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阳清故宫,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继承人皇太极建造的宫殿。在全国现存的宫殿建筑群中,唯一可与北京故宫相媲美。且因其为满族统治者所创建,故又以它独具的民族特色而弛名中外。 早在一六二五年前,努尔哈亦便遣人于沈阳城北原明建“镇边门”(即俗呼“九门”)处草创“taidzui tehe gung”,即“太祖居住之宫”。和时称“amba yamun”(即大衙门),也就是大政殿和十王亭(亦称八旗亭)一廓建筑。一六二五年(后金天命十年)春三月,努尔哈赤迫于当时后全国所处“四境逼处”的恶劣形势,匆忙率领八旗官兵及其眷  相似文献   

2.
盛京宫殿哪座建筑是历史上的笃恭殿,笃恭殿一名清初是否被正式使用?这些问题古今各有异议。 清代官修史志及私人著述就笃恭殿所系何处有三种不同解释。《钦定盛京通志》以笃恭殿为“崇政殿”,《大清一统志》、《盛京典制备考》亦同此说;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以笃恭殿为“大殿”(即大政殿)。崇政殿与大政殿是盛京清宫两座不同位置不同用途的殿堂,前者位于大宫阙正中,是清太宗常朝之“金銮殿”,后者在大宫阙之外,是清太宗同八旗贝勒、大臣议事、举行大典、观看“百戏”的“外朝”。《通志》与《日录》两  相似文献   

3.
天命十年(1625)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出于政治、军事、经济等诸方面目的的需要,为求得后金政权势力的进一步拓展,毅然放弃了当时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塞外重镇──辽阳,将都府迁至沈阳。翌年,在沈阳中心庙东南侧再度兴建了后金国的最高执政衙署,即现在沈阳故宫东路的大政殿与十玉亭。从建筑格局看,大政殿坐北面南,十王亭于其两翼由北至南按地位、依序呈放射状排列。这种建筑平面配置方式在功用效果方面,十分符合当时统治机构处理政务的环境需求。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之后,在确定军国要事时,多与众贝勒、大臣…  相似文献   

4.
盛京皇宫这一皇家宫殿建筑群,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其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化。盛京皇宫整体上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以大政殿与十王亭为布局,科学地运用几何透视原理,是后金时期建筑美学的重要成就,属于盛京皇宫早期建筑,带有浓郁的满、蒙、藏化融合特点。“中路”建筑与之相适应。“西部”建筑为雍正年以后增建,突出了汉化“四合院”特点,反映了满汉化融合。整个盛京皇宫与紫禁城宫殿建筑相比,体现了满族特殊的历史及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沈阳故宫的建筑分三期,即努尔哈赤时期的东路建筑:大政殿和十王亭,皇太极时期的中路建筑:台上五宫和崇政殿、大清门、文德坊、武功坊,乾隆时期的西路建筑:戏台、文溯阁及东西所、太庙等。从这三期建筑中,可以看到清入关前后沈阳故宫建筑风格上的变化,体现在单体建筑门和外檐装修门上,与汉文化传统宫殿中的各种门不同,满族建筑风俗表现为形式多样,功能各异,风格独特。沈阳故宫的门,既可见到满族建筑风俗的痕迹,又能领略到传统宫殿的风貌,是满汉民族文化结合的见证。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文献档案及考察殿本实物,发现以往书目著录殿本的刻竣时间存在讹误之处。经考证,相关书目著录发生讹误的殿本达二十余种。例如,《古今图书集成》为雍正六年而非雍正四年铜活字印本,《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为乾隆十一年而非乾隆九年刻本,《钦定古香斋袖珍本》为乾隆十一年而非乾隆十三年刻本,《大清一统志》为乾隆十六年而非乾隆九年刻本。  相似文献   

