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中国改革开放36年之际,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也已经走过36年的历程。如何评价这36年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细致地描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框架?未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将怎样进行?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以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学者们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看法不一,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改革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没有产生影响,但是,大家不能否认的是,过去30多年中有效的行政体制是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改革贯穿于整个20世纪,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阶段改革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效率政府”是这一时期行政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第二阶段改革实施于20世纪中期,“忠诚政府”成为联邦政府改革的特点;20世纪70、80年代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强调官员的职业道德,改革特点为追求“道德政府”;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管理进入一个全面调整时期,“重塑政府”成为行政改革追求的主要目标,从而在实践上把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推向了高峰。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分析,精简机构、节约开支和提高效率,始终是20世纪美国联邦行政改革的核心内容。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防止职业官僚垄断政府权力和整治官僚主义作风,也始终是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金虎 《史学月刊》2001,(3):126-131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迅猛发展和城市政治体制的缺陷造成城市社会形势的严重恶化和腐败行为的泛滥,从而引发了城市政治改革运动的兴起。改革家虽然都出身于中上层阶级,但改革的方向有多种,改革的支持也复杂多样。总体来说,城市政治改革的进行实现了城市政治体制的重大发展,增强了城市政府治理城市的能力,政治腐败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相似文献   

4.
高校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针对高校目前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为高校改革提供了改革的必要依据,促进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许国林 《史学月刊》2006,1(5):71-7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众化杂志迅速兴起和发展。大众化杂志有如下几个特点:迎合大众口味;内容贴近社会现实;价格低廉;有一个稳定增长的、数量较大的读者队伍。美国大众化杂志的兴起和发展,是当时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并对20世纪初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变革和转型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7.
20世纪60年代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伴随着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权运动、学生反战运动,美国女权主义者为推进女性解放,争取平等权利,掀起了一场\"新女权运动\"。这次运动具有与当时的美国民权运动相结合、思想理论空前活跃与完备、组织建设大有提高、斗争策略更加灵活多样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地位,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科 《安徽史学》2006,6(5):18-23
"60年代"和"保守主义"是学术界关注的两个话题.按照学者们的传统看法,60年代是以激进为时代特征,与"保守主义"无涉.本文展示了保守主义在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过,本文更想强调的是,60年代的保守主义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与其自身逻辑明显不符的极端性和激进性.本文力图揭示这一悖论,并且认为,应将"60年代"和"保守主义"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得出有关这两个课题的较为全面和多维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熊伟民 《史学月刊》2003,(12):67-72
20世纪30年代,在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反省和日益恶化的国际形势的影响下,美国社会出现了一股与孤立主义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和平主义思潮。和平主义者主要由妇女、宗教界人士和在校大学生组成。他们反对战争和军备,主张以和平的手段和方式解决国际纠纷。在法西斯主义猖獗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主义者的理念及其实践显得与现实严重脱节,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西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最新解密文件显示,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藏政策发生了新变化:美国中央情报局虽然继续对西藏分裂势力进行援助,但是削减了援助资金的数额,尼克松政府对待达赖"访美"的立场经历了从拒绝到有条件支持的转变;福特政府时期,随着中美高层互访和交流的深入,西藏问题首次公开进入双边会谈议事议程,并就此拉开中美关于西藏问题对话的序幕。与此同时,美国国会也卷入西藏事务,其对西藏事务的干涉主要包括为达赖集团提供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为日后国会以立法的形式干涉西藏事务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石庆环 《史学月刊》2003,2(9):75-81
1978年卡特总统的文官制度改革.不仅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且是继1883年《彭德尔顿法》颁布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制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文官制度改革不仅涉及到联邦政府高级文官结构的变化,中级文官报酬制度的改革,下级文官利益的重新分配等问题.而且也触及到联邦政府文官管理机构的调整与改组。因此.改革不仅影响到联邦政府行政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总统对联邦文官的政治控制。  相似文献   

