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月初四那天,我怀着好奇而又神秘的心情,到座落在中缅边界大盈江东岸的关章阿昌族自治乡,采访阿昌族人民欢度“窝乐节”的实况。一进关章寨子,就见寨子东面的几个山坡上,已是人山人海。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宛如千百朵山茶花在盛开。宽敞的广场中间,搭了一个“窝乐”台。“窝乐”台有一米多高,二米多宽,五米多长,四周贴着由阿昌族农民画的五谷杂粮、牛马猪羊等彩图。“窝乐”台中央,矗立着两块高十多米的巨大牌坊。右牌坊顶端,前面绘着太阳,背面绘着一幅阿昌老人的彩像,这是阿昌族神话传说中的男始祖遮帕麻;左牌坊顶端,前面绘着月亮,背  相似文献   

2.
论劳动号子     
在我国各民族中,无论何地,当两人以上干艰巨体力协同劳动时,几乎都有他们自己的“劳动号子”。 生活於黔、湘、桂接壤之区的侗族,五六十人共抬一根极大的木头,会有一人领唱着抬扛号子,其他人则应声相和: “嗨佐罗啊——嗬,木头过厢靠大家哩! 嗨佐罗啊——嗬,木头上山靠头扛哩! 嗨佐罗,嗨佐罗,大家同心协力干, 翻山越岭保平安哩,嗨佐罗啊——嗬!” 贵州苗族亦有他们的“拉木”劳动号子。黔东南丹寨县的《拉木歌》至为明显。一人领,众人和,三字一顿,气势粗壮,协作性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序歌我不赞美皎洁的月亮, 也不赞美缅桂花的幽香。大家坐在宽敞的竹楼上, 听我把阿暖和他的弓箭来歌唱。背(?)的小伙子, 不要再把琴弦拨响; 约会情人的姑娘, 也请安静地坐在我的身旁。坝子里密密麻麻的树木, 要数大青树根深枝干壮; 会飞善跑的禽兽, 要数大白象勇猛顽强。万卷经书记载过多少英雄, 都没有阿暖那样令人赞扬。听啊——弓弦嘣嘣作响; 看啊——离弦箭凌空飞扬。  相似文献   

4.
刘绿蓉 《神州》2012,(16):303-303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从一粒沙中可以看到整个世界,每一朵花中都包含着一座天堂——多么诗意而睿智的语言啊!一直以来,人们就把青少年比喻做“祖国的花朵”,而老师是“辛勤的园丁”,那么我们这些“园丁”又是否真正地对“花朵”起到培育与呵护的作用,是否让每一朵花都盛开在一座充满阳光与爱的天堂呢?我不由深深地思索着。  相似文献   

5.
武博之魂     
当我们又一次念着“武博之魂”四个字的时候,脑海里定格的仍然是这样一幅画面——古朴、庄严的舞台,引吭高歌的人们,还有耳边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激越、高亢的机器人声……这是哪个专业团体在表演吗?不,不是的,这只是武侯祠博物馆的一次员工大合唱。唱着,唱着,我们不禁  相似文献   

6.
我们坐在山路上.丹增的视线越过对面的山脊,望向已经渐渐看不见的家乡的村庄,一边向我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家乡一带的转山线路.比如,沿德木沟口则勒村进去步行一个钟头,有一个小小的神湖名叫”雍措湖”(意为三角形的湖).藏历五月十日转它十圈相当于转苯日神山一圈;再比如,从德木沟隆乃村过去.有一道其险无比的山崖名为“塔欧“(意为格萨尔的马鞍).藏历三月十五转它三圈,想当于转苯日神山一圈。  相似文献   