7.
清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相比,突出特色是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区满族风格,是中国宫殿建筑传统在特定地域和民族文化环境中运用的典范,充分体现了满族社会特征和生活习俗。位于东路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建筑组群,始建于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当年,是整个宫殿中形成年代最早,最具满族早期政权特色的建筑。以清宁宫为典型代表的帝后寝宫沿用着满族传统住宅的建筑特点和使用功能,在主要建筑的分布和造型装饰方面也鲜明地反映着当时满族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8.
《钦定八旗通志》点校本,吉林文史出版 社2002年出版。该书是一部关于满族和清朝 八旗制度的重要典籍,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 部八旗人物传记。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纪 昀等奉敕纂修,嘉庆间成书。全书356卷,记 事始于满族肇兴和八旗制度创建,终于乾隆六 十年(1795),其总体结构分为卷首、志、表 三部分。  相似文献   

9.
沈阳故宫大政殿,在后金改建新国号“大清”时(1636),正式定名“笃恭殿”。这个名字的寓意、原语多年来颇费猜测。本稿使用满文、蒙古文的当时记载,得知其满文名字当时是amba dasan i yamun(大政殿),蒙古文名字是yeke ■iγulγan u yamun(大聚会殿),仅汉文名字叫“笃恭殿”。大约乾隆年间,汉文名称重又回到跟满文名字一致上来,叫大政殿,但这时满文名字又改写为amba dasani deyen,直到如今。  相似文献   

10.
<正> 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施以绥服政策,投重金在塞外承德修筑宗教(喇嘛)庙宇十二座,现存八座,即著名的外八庙,建筑规模宏大,风格形式各异。就屋顶而言,有布瓦顶(青泥瓦)、琉璃顶、金瓦顶,其中尤以金瓦顶建筑最为辉煌壮丽,属宗教建筑等级最高之列。由于历史的沿袭和康乾盛世出于政治目的的营建,当时,全国有金瓦顶建筑三十多座,仅承德就有五座,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这五座建筑分别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万法归一”殿,“慈航普渡”殿和“权衡三界”殿。建于乾隆三十二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67—1771年)。须弥福寿庙的“妙高庄严”殿,和“吉祥法喜”殿,建于乾隆四十  相似文献   

11.
马云华 《收藏家》2009,(12):58-64
中正殿位于紫禁城西北角建福宫花园南,以它为中心自南向北分布了10座藏传佛教建筑,纵轴布局以昭福门为界分成两院落,成为紫禁城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建筑局,总称为“中正殿”,它们分别是中正殿、中正殿东西配殿、淡远楼、香云亭、宝华殿、梵宗楼、雨花阁、雨花阁东西配楼,共计10座,是紫禁城内全部由佛殿组成的建筑群。  相似文献   

12.
沈阳故宫是清(后金)入关前后修建的一座皇家宫殿建筑群。自1625年大政殿肇创至1783年西路建筑落成完工,历时158年。沈阳故宫建筑大致可分为清入关前、后两个时期,其入关后增建的行宫又分两次完成,至清末共有古建筑130座左右。民国年间,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又有少部分建筑被拆除,尚存112座。新中国成立后,因管理需要,陆续增建一些近现代建筑。盛京皇宫的保护修缮自创建那天起就从未停止过,特别是"申遗"成功前后,每年投入在古建保护维修的资金均在700万元以上,本着保护文物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的修缮原则,尽可能多的保存大量的真实的历史信息,最低限度的干预文物建筑本身,避免维修过程中修缮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嘉应观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处集宫观、庙宇、衙署三位一体的清代建筑群。该观位于河南省武陟县城南13公里的杨庄村内,南面黄河,沁河与黄河在此交汇。占地面积9.3平方公里,整体布局及主要建筑物保存尚好。现共有各类建筑30余座,由中院和东、西跨院三部分组成。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大王殿、风神殿、雨神殿、  相似文献   

