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慰安妇问题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战中日本军队强征亚洲国家妇女作为“慰安妇”的战争犯罪逃避了战后的审判,从80年代起开始了对这一战争犯罪的追究.并在日本进步学者和律师的积极参与下开始了向日本政府要求赔偿的诉讼。由于“慰安妇问题”典型反映了日本军队的残暴和战争的侵略性质,所以日本保守的右派势力竭力否认在这一问题上的战争责任。文章认为国内的“慰安妇”问题研究需要考虑到上述国际背景.了解国际社会对慰安妇问题的关注以及联合国有关组织以这一问题的决议,把“慰安妇”问题的研究放到促进21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特别是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的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2.
联邦德国史学界历来争论不休。新旧世纪之交,那里又兴起了关于原西德第一代历史学家在第三帝国时期追随纳粹的历史的争论。这一争论涉及到许多历史学家,而争论中心主要是在战后西德史学界起主导作用的著名历史学家康策(W.Conze 1910—1986年),席 相似文献
3.
日本昭和天皇(1901——1989年)在位63年,自1987年9月患病时起,到1989年1月7日病逝之后,日本国内又出现了否定天皇裕仁战争责任的动向。1989年2月15日,日本首相竹下登就裕仁天皇战争责任问题,回答在野党议员质询说:“在上次战争中,昭和天皇为避免战争作出了全面努力,对结束战争作出了英明决断。”这是公开为昭和天 相似文献
4.
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认为日本与德国在战后面临不同的环境,导致日本有着自己的对待二战历史的政策,但是,从战争一结束,德国彻底清算了希特勒的罪恶,而日本天皇裕仁却被美国用来稳定战后日本的政治秩序。在日本,很多人对战争期间的种种加害罪行没有深刻反省,却利用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让自己成了受害者。德国把灭绝犹太人的事实根植在国民的认知中,而日本从来就没有形成这样的记忆共识,日本的历史认知严重碎片化。当前,自民党的政治领袖、文化领域的官僚和国家媒体的一部分组成了一个意见垄断集团,他们出于政治目的把历史做为工具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基督教会战争责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基督教会积极鼓吹侵略扩张理论、为日军军事行动提供服务、协助日本控制沦陷区基督教会,有力地配合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行为.虽然日本教会政治态度的形成有很多客观原因,但其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其战争责任不可推卸. 相似文献
6.
战后国民政府国防部军事法庭在审理南京大屠杀案时,由于掌握的日方文献有限,对于被告谷寿夫的申辩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质证,从而对法庭审判和日本国内对南京审判的认识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战后未能引渡更多的南京大屠杀暴行责任人到华接受审判,加上谷寿夫并未完全否认日军暴行,只是申辩第六师团不存在暴行,其申辩论点在日本国内引起部分同情,从而影响了日本国内对南京审判公正性的认识。通过比对日军的军方文件、日军第六师团的官兵日记及回忆等日方文献,可以证明法庭对谷寿夫的判决并无不当,其所做申诉基本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狡辩。 相似文献
7.
《世界历史》2015,(6)
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界展开了著名的"费舍尔大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完全责任说"由此成为定论,并历时半个世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新时期德国经济和国际政治地位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事模式发生了转向,"欧洲叙事"逐步代替了"民族叙事"。学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问题产生了多种观点,"德奥主要责任说"、"塞尔维亚承担共同责任说",以及"大国集体责任说"等逐渐成为共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问题上,研究也呈现多元趋势。学者们开始关注战前大国的心态变化、高层政治和军事人物的活动,并讨论战争能否避免的问题。本文在搜集最新相关出版物的基础上,概括分析21世纪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和起源研究的新特点,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
一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日本战败60周年。对世界上许多国家来说,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而在日本,发行量占首位的《读卖新闻》做出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举措,成为60周年之际各家媒体中最闪亮的“明星”。2005年6月4日,《读卖新闻》发表了长篇社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令人关注而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所说的“日本大众” ,是指和“日本民众”、“人民大众”具有相同含义 ,也即相对于日本统治阶层、当政者而言的概念。这个问题之所以令人关注 ,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日本人在侵略战争中的作用 ,在人们的意识中 ,人民大众是不会犯错误的 ,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应记在日本天皇、军阀、官僚、财阀 ,即日本统治阶层的账上。如果认为日本大众也有责任 ,人们会担心这不利于将日本民众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区别开来 ,以孤立日本右翼势力。正因为此 ,国内学术界尚无人专门论及这一… 相似文献
11.
一战期间,法国女多男少的现实、华工对配偶的需求促使不少华工与法国妇女结为夫妻,而法国政府错误的婚姻政策及急功近利的遣返华工政策又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洋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伦理秩序及与法国的外交关系,采取了一些限制华工婚姻的措施,但受制于其法律制度的自相矛盾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Catriona Pennell 《War & society》2020,39(3):145-154
This special issue, stemming out of the AHRC-fund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War Research Network (2017–2020), is published at an important juncture in cultural memory: as the focus of public commemorative events in Britain and the Commonwealth shifts from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World War, including the Holocaust. Not only does it showcase exciting and cutting-edge research, but it also aims to stimulate conversation and ‘forward-thinking’ about commemorative cycles over the next two-and-a-half decades (2025–2045). The three research articles and four provocations focus, in different ways, on the question of ‘hidden histories’ in the expectation of a need to ensure that diversity, multi-perspectivity, complexity, and contention remain at the heart of ‘national’ commemorative processes (whether in Britain or elsewhere). 相似文献
13.
