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史学包括史学研究与史学理论两个部分,想来已无人置疑。前者以对人物、事件、社会运动及其总体背景的各种演变过程的具体研究,展示史学的个性;后者以对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研究方法、史学家素质要求的探讨,寻求史学的共性。这两个部分的成果,共同汇集成历史学的长河。不过,除了这两个部分以外,历史学还有一个分支往往为人忽略,这个分支就是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的范围很广。它适于对历史本身和历史学中的任何研究成果。它不同于具体的历史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描述,弄清其本来的真实面目,在此基础上,进行深  相似文献   

2.
史学批评是伴随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常现象。历代史家根据当时社会和学术发展的需要,在继承前人的著史理念、体例、方法进行史学撰述时,往往还会对前代学人的著作进行整体的或局部的评论,提出或褒或贬、或有褒有贬的论述。也有少数史学评论家从史学发展的整体角度对前人的历史著述进行总结性评论,提出一些问题。这种现象一直贯穿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中,但长期以来史学史并没有形成一个学科,缺乏对于史学批评现象进行系统性的总结、研讨,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由于史学史学科的发展,当代中国史学家才能对古代史学批评进行学理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史学与大众文化瞿林东史学对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史学对文化积累所起的作用,对民族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就是在不同方面发挥的作用。史学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所积累的文献资料和思想资料,对促进思想家的思考、文学家和诗人的创作,都有重要...  相似文献   

4.
第一,理论是史学评论实践的指南,史学评论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较高的哲学意识在整个史学评论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所以,理论对于史学评论实践具有首要的意义,因为理论越具有科学性、真理  相似文献   

5.
宋代考据史学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以前 ,历史考据学有一定的发展 ,但并不成熟不系统。随着唐宋之际思想领域里新儒学思潮的兴起 ,史学流派也发生了一些大的变化 ,那就是义理史学和考证史学的发展。其中 ,考证史学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 ,获得很大的发展 ,成为宋代史学一个值得注意的领域。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专著或论文出现。“疑古与考据”、“国史与考据”、“笔记中之考据”三个方面是宋代考证史学的三个有突出成就的方面 ,分析这三个方面 ,对于加深理解宋代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1619—1692)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著名的史学评论家。他的进步史学思想除集中地反映在他的《读通鉴论》、《宋论》等史论专著外,在他的其它著述里也有所反映。如其《尚书引义》、《春秋家说》、《春秋世论》、《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黄书》等,虽名为“说经”,实则其中都有关于古代历史的评论。王夫之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把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贯穿于著述之中,以是否有利于民族利益为臧否人物和评论朝政得失的重要衡量尺度;提出了“理势合一”“趋时更新”的史学理论,认为历史是发展、进化的;主张从事著史、论史必须有自己的宗旨和原则,并强调以史为鉴,以“求治之资”。兹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史学评论的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学评论作为一种特殊的史学实践活动,它所关注的是历史学研究的所有方面、全部过程。这也就是说,它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评论史学活动的所有方面和全部过程。因此,史学评论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一般说来,事实评论、价值评论、文采评论、史德评论,是史学评论的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刘知几是盛唐时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的杰作《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史。虽然我国的史学源远流长,史家历代不绝,史书越来越多,内容包罗万有,但一直到刘知几才第一次作了评论性的总结。他在评论古代史学方面作出的贡献,《史通》一书在古代史学史方面取得的成就,可说在我国古代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近代梁启超在总结《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文中就认为:“自有左丘、  相似文献   

9.
史学和教育     
《史学月刊》是一个学术性刊物,间亦刊登一点历史教育方面的文章,为大学和中学的历史教师服务。史学和教育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历史教师是通过学校教育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史学研究者则是通过自己的著述向全社会的人传授历史知识,他们都起着教育人的作用。一本史学杂志或一本历史著作无不能起教育人的作用,只是教育范围有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研究的进步既离不开史学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史学批评的调节。李振宏《当代史学平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以下简称《平议》)则关注到了以上两个方面。《平议》一书是作者多年史学研究评论文章的结集,主要针对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学术史以及史学方法论、认识论等历史学分支的研究个案或整体状况进行了评论。该书收录的24篇论文,可以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史学与史学研究——美国科学史学的历史地位钱皓1880年后,美国部分名牌大学和院校相继建立了历史系并开设了研究生课程。①1884年美国史学工作者创立“美国历史协会”,它标志着美国史学逐步走上一条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1895年《美国历史评论》杂志的...  相似文献   