14.
武当山金殿     
武当山金殿有两座,一座为元代所建,一座为明代所建。后者是仿照前者形式另建的,都位于湖北均县新城——丹江西北面105公里的武当主峰——天柱峰顶端。这里海拔1613米,峰顶东西宽23.3、南北长30米。武当山的明代金殿就坐落在顶部的白石须弥座式的殿基上(图一)。它很象神话中的天宫,常常漂浮在云雾之上,出没于彩霞之中。武当山明代金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一座四坡重檐式殿宇。它仿照标准的土木工程结构建造,但不用一钉一木,而是用铜铸鎏金的构件,经过插榫、安装、焊接而成。殿高5.5,宽5.8、进深4.2米。造  相似文献   

15.
故宫交泰殿陈设有自鸣钟和铜壶滴漏(图一),这种礼仪性陈设,缘自封建统治者信奉"天命论"和"天人感应论",把"天人感应"的意念附会在反映天时规律的计时器中。据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交泰殿就有自鸣钟。又据记载,乾隆十年(1745年),由清宫造办处仿唐吕才制四壶滴漏之法,制成铜壶滴漏陈设于交泰殿,又在受水壶前侧刻铭文。档案中可见乾隆十年六月十一日刻字作首领郑爱贵传旨。"交泰殿铜壶滴漏着造办处刻字,钦此。"还有"由刻字匠李世全到交泰殿刻字,于十三日刻完。"的记载。刻铭为:  相似文献   

16.
《八旗通志》曾于雍正、乾隆两朝两次编纂,后分别称为《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后书并非是前书的重版,而是另有新创。体例上有所调整,内容上有所增删,内容的下限时间从雍正朝延至乾隆。同时于行文中增加“案语”,使所记内容更为详准。从两书效果看,《八旗通志初集》有开创之功,《钦定八旗通志》有补阙拾遗之效,两部书可互为参校,成为研究八旗乃至清史不可或缺之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7.
王家大院地处晋中盆地南端的绵山脚下,坐落在风景秀丽、古迹荟萃的静升村,北距省城太原150公里,西距灵石县城东12公里,与著名古刹资寿寺(海外回归十八罗汉头像故里)相距2公里.这座山西省唯一入选《中国民居建筑集·汉北方民居》(第一册)的民居建筑,是太原王氏后裔、灵石四大家族之一——静升王氏家族的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总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4.5万平方米.1997年8月18日,以“中国民居艺术馆”开放的高家崖建筑群,建于嘉庆元年(1796)王嘉庆十六年(1811),有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11728平方米.1998年8月18日以“王氏博物馆”开放的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院落28座,房屋834间,面积19800平方米.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  相似文献   

18.
按语是《钦定八旗通志·旗分志》中独具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语增补及订正了八旗佐领编立的时间、来源、历任管理者以及改旗、抬旗、分编、裁汰等佐领变化的相关信息,反映了乾隆时期八旗基层组织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殿山寺也称后土圣母庙,位于山西石楼县城西40公里的前山乡张家河村西南2.5公里的殿山半山梁上。殿山寺坐北朝南略偏西,占地面积237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寺内建筑由中轴线呈对称分布,依次为正殿、戏台、山门和仿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所修戏台一座;两旁分别有东西配殿、厢房及排列不太对称的十一孔窑洞(图一)。殿山寺古建筑群除了两侧的厢房部分塌损外,其它建筑保存完好。虽然其规模小大,但其布局整齐唯美,殿宇造型奇特,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明代古寺庙建筑群。  相似文献   

20.
大高玄殿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殿内供三清等道教诸神,是明世宗建造用于祈祷斋醮的一座皇家道观。清代沿用,仍作为皇帝拈香祈拜之所。乾隆朝,曾对大高玄殿建筑进行局部调整,但宫殿主体格局未变,一直保持至清代末年。民国以后,为了便利交通,拆除了山门外的牌楼和音乐亭,其他宫殿保存至今。这些宫殿建筑类型齐全,大木结构各具特色,反映了明代中期建筑营造的技艺水平;宫殿的平面布局以及遗存的建筑彩画、石质雕刻等具有鲜明的皇家道观特点。这处曾作为皇家宗教活动重要场所的明清宫殿建筑群,无论在宫廷建筑史还是宗教史领域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