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两国很多学者将1787年美国制宪视为一种"奇迹"。最近几年,美国制宪"奇迹"话语再次升温。不过,很多因袭此种"奇迹"话语的(中国)学者和读者,并没有留意到话语背后的浓烈宗教色彩和强烈现实需要。美国制宪"奇迹"话语的首创者正是当年参与制宪活动的几位重要人物,他们希望利用"奇迹"话语策略,促使各州尽快批准新宪法。在此基础之上,美国人采取四种常用手法——神化制宪参与者,夸大制宪会议分歧,夸赞宪法设计完美巧妙、值得崇拜,认定宪法契合美国民族性格、能够长久存续,十分巧妙地构建出美国制宪"奇迹"话语。但若详加剖析,即可发现上述四种手法均有不甚圆满之处,制宪"奇迹"话语可谓一种神话。我们应在洞悉美国制宪"奇迹"话语构建手法的基础之上,批判地理解美国制宪的历史过程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的制宪之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民国初年的制宪之争张学继1912—1913年间,各派政治势力围绕着制宪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对垒的双方,前期主要是北洋派与国民党,后期则是北洋派与握有制宪权的国会议员。斗争的结果,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取得了全面胜利。一争夺制宪权的斗争民初制宪之争是从争夺...  相似文献   

3.
1946年年底,胡适参加由国民党一党包办召开的制宪国大。胡适参加国大的原因,缘于蒋介石与国民党做出实行民主的姿态,希望制宪能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胡适对中共革命的戒备。然而,蒋介石与国民党只是将宪法视为工具,并无真正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意图。胡适参加1946年制宪国大实际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制宪权即制定宪法之力,是创造法秩序的权力,制宪权的真正意义在于,全体国民中能作出政治决断的选民应亲自或通过其直接的特别代表,参与宪法的制定。民国初年,袁世凯和国会在制宪权问题上激烈争斗,其实质是为通过制定宪法性文件,以达到在国家权力的配置中扩大自身全力,维护自身利益,抑制打压对手。然而,作为国家权力之上之权力,制宪权理应属于国民全体,民国制宪者没有看到这一点。在之后的制宪过程中,各种登上政治舞台的军阀制定的宪法都粉墨登场过,但随之又被新的宪法所取代。制宪权成为了政治势力角逐的对象,制定出的宪法成了军阀政权合法性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5.
彭涛 《史学月刊》2020,(4):79-86
护国运动后,宪法会议在国人期待中召开,却因党争激烈,久议而不能决,制宪工作陷入困境。对此,章士钊再提"调和立国"之法,希望以此破解制宪僵局。"调和"逐渐成为制宪的主流思想主张,为大多数议员接纳,并促成"孔教入宪"等诸多争议问题的解决。然而,该主张却始终无法解决"省制入宪"和"解散权与不信任决议权"等问题,导致宪法会议停滞,国会也因此被再次解散。宪法会议失败的原因在于各党派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民利益之上,破坏了共同的利益基础,共识难以形成,宪法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后,未能遵守政协决议,不顾多方反对,试图早日召开“制宪国大”,完成突破政协决议的法理程序.为此,国民党对民盟采用分化与拉拢策略,导致民盟内部分裂.民盟经过艰难抉择,抵制了“制宪国大”.国民党单方召开“制宪国大”,使其在此后的国共纷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民盟与国民党完全疏离,与中共进一步接近,双方加快了合作的步伐,奠定了此后新政协召开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预备立宪是清末新政的一个高潮,其最终指向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而宪法关乎社会各集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利与地位,朝野各方皆非常关注。清廷两次派遣大臣出洋考察,认为如用钦定办法制宪,可达到巩固君权之目的。因各国立宪运动结果多是民权仲张,君权削弱,唯独日本例外。倒幕立宪之前,权在幕府,天皇徒拥虚位。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1954年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与1954年宪法徐百尧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宪法(以下简称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宪法。这部宪法从酝酿起草到修改通过,倾注了毛泽东的大量心血,他本人的制宪思想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制宪...  相似文献   

