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爆发于四川省龙门山系的汶川映秀-北川-青川约300余公里的地质断裂带上,严重波及甘肃、陕西等省市,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使许多珍贵文化遗产遭到严重损毁。  相似文献   

2.
岷江上游的文明记忆羌族碉楼与村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富政 《中国文化遗产》2008,(4):M0001-M0001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兴起于中国西部最原始的部落之一(《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最早过着游牧兼农耕的生活。殷商时期,主要活动在西北和中原地区,以河湟地区为中心。自秦献公时始,由于同处河湟地区的秦人对羌人施以严酷的军事压力,导致部分羌人开始向西南及西北大迁徙。有的去往青藏高原,有的则向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及大渡河、安宁河流域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苗族村寨     
陈筱  孙华 《世界遗产》2014,(1):98-100
苗族村寨凝结着苗族起源、迁徙和在当地生息的历史,是一部蕴含着大量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大型资料库,是苗族历史和文化的集中体现。这种历史和文化历经千年依然存在并不断发展演变,为正在快速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鲜活的见证,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覃小华  李星明  陈伟  张祥 《人文地理》2022,37(3):118-130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即是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阵地。基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据,运用GIS技术及空间统计方法对三批次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域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分布形态,整体体现出以黔东南、滇西、湘西为核心的三足鼎立格局和“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点;三批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重心向西方向迁移,分布总体走向呈现逆时针旋转变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由“多个高密度核心区”向“一核多点”结构形态再到多核驱动的“多地开花式”演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冷热极化现象显著;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人口分布状况、文化服务环境等因素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域空间格局影响显著,且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格局优化及振兴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康巴,在历史地理上称为藏东或东藏:在地球褶皱最为刚烈和复杂的横断山区域,面积辽阔,众多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大山峡谷中有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大渡河等著名的江河穿流而过;其中,面积15.3万多平方公里的康巴腹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地域辽远浩渺,西藏昌都、云南迪庆、  相似文献   

6.
杨勇的一位朋友说:“像他那样无数次地进入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域、江河源头和横断山脉的峡谷地带,已再无第二人。”自1985年考察长江上游金沙江险滩,对长江漂流探险进行科学论证,继而在1986年发起并参加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以来,他考察研究了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等地的水文、地质和生态。杨勇的考察对象是大江大河、人迹罕至之处,每次上路总是伴随着危险,曾经目睹身边的同伴遇难,自己也无数次身陷险境,又绝处逢生。  相似文献   

7.
Throughout the past dynasties of China, porcelain has always been used by royalty in their palaces. On one hand they were articles for the daily use and appraisal of the aristocrac)~ and on the other hand, ritual implements used in ceremonies honouring the ancestors of the royal families. The high status and prestige of porcelain were unrivaled. Because of the special properties of porcelain, in the Palace the aesthetic perception, tastes and faith of the emperors directly influenced and even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porcelain.  相似文献   

8.
我省的民族史表明,"从古到今各个民族的形成几乎都是多源多流的,源流之间又有着复杂的交错联系,有些是同源异流,有些是异源合流,有些则又是源流交叉。要孤立地搞清一个民族的族源及其发展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刘立丽 《收藏家》2014,(5):3-10
<正>自公元10世纪起,契丹族和女真族异军突起,先后建立了辽、金王朝。其文化发展脉络深受中原地区影响,从而加快了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明的进程,彰显着以"契丹"和"女真"为代表的北方民族的彪悍与强大。旅顺博物馆收藏一批辽金文物。这些文物系日本殖民统治大连初期在我国东北地区"调查"所得。数十年来,这些珍贵文物一直尘封在库房中未与观众见面。此次经过整理研究,将其以展览的形式公布出来,在给观众带来历史文物信息的同时,更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藏民族与青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藏民族主食的青稞是大麦的一种。由于它的籽实没有外壳,所以又称之为稞大麦、米大麦。青稞是藏族人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之大,占西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0%-60%,有些高寒地方种植面积多达80%以上。青稞籽实营养比较丰富,蛋白含量达15%左右。将它炒熟磨成糌粑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主要食品,携带和食用都很方便。用它酿制的青稞酒是藏族人民最喜爱和最为普及的饮  相似文献   