12.
魏徵(508—643)做为政治家,早已受到史家的重视。从这方面研究魏徵的论文与专著也为数颇多。但是,对魏徵在史学方面的成就及其在史学上的地位,却问津者不多,研究的成果也寥寥无几。固然,魏徵的政治影响是很值得注意的,但他在史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他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中也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因此,本文着重于从魏徵在史学方面的活动,说明他在史学发展中的地位,以便全面估价他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史学评论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史学研究有了很大发展,成绩斐然,但史学评论却相当薄弱,远不能适应进一步繁荣史学研究的客观需要。就近年来的评论文章看,固然有不少好的,但从总的方面看,数量不多,评论的面也窄,内容上有的宛如“内容简介”,缺少真知灼见,有的似有捧场之嫌,很少科学分析,形式也大都一律,缺少个性文彩,凡此种种,对作者读者就很少有吸引力了。我们认为,史学评论是史学领域的重要一翼,一篇科学的评论文章,不仅可以给读者以启示、以引导,而且可以给作者以参考、以思索,促使研究向纵深开拓,有的甚至能对开创史学研究新局面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提倡和发展史学评论,我们特编发一组笔谈,希望能引起史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史学评论,究其实质,是史学发展中矛盾对立统一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历史科学发展的一种杠杆。没有史学评论,就很难有新史学的产生,这在中国史学上是不乏其例的。一般说来,史学思想的阐发,要比史料的积累和编撰要艰巨,它是  相似文献   

15.
正确开展史学评论是贯彻党的百家争鸣方针,絷荣史学,培养史学人才,更好地传播历史知识的有效途径。史学评论工作能否搞好,主要取决于评论者的马列主义水平,专业知识结构,职业道德和文  相似文献   

16.
史学评论和史学工作者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谈史学评论》的短文(见1985年5月27日《光明日报》),就史学的社会目的和史学自身的发展等问题,讲了我对史学评论之重要性的一些看法。现在,乘《安徽史学》组织史学评论专题讨论之便,我想就史学评论和史学工作者的关系,讲几点肤浅的认  相似文献   

17.
朱露川 《史学理论研究》2023,(2):99-109+159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其具体路径及发展的大趋势是从千年史著批评的积累和启示,走向史学批评的广阔空间和理论升华,即从评论史书到全面地评论史学,再到理论层面史学批评的广泛展开,并形成方法论,对当代史学发展多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探讨、揭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深入发展路径及其规律,有助于学界更清晰地认识中国传统史学何以能够不断生长出关于自身构成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干宝《晋纪》已佚,其中二千七百多字的《总论》因历代各种文献引录完整保存至今。创设"总论"这种新的历史评论范式,摆脱《左传》、《史记》就事论事或寓论断于叙事中的历史评论方式,在更宽阔的历史视野下表达史家的历史认识,对后世历史评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总论》对西晋兴亡的历史过程及其缘由也做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这些历史认识对研究西晋历史发展及其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晋纪·总论》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京晓庄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邱敏教授的最新学术专著———《六朝史学》一书日内已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史学源远流长 ,魏晋南北朝是重要的发展阶段。当时史学已摆脱了经学的附属地位 ,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历代学者对这一时期的史学发展一直很重视 ,研究成果也很多 ,但遗憾的是 ,在《六朝史学》出版以前 ,学术界尚没有一部系统地论述这一时期史学成果的专著。邱敏教授积数十年科研与教学的心得 ,并充分吸收古今学者的成果 ,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六朝史学兴盛的原因、特征 ,以及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重点梳理了六朝史学…  相似文献   

20.
《安徽史学》组织大家讨论史学评论问题,是非常适时的。目前,史学评论十分需要却又十分缺乏,这种状况应当引起重视,加以改变。史学评论是史学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没有对史学研究及其成果的足够的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