7.
书,重重地合上。合上的是一本写童年的书。我,匆匆地寻觅。寻觅的是一件儿时的玩具。“哗!”它从书橱上落下——一个沾满灰尘的五彩圈子。我也不知它姓甚名谁,只记得小时候叫它“啦啦圈”。那个漂亮的“啦啦圈”是哥哥送的,可现在却活像个小丑,又脏又旧。唉! 童年时天很蓝、草很软,女孩子们都在草地上玩着“啦啦圈”。配着那“沙啦沙啦”的声音,女孩子们扭动着纤细的腰肢,羊角辫满足地晃着;大点的女孩还会玩出  相似文献   

8.
中午时候,一男孩在院子里玩足球,他正玩得起兴,也许用力太大的缘故“,嘣”一声响,球竟然射在了邻居家的玻璃上。男孩迅速地抱起球,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回自家去了。一回到家,被已经睡醒的父亲逮了个正着。父亲把他叫了过来,问到“:怎么回事?”男孩胆怯地说:“我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父亲慈祥地望了孩子一眼,叫他先把汗擦擦,然后温和地说“:孩子,你打破的不仅仅是玻璃吧?”“我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玻璃的!”男孩愣愣地望着父亲,随时等待着惩罚。“孩子,你打破的真的不仅仅是玻璃,想想——吧!”父亲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孩子。男孩想了想,但依…  相似文献   

9.
“二斤半那挂还是三斤半那挂”从前,环州有个“嘴油子”,又穷又懒,又爱面子。快过年了,寨上寨下忙着杀猪宰羊,只有“嘴油子”悠哉游哉地闲荡,末了在见不着人的地方从狗嘴里抢个猪尿泡回来。大年初一了,他就把火塘上的猪尿泡取下来,在家里人的嘴上都涂点油,表示他们也“吃”过肉。然后他又把老婆身上半新不旧的裤子拿来反穿上,到晒场上来拉家常、诳大话。不多时,小儿子来喊: “阿爸,阿妈叫你回家?”“整什么事叫我?”“您的抹嘴肉叫猫咪抬走啰!”“二斤半那挂还是三斤半那挂?”“抹嘴肉就是抹嘴肉,还有什么二斤半  相似文献   

10.
一个例外在拉萨,人们习惯把“古艺建筑总公司”简称为“古建队”。负责人之一普次对我说,他们就像一支救火队一样,哪里有古建筑出现年久破损的情况,他们就要赶去。近几年来,在几次布达拉宫维修中他们都担任了主要任务,并且正在准备2009年的又一次布达拉宫维修工程。进入古建队大院第一时间接触到的,是工匠们敲打金属的声音,时而有人手持喷火的焊枪或者闪耀的铜片,  相似文献   

11.
厄则坎美     
在金沙江畔那“燕飞不到关,伸手摩着天”的拉伯太子关下,有一条坚固牢实、横贯陡坡的大水沟,清澈的流水常年不断,浇灌着陡坡上的层层梯田,养育着世代在这里居住的纳西族人民。这条大沟名叫“厄则坎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这里有一个古老而优美的传说。相传,居住在拉伯地区的纳两先民是从达支勒帕窝地方搬迁来的。初到拉伯定居时,分为和姓与木姓两个宗族。木姓宗族人多势众,占着下半坡。那里面临金沙江,气  相似文献   

12.
扮相滑稽的“花鼻子”一上台,首先引发的是观众的一阵哄笑。之后,“幺妹子”在一阵丝乐、鼓钹声中出场,声情并茂地唱道:“奴在家,奴在家,奴在家中绣花花……”于是,场面慢慢平静下来。但随着“花鼻子”与“幺妹子”边说边唱边跳,剧情不断深入,场面又热烈起来。当台上又唱“奴在家,奴在家……”的时候,若干个“奴在家中绣花花……”的声音便在台下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3.
据说,在石乃亥,孩子们“唱歌学说话,跳舞学走路”。呀呀学语的孩子咿咿吟哦着的第一句谁也听不懂的话,像“勒”,又有点像段夏,像花儿,又有点像勾毛:至于歪歪扭扭迈出的第一步,可以约略看得出,那似乎是锅庄、堆谐、则柔、卓则或热巴……  相似文献   

