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鹤梁水文题刻记录了长江自唐广德元年以来1200余年的历史水文数据,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石刻数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题刻。受三峡水利工程的影响,它即将淹没江底,文物部门与专家对其保护问题进行了论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长江,是我们伟大祖国最大的河流,全长五千八百公里,自西向东流经十省、市、自治区,在黄海与东海交界处入海,它的支流更是万万千千,象血管一样密布在祖国的大地上。由于长江源远流长,水量的变化幅度很大。夏秋,洪水泛涨,水深高达数十米;冬春,水枯下落,水深低至数米。因此,对长江历史洪水、枯水量的调查与研究,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历史枯水的调查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掌握江河最低水量的历史变化规律,避免因实测年限过短而对水文现象的认识不足造成损失。枯水水文的研究与运用,不仅与内河航运、农田灌溉、厂矿给水有关,而且与水电建设有关。枯水水量变化的大小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电站的发电能力,特别是调节库容量较小的径流式电站、引水式电  相似文献   

3.
早在我国古代的周、秦时代,黄河和长江流域就有水文的记录。汉魏以后可见到有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在长江上游的重庆至宜昌段沿岸保存有许多古代洪水和枯水的碑刻。这些资料,有的散见在地方志中,如四川忠县、丰都,湖北秭归、宜昌等地的旧志中都有水灾记载。从文献和实物资料来看,一方面反映了沿岸古代人民与水害作斗争的历程。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今天研究整治长江提供了难得的水文考古资料。拙文试图以各  相似文献   

4.
济南地区水文环境的演化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敏 《人文地理》1999,14(3):65-70
济南地表水文环境经历了唐、宋时期大明湖的形成与历水的淤失,金、元时期小清河的开凿与鹊山湖水势的消退,明、清时期护城河体系形成、黄河改道袭夺济水故道以及近、现代城市发展与地表水体的污染等主要阶段。济南地下水文状况在历史时期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近、现代由于遭受各种人文因素的破坏而逐渐恶化,其中南部山区河川径流的破坏导致济南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以抽取地下水为主要方式的现代城市供水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泉水的枯竭。济南水文环境的变迁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区域内部因素和区域外部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被动性和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5.
正目次一题刻数量和字数核查二题刻年代和内容订证三水文题刻的枯水水位问题白鹤梁题刻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北的长江中,距乌江与长江交汇处约一千米(图一)。江底有一道与该段江道大致平行的天然石梁,全长约1600、宽约15、梁脊标高140米。其仅比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米,却比最高洪水位低约30米,因而几乎长年淹没于江中,难见踪影,只在冬春之交水位较低时,才部分露出江面(图二)。在多年一  相似文献   

6.
程雪妍  乔子纯 《风景名胜》2020,(2):0195-0196
昆明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人工湖泊,自建成起一直是长安城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供水、林渔、皇家观光、水军训练等多样功能,在生态、军事、经济、文化上发挥重大作用。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昆明池凝结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对了解西安的水文遗址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于现代西安水环境发展具有借鉴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代长江水文题刻实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丰富翔实的贵州省博物馆藏品((清)拓片资料),对清代金石作加以勘误,初步研究了涪陵长江枯水题刻群的相关历史问题,为长江水考古和三峡工程建成后的题刻群保护提供了物证据。  相似文献   

8.
<正> 一 历史时期河流变迁与流域环境演变应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 现代自然地理学认为,地理环境是由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生物诸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不断运动的复杂体系。从系统论角度看,这是一个系统,可称  相似文献   

9.
近300年来新疆玛纳斯湖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充分分析、利用历史文献记载、精确解读历史地图信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大比例尺地形图、遥感卫星影像资料,以及前人的科学研究和野外实地考察成果,运用历史地理逆向推演法,分析了近300年来玛纳斯湖的历史演化过程,确定了不同历史时期玛纳斯湖的地理位置,弥补了第四纪以来玛纳斯湖演化过程研究的空白,并且对不同历史时期区域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对玛纳斯湖流域水文变迁的影像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玛纳斯湖周围生态环境演化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据清代王尔鉴《巴县志》载,灵石“在朝天门汉江(即嘉陵江)水底石盘上,碑形天成,见则丰年,一名雍(义)熙碑,一名灵石。”灵石又称“丰年碑”。1972年年初枯水季节,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重庆市博物馆历史枯水调查组调查水位时,发现朝天门左面有长约200米的石梁延伸江心,分隔两江之水,灵石题刻即位于石梁中部水下石盘上。由于当年长江的水位不低,灵石题刻尚未露出水面,故无法捶拓、记录。但据被访问的老船工讲,他们早年都曾亲见,并能指出题刻所在地点。近年来因泥沙淤积,灵石题记亦未曾因枯水露出江面,故无从察勘。《巴县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