吕氏春秋·恃君》。其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骝阳禺、兜之国,多无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