11.
Ithadbeenrainingfordays,andtheresultingfloodshaddamagedtheroadandcausedamud-rockflowthatblockedthewav.Alltheseobstacles,however,didn'tdampentheenthusiasmofthosedrivingfromHezuo,capitaloftheGannanTibetanNationalityAutonomousPrefecture,toBoyuviaMingxian,Wud…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概述东汉时期羌族内迁的基础上,结合史书记载和简牍材料,具体分析了羌族内迁的动因及其影响。认为东汉时期羌族内迁是羌族与汉族长期人口流动以及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互动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地羌族的"汉化"与凉州境内汉族的"羌化",是农耕与游牧这两种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经济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不断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林继富  查斌 《民俗研究》2011,(1):105-124
汉藏民间故事彼此影响深远、深入,"梦先生"故事是汉藏民间故事相互影响领域里的重要内容,其影响涉及到故事的母题、结构和题材的选择等方面。该故事在遵循汉藏民族共有叙事传统基础上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魏积德 《中国土族》2007,(4):38-38,39,40
1949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一军解放了互助县,宣告成立了中共互助县委、互助县人民政府,组建了县委的各办事机构和县政府的民、财、建、教科。随即派出了四个区的党组织、区公所负责人及办事人员、各乡政府的指导员,着手吸收各民族青年中的积极分子进行短期培训。县委、县政府抽调部分工作人员,加上培训中的人员、  相似文献   

15.
上古中国西部族群多源于氐羌,其酋豪曰"大",死则火葬,灵魂"登遐"升至山上(祖山)谓之"天"。甲金文"天"字即"大"上加一横或圆圈,表示在上、上面、神灵之意,是以又有"天在山中"之说。文献如《墨子》《荀子》《吕氏春秋》等记载西方羌戎之人对于被俘本身并不特别担忧,最为担心的是死后灵魂能否"登遐"升天,即回归祖山圣地,此即西部族群的"敬天"传统。上古人认为族与族之战也是神与神之争,因此东方殷人、夷人西征夏、周要"射天"、射山、搏木偶"天神"。这个习俗远可追溯到尧时的羿"射日(天)",晚则战国宋王偃还在"射天笞地",都是对于西部族群神灵之"天"的厌胜之术,所谓"威服天下鬼神"。汉民族融合早期主要是西部诸夏族群与东部商夷族群之间交合的历史,长期交往中伴随着征战与杀伐,最后形成血的凝聚。新石器时代以来考古学文化区系的逐渐明晰,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九族文化村     
化村位于南投鱼池,与日月潭只有一山之隔,海拔高度介于750米到900米之间,日月潭的湖水引的是浊水溪的水,从武界水库以人工暗渠流经九族化村下方,穿过山脉在大竹湖的出水口注入潭内。九族化村的地形狭长,属冲积扇地形,坡度平缓,三面所临之山皆为未开发之林地。由于化村占地宽广,而开发面积却不多,除拥有大面积的林地外,  相似文献   

17.
于学斌 《民俗研究》2005,(4):160-171
仓房是一个不受关注的课题,在民族的各类建筑和设施中,它是最为简易和最不起眼的,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冷落.但是,仓房在民族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是民族物质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个民族在居住生活中不得不考虑的和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振兰 《民俗研究》2003,(2):151-159
民俗词语即反映民俗事象的词语。如“粽子”、“年画”、“踏青”、“登高”、“年夜饭”、“舞龙灯”、“扭秧歌”、“中秋节”等,都是汉语词汇系统中负有特殊民俗内涵的词语。色彩意义指词语中所蕴含的某种独特的格调、韵味、倾向等,一般视之为词义内容的一部分,与理性意义、语法意义共同构成词义的整体内容。色彩意义是由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风格色彩、时代色彩、外来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等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一项具体内容。培养、选拔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不仅是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发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现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多途径加速培养和选拔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  相似文献   

20.
杨军 《世界历史》2001,(3):82-89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族类问题受到西方学术界相当的关注。作为其中的一个案例,围绕以色列的两大族类也有大量的研究述问世。就笔所接触到的材料而言,这些作多借助社会学和民族学理论来分析以色列族类问题。国内专论这一选题的章则较为少见。本旨在概述以色列族类分野的历史,着重分析两大族类在政治态度上的不同表现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