14.
王一舟 《南京史志》2014,(10):22-22
又过了一年。现在已是初二的我,还总把年级写咸“初一”。是啊,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谁能习惯呢?仿佛就在几天前,我还在游府西街小学的“国际部”里奔跑,等着同学来找。  相似文献   

15.
“起卓勒混”猴在山洞下了小猴。多么可爱的小宝宝呀!它们半闭着眼睛,在妈妈面前翻筋斗,还“依依呀呀”地唱着歌哩!忽然,山洞里唰唰地掉土。猴爸爸忙出去查看。原来是大象从森林里闯出来,欢蹦乱跳,到湖边喝水,把山洞震动了。猴爸爸上前求告:“大象啊,请放轻脚步吧!下面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儿女刚出世。你蹦蹦跳跳会踩塌我们的房屋,压伤我们的孩子。”大象听了,把鼻子翘得老高,甩着尾  相似文献   

16.
用事实说话     
某日,在街头见一卖刀哑巴席地而坐,面前铺着一张皱巴巴的纸,几十把刀剪压在上面,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了这么几句广告词:“我是个哑巴,不会吹牛,刀剪的钢火好坏,让事实说话。”最后标出各种刀剪的价目。只见他埋着头,时而漫不经心地用刀砍铁丝,一节节8号铁丝迎刃而断,喳喳喳地在刀下飞溅。时而又用剪子剪着一绺头发,一把把断发在剪刀下飘洒。围观者渐渐增多,卖刀人仍重复着他那些单调的动作,不动声色。人们看到,他这些动作是在宣称:“我的刀削铁如泥,我的剪子吹毛可断。”真可谓此时无话胜有话。大家看到货真价实,都争相购买。有的人怕上当,接过刀剪、铁丝、头发,学着哑巴的动作亲自验证,而且任挑任选,任砍任剪,果然把把锋利可信,最后欣然解囊。  相似文献   

17.
我是班长     
刚升入初中,大家互不熟悉,选班长的事,老师出了新招——竞争上岗。竞选那天,有六个人发表了演说。大家一脸虔诚地听,而我却觉得好笑,老师批评了我:"凭什么笑话人家,你有何能?"我说:"他们说的都是擦黑板、收本子的小事,这哪是当班长啊?"老师笑  相似文献   

18.
男:我是只不会唱歌的“直桑”鸟, 听说这里会唱歌的姑娘很多。我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走来, 一心来听姑娘们唱歌。勒排家园子里的红花最红, 勒排家园子里的甜果最多; 筒裙多得挤在一起闪银光, 刀壳多得碰在一起叮当响。旱谷地里的旱谷低头了, 四面八方的谷雀都飞来; 小姑娘个个长得漂亮, 小伙子人人把“桑比”吹响。亲爱的姑娘啊, 请你唱起来吧, 该开的花苞不开不好, 有歌留在心里要不得。女:远方的小伙子啊, 这儿的花还没有开; 阿奴、阿瓦没教过, 心里有歌唱不来!  相似文献   

19.
《华夏人文地理》2005,(1):14-19
在新墨西哥北部,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白种印第安人.不再去想什么发票啊,合同啊之类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将来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自给自足,转变到一种未来原始社会的生活。当人们一踏上通往社区中心的砾石小路,就会看到一些土屋顶,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些巨大的鼹鼠窝,住在这里的人被称为“鼹鼠人”。  相似文献   

20.
莜面的回忆     
刘明钢 《文史月刊》2004,(12):52-53
一天,来了几个远方的客人——学校生活的同窗,插队晋北的“战友”。久别重逢,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其中的一位说:“把笑留着点,好东西还在后面呢!”说着,打开一个小口袋,我抢过一看:“啊,是莜面,太好了!我们今天中午就吃莜面。”开水倒在盛面的盆子里,屋子里立即弥漫着莜面的清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