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子活化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对唐三彩产地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中子活化方法对我国陕西、河南、江苏、湖北4省出土的151件唐三彩残片标本进行分析,得到了As、Ba、Cs、Ce、Co、Cr、Eu、FeHf、K、La、Lu、Na、Nd、1Rb、Sb、Sc、Sm、Ta、Th、Th、U、Yb、Zr等24种元素的含量,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分析上述数据。通过对这些标本类群关系的研究,对唐三彩的产地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分析薛家岗遗址出土古陶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可知黄鳝嘴遗址应是薛家岗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崧泽文化也可能是其另一个源头;薛家岗文化晚期与良渚文化可能有着直接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3.
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ICP),对舞阳贾湖遗址出土古陶样品进行了常量元素和微量-痕量元素的测试分析,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考古学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贾湖遗址出土古陶的矿料来源,发现贾湖制陶业基本处于家庭制陶阶段。本文还将贾湖遗址与大河村遗址和西山遗址的出土古陶产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遗址的陶器在聚类分析谱系图上被明显地分为相应的三类,它暗示上述三处遗址间无明显文化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是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本文介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其基础理论和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出土陶器现场保护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昭峰 《四川文物》2005,15(5):82-83
出土陶器的现场保护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出土陶器非常重要,由于认识上的不重视,在重视现场保护的今天与其它类别的文物相比,显得有些滞后.本文检索了有关陶器现场保护研究的现状,旨在对该项工作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史前陶器为例,拓展了陶器研究中的新视野:指出陶器并非只是生活用品或文化序列的标志物,它与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方面均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要真正全面了解陶器所潜藏的各种古代文化信息,就必须首先寻找获取信息的新途径。就史前陶器而言,传统的地层学、类型学方法已不能满足考古学发展的新要求,而自然科学技术、考古统计学、民族考古学、实验考古学则是有效地获得材料的主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考古方法体系的陈旧比考古理论的滞后更加不利于中国考古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徐昭峰 《中原文物》2004,15(6):79-81
对出土陶器的现场保护,主要包括出土陶器的提取方法和技术,对酥脆陶器和彩绘陶器的预加固处理,简单的清洗及运输中的保护与缓冲包装技术.  相似文献   

8.
岩相学和化学成分分析是目前欧美考古学陶器产地分析中的常规性分析方法,在产地分析过程中均有各自的优势和弊端。两种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陶器产地分析方法可以弥补单个分析方法的不足,但在分析问题的设置、标本选取等环节均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有效规避单种分析方法弊端的前提下,综合性陶器产地分析方法能从微观技术、成分和宏观自然、考古背景相结合的角度为解读我国古代陶器手工业经济提供独特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陶器因其化学成分及多孔结构,土壤和空气中的氯离子、硝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可溶盐离子可随着水分进入陶胎,受温湿度变化影响不断结晶—溶解。在此过程中伴随着体积变化,对陶器本体产生很大的结晶压力,最终导致陶器产生析盐、起翘、层状脱落现象,对文物保存造成极大影响。文章对四件古代灰陶罐自然脱落的碎片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测试,通过分析形貌及成分变化,对盐化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微量元素探索绿松石的产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ICP—MS技术测试了三个现代矿产地和贾湖遗址出土的绿松石样品的微量元素。结果表明:通过多元统计方法遴选出的微量元素组合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产地的绿松石样品,并且进一步验证了“贾湖遗址绿松石不是来源于陕西、湖北、安徽”。  相似文献   

11.
自 198 8年始 ,在配合鹤壁城市建设中 ,先后发现了一批不同年代的古代陶窑遗址 ,对认识古代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古代鹤壁地区的制陶、制瓷等手工业的发展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根顺 《东南文化》2002,(11):84-86
根据陶器质地、火候的差异使用不同的粘接剂是陶器修复的关键;补配材料及作色材料的应用得当,将使出土陶器再现当年风采。  相似文献   

13.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的新窑村,尚有现代制陶作坊存在.这些制陶作坊均采用快轮制陶技术.此次,对其进行的考察主要包括原料采集、制作工艺、阴干及烧制等方面.考察的结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外早期陶器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涛 《中原文物》2007,246(2):50-58
关于世界最早阶段陶器的探索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据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在亚洲的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西亚、北非等地区都发现有早期陶器遗存。这些陶器都具有器类单一、器形简单、火候较低、胎土中夹有羼杂物等特征,表现出早期陶器原始性的一面,但又各有特点,说明在陶器起源阶段,世界各地的经济形态及其发展水平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唐三彩最主要的职能是充当冥器,但在现实生活中,唐三彩至少在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用来制作宗教用品,二是用来制作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6.
刘江卫  惠娜  赵昆  王东峰 《文博》2009,(6):318-324
彩绘陶器文物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我国出土彩绘陶质类文物较为丰富,但保护修复操作基本不够完备。本文通过对彩绘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研究,目的建立统一、明确的操作规范,使得文物得到切实的保护,最大程度的减缓或降低文物的衰变速度,延长其寿命,保护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两汉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陶灶分为方形、长方形、梯形、前方后圆形、曲尺形、圆形、半椭圆形等七种不同形制的灶,对每种形制的灶又进行了型式划分,并考察了每种形制灶的分布范围及流行年代。  相似文献   

18.
M. E. Hall 《Archaeometry》2001,43(1):59-75
Energy‐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inor and trace element chemistry of 92 Early Jomon pottery sherds. The sherds came from four contemporary sites in the Kanto region and belong to either the Moroiso or Ukishima style of potter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four major groups in the data set, which correspond to site location. Furthermore, for sites having both Moroiso and Ukishima pottery, the statistical tests indicate that both styles of pottery were made from the same or geochemically similar raw materials. This suggests that both styles were probably made at the same site, and indicates that if the different pottery styles are reflecting ethnic identity, then intermarriage between ethnic groups is occurring. Alternatively, the pottery styles could be reflecting some sort of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groups.  相似文献   

19.
常娥  朱泓 《南方文物》2008,(2):16-19
本文重点讨论分子生物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根据对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在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为首要任务的人类学研究领域,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为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可信的研究方法和具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