Joan Beaumont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15,50(3):529-535
This symposium examines how the centena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 has been marked in five countries: Australia, France, Germany,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Given their distinctive national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political cultures, the metanarratives of the war in these countries differ; as do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ub-state actors in memory making. However, in each case the commemorations of the war have been shaped by a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other agents of memory at the sub-state level. National memory has also been consciously projected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rough carefully orchestrated anniversary ceremonies and performative memorial diplomacy. But, despite these transnational commemorative practices, the centenary of the war remains predominantly framed within local and national imaginings.
这次研讨会议论了一战百年在奥地利、法国、德国、英国、美国这五个国家是如何庆祝的。考虑到各国不同的历史经验以及政治文化,这些国家关于一战的元叙事各不相同,国家与次国家主体关系的记忆也是如此。不过,每个国家的战争纪念,都是国家与其他次国家层面主体协商的结果。通过精心策划的纪念仪式日以及表演性纪念外交,国家记忆被有意识地投射到了国际关系之中。除了这些跨国纪念活动,一战的记忆主要是在地方以及国家的想象框架内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梁启超向政府提出政治质问案,质问政府的对日妥协。谴责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是企图置中国于死地,警告外交当局慎思,并认识到“二十一条”对中国造成的隐忧。在参战问题上,梁启超主张加入协约国战团,认为中国应该采取联日疏美的外交政策,以防止日本的“死我之心”。所有这些都表明,梁启超的对日外交思想立足于中国,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15.
Fifty years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Civil War, the town of Gettysburg, Pennsylvania faced the challenge of another war. From 1914 to 1917, the townspeople followed events in Europe closely, becoming vehement supporters of the American entry into the war by April 1917. In 1918, the Gettysburg Battlefield became inundated with American soldiers for the second time in its history, as doughboys trained for overseas service on the site of Pickett’s Charge.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way the town of Gettysburg reacted to and mobilized for the First World War. It explores the notion of a ‘forgotten’ American war in a place that is perpetually haunted by war memories.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旅欧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欢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4):49-57
据中华民国侨务部门 1935年的统计 ,当时旅居欧洲的华侨近 4万人。然而 ,时至30年代末 ,当战争乌云在欧洲大陆上滚滚翻卷之际 ,上万欧洲华侨为免遭战祸 ,匆匆回国。因各种原因而留居欧洲的华侨 ,与欧洲人民一起在漫天战火中度过了六年的艰难时光。本文追溯旅欧华侨在二次大战期间艰苦而顽强的求生历程 ,并展示旅欧华侨与欧洲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而留下的一页鲜为人知的华章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家与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广大爱国史学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以抗敌御侮为学术主旨,自觉为抗战提供历史借鉴、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面向大众开展历史知识的普及教育,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展开思想交锋和学术争鸣;其学术活动在回应时代需求的同时,也使史学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José Ramón González 《Journal of Modern Italian Studies》2016,21(2):271-282
In 1915, the Spanish journalist Juan Pujol visited the Italian front. His reports appeared in ABC, and were later incorporated in his book In Galitzia and the Isonzo (1916). A few months later, the Spanish writer Ramón Pérez de Ayala visited the same territories. His reports appeared in El Imparcial (Madrid) and La Prensa (Buenos Aires), and were later published in his book Herman in Chains (1917). The poetics evident in the reports of both writers were clearly different, not only for ideological reasons (Juan Pujol supported the Central Empires; Pérez de Ayala favored the Allies), but also for discursive reasons: the reflexive and digressive culturalism of Pérez de Ayala, for example, contrasted vividly with the direct narrative of Juan Pujol. However, since both writers shared some stereotypes about war and used a common repertoire of rhetorical and stylistic strategi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ir texts. 相似文献
19.
张岩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2):54-61
山东淄博周村是当年英法招募华工的重要站点。论文根据对"周村华工"后裔或知情者采访整理出来的65份口述资料,从华工归国所带物品、节余工薪的使用状况、归国后从事的行业、思想观念与自身素质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比照当时知识界和政界对于归国华工影响力的乐观预期,得出结论:华工归国后的总体境遇不够理想,归国华工对中国社会所能发挥的积极影响极为有限,甚至其中不乏悲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论二战期间澳美军事同盟关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澳大利亚外交和防务政策演进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在保持与英国传统关系的同时,寻求美国对澳的安全保护.二战以前,由于受制于澳英隶属关系以及美国对外战略的价值取向,澳美关系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战争的特殊背景不仅使得澳美正式外交关系得以建立,而且因出于反击日本侵略的共同需要,两国结成战时军事同盟.澳美军队联合作战不仅扼制了日本的侵略气焰,而且建立了相互合作与信任的机制.这就为战后澳美同盟关系的缔结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