9.
张鸣 《炎黄春秋》2014,(10):28-33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对中国政治的演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过这次制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精英协商的政治体系从此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在迈向全能主义政治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制宪的过程与问题的提出1952年10月,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出访苏联前夕,在给斯大林的信中,提到了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北洋集团掌握中央政权的民国前期,政局比较混乱,社会思想也比较复杂,但立宪主义思潮意外呈现出活跃态势,开国会、制宪法成为一些当权者以及广大宪政主义者的重要诉求,在此背景下开展的一系列制宪活动,也取得了值得称道的宪法性成果和制度性成果。时人对宪政的内在价值了解有限,当权者的政治表现也不完美,但这不能抵消立宪的积极意义。民国前期的立宪主义及其实践,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进程的重要一环,书写了中国宪政运动史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1.
雷震(1897-1979)字儆寰,浙江长兴人。1916年毕业于位于湖州的浙江省立第三中学,同年赴日本继续求学。1926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留日期间,由张继、戴季陶介绍参加了国民党。1927年,雷震回国,当过浙江湖州中学校长、中央大学教授。后转入政界,在考试院编译局任编撰,当过教育部总务司司长,并任国民党南京特别市党部执委及中央监察委员。抗战前,与罗鸿诏、徐逸樵等人创办《中国新论》杂志,宣传抗日。抗战期间,任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秘书长,与中共方面及…  相似文献   

12.
一 5月12日至20日,应日本货币协会、关西古泉研究会、福冈古泉学会以及日本银行货币博物馆等四家单位的邀请,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锡全率团对日本进行了为期9天的钱币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东亚传统文化国际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黄宣民“东亚传统文化国际会议”干1994年4月8──10日在日本福冈举行。这次会议由日本著名学者、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任会长,九州大学文学部教授町田三郎任秘书长。与会学者分别来自日本(17人)、中国(14人)...  相似文献   

14.
冯培澜,又名陈闲,广西博白县博白镇柯木村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作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职业革命者,他致力于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一生追求进步。解放后,曾任广西省文联筹委会秘书长、广西中苏友协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因受"胡风案"的牵连,被错误处分。1981年获平反恢复待遇,  相似文献   

15.
崔文海     
《收藏家》2006,(5)
崔文海字竟文,职业画家,河北饶阳人,定居保定市。青年时代跟随河北省首届美协秘书长王晓初先生学画。后又从师于钱慧安再传弟子陈秀谷先生。1987年秋在北京画店办展并长期卖画。1991年在日本东京九段画廊办展;1992年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办展;1995年在日本米子市举办画展。2000年出版《刘志义崔文海画集》。崔文海  相似文献   

16.
信息     
《中华遗产》2007,(3):154-155
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为《中华遗产》题词2007年1月31日,《中华遗产》杂志特别报道组在执行主编朱振华的带领下,赴日本东京,拜会了日本前首相羽田孜。71岁高龄的羽田孜亲自接见了《中华遗产》杂志特别报道组全体人员,包括中国徐福会副会长张良群,连云港徐福会秘书长徐健,《中华遗产》特约摄影师、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建华,以及《中华遗产》编辑部主任雷东军。  相似文献   

17.
在法国大革命初期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为法国国民制宪议会的代表们所信奉,所以该学说直接影响了法国1791年宪法的制定。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1791年宪法没有完全遵循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原则,以致该宪法迅速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18.
吴经熊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法学家。他学贯中西,举凡法学、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均有涉猎。1933加入国民党立法院,开始了长达15年的制宪工作,对国民党政府的宪政设计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权思想是其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吴经熊把人民的权利写入宪法,并对人权的保障做了规定。其人权思想根植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一种国家社会本位的人权观。  相似文献   

19.
1998年9月15日-19日,以日本货币协会会长船逆康先生为首的日本货币协会代表团一行12人来京进行友好访问,这是日本钱币界一次高规格、较大规摸的访华活动。其间,日本友人参观广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戴志强及京城钱币学家进行了座谈及钱币学术交流活动,中国钱币学会和日本货币协会执进步加强中日钱币文化交流等一些具体事宜达成共识,以期推动东方钱币文化的发展,扩大东方钱币在国际上的影响。日本货币协会代表团访华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唐双宁会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代表团在京期间,还…  相似文献   

20.
8月大事记     
《黑龙江史志》2012,(18):76-77
1日省委书记吉炳轩在哈尔滨先后会见了日本驻华大使丹宇羽一郎和以三村明夫为团长的日中东北开发协会代表团后强调,发挥资源优势开居务实合作携手开发建设富强繁荣东北亚。省委荐委、省委秘书长杨东奇,副省长孙尧参加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