12.
论文利用移民政治理论对20世纪后期美国与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进行比较,并对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个主要的移民国家都推行了限制性移民政策,但因其移民政治中的"利益导向",受"权利"的制约程度以及移民政策制定程序的不同,从而导致两国的移民政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实际收效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别。据此可以预测两国未来移民政策的趋势:美国将继续在自由主义的道路上前行,而澳大利亚却可以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学界关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中,部分学者依然延续着"冷战"思维范武。这种范式的主要特征是:思维预设上表现为强调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思维理路体现为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考量中国"民族主义";在分析中国"民族主义"方法上采取单方面展示的策略。从本质上讲,"冷战"思维范式是西方中心思维范式的极端化,其思维根源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冷战"思维范式考量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给中美公众带来了相互敌视的恶性循环,而"冷战"思维范式中也凸显了美国部分学者双重标准的悖论。  相似文献   

14.
从19世纪末叶以来,美国外交思想经历了从孤立主义向所谓的“国际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基本完成,其核心内容是美国借助着强大的经济、军事和化力量,大踏步地迈向国际政治竞技场,实现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美国领导人梦寐以求的世界领袖地位。然而,这种转变在国内外遇到了强大的阻力,最终把美国的世界领袖梦想化为烟云。不过,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等利益已经使美国无可解脱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就美国外交而言,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人厌恶卷入大洋之外政治事务的传统心态由此正发生着变化,这也预示着美国力图充任世界领袖的时代正在缓慢地到来。  相似文献   

15.
美国宪法改革与人权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安 《史学月刊》2001,5(5):100-104
美国人权政策是建立在古典政治哲学基础之上的,它过分强调人民的消极权利,而忽视了人民的积极权利。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这种人权政策显得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又掀起了宪法改革运动的高潮,以解决宪法中存在的人权概念不清楚和政治自由太多、人民的经济利益太少的问题。在修宪运动中,美国的最高法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使运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由于种族偏见的根深蒂固,因此美国人权政策的发展依然面临着有待进一步克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和美国对古巴政策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加拿大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使得它在处理战后一些重大的国际事务时不得不与美国保持一致 ,但惟独在古巴问题上与美国相悖。美国一贯视拉美为后院 ,视古巴为共产主义在拉美的桥头堡。加拿大公开反对美国对古巴的封锁政策。古巴问题显示出加美对外政策的纠葛  相似文献   

17.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新式中产阶级形成时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白领阶层,文官群体的优势日渐显露。其一,由于文官职业和收入的稳定,使其成为美国中产阶级中颇具稳定性的职业群体;其二,由于文官掌握一定的权力,使其成为美国中产阶级中颇具政治影响力的职业群体;其三,由于文官兼有政府雇员和利益集团的双重身份,使其成为美国中产阶级中颇具社会地位的职业群体;其四,由于文官对权本位的追求,使其成为美国中产阶级中颇具独特文化价值观的职业群体。不仅如此,文官群体所具有的这些优势,又使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演变成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退踞台湾期间,对于美国寻找各种机会使台湾问题"国际化"的企图,基本上采取抗拒的立场.具体表现在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针对美国叫嚣的"台湾地位未定论",蒋介石通过对<开罗宣言>的反复重申,坚持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维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地位;在50年代中后期两次台海危机中,蒋介石坚守金门、马祖这两个与大陆保持联系的纽带,拒绝美国以海峡为界,实现"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大陆形成一种默契,共同抵制美国的分裂活动;从60年代开始,借恢复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席位、美国企图在联合国内部造成"一中一台"的既成事实,针对这种情况,包括台湾蒋介石当局在内的海峡两岸中国人,取得一定共识,即在国际社会只能有一个代表中国主权的中央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共同挫败美国以联合国名义分裂中国的图谋.  相似文献   

19.
吉晓华 《安徽史学》2012,(3):114-117
在当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安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先后于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推行了"责任田"和"大包干"的改革。但是,由于政治背景、群众基础、两代领导人态度的不同,两次改革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命运,"责任田"试行失败,"大